如何有效地发挥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能够对探究、实践的内涵进行完美诠释,是科学教学的精髓。然而,准备教学材料是科学老师实施探究活动最头疼的一件事,也是最费时间甚至金钱的事。虽然,实验室也有些教学用具,但面对新教材新理念,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结构性材料,这也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使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的合理性,是老师精心设计与典型教学材料巧妙组合,使其具有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的特点。这种结构性材料,既能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最终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将具有结构性特点的材料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就能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使结构性材料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其有效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思考、探索,并且粗浅地认为:
  一、结构性材料的运用要“三适”
  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的。 可以用 4 个材料说明问题的就不用5 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 ” 过多过繁杂的材料容易干扰学生的学习,很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结构性的材料要做到“三适”,即适时、适当、适量。
  首先,各种材料的出示的时机要合适,这也是结构性材料能够保证其结构性的重要因素。有好的材料,如果出示时机不当,破坏了其结构性,结果会给学生的探究带来困惑,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有的老师上《热气球》一课。课前,每张实验桌上放了塑料袋、蜡烛、回形针等,就是没有火柴。上课以后, 学生只稍稍注意了一下桌上的那些材料, 就认真地听课了。 直至活动时老师才把火柴分给各组,探究活动一结束,各组刚把蜡烛吹灭, 老师就把火柴收了起来,避免学生因对火柴的“热爱” 再动手而分散实验后集中研讨的注意力。
  其次,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适量。古语云,过之而犹不及。尺度把握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过少的材料不能归纳出事物的特征,过多的材料又会形成干扰。例如,上《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如果教师实验前将实验要用到的糖块一股脑儿的全发给学生,那么教学中就可能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景:有些学生一下子把所有的糖块倒入水杯里, 或者把所有的糖块碾碎了,使后继对比实验无法进行。如果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需要将糖块分次发给学生,这样探究活动就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在材料的出示数量上要优选,精用。
  最后,材料的对象选择要适当,材料的组合要适当。既要使实验能达到目的,又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如在《压缩空气》一课中,要求学生用注射器抽好空气,并用橡皮将注射器出口堵住,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这时,总会有学生认为空气是跑到橡皮里去了,这是由于橡皮本身的特性对学生产生了干扰。如果教师用一只手指将针管堵住,相信就不会有学生产生如此认识了。
  二、结构性材料要具有差异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學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准备有差异性的材料,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曾经听过一节低年级《磁铁的本领大》一课,在第一个活动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时,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实验的材料,其中钥匙准备了两把,一把是能被磁铁吸引,一把是不能被磁铁吸引。实验后进行汇报,教师一句恰当的提问,“为什么钥匙①能被磁铁吸引,而钥匙②却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有的学生大胆猜测:可能是两把钥匙的材料不同,一把是铁做的,一把是铜做的。探究的热情再次被激发,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开启,经过观察实验研究和讨论,证明确实如此。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此处,材料的差异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第二个活动“用磁铁辨别哪些硬币能够被磁铁吸引”时,因为条件的限制,未能准备分组实验研究材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同版本的1角、5角、1元的硬币,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是否吸引的原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以为,如果不是条件的限制,教师能提供不同版本的1角、5角、1元的硬币,让学生实验对比研究,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探究中就能得到更好的建构,那么这些材料的差异性就会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
  三、结构性材料的呈现要“超市式”
  在以前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在课前就将实验要用的材料准备好放在每组的实验桌上,以便于实验时信手拈来,但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上的材料,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三年级自编教材《空气中有水吗》这一课时,教研室姜主任采用“自主选购式”,亦即“超市式”为学生呈现探究材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中,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将冰块放入铁罐并观察到铁罐外壁有水点出现,从而对水珠的来源作出大胆的猜想。从学生众多的猜测中,姜主任用简洁的的语言引导学生概括出两种可能:一是水是从铁罐中跑出的;二是水是空气中的。其中“水是从铁罐中跑出的”又有两种猜想:一是水从铁罐中渗出;二是水从瓶口跑出。怎样证明水是否从铁罐里渗出来?怎样证明水是否从瓶口跑出?确定问题后,选取材料,小组探索。教师并没有将材料一股脑地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结构性材料,并把它们统一放在教室的一角,供学生自主地选用。于是,学生设定方案便各取所需,五花八门的实验也就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在罐内放入冰块后,有的滴墨水,有的放盐,有的放糖,有的在罐口封塑膜……通过尝、看等方式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这种“超市式”的材料提供比直接在实验桌上摆放铁罐、冰块、红水三种材料,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面,而且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方面都有效得多,使结构性材料的有效性达到多元化的发展。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充分发挥结构性材料的有效性,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作者单位:赣榆县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分析了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进度、总投资、地形地质条件等,并综合考虑了工程施工期间的灌溉供水等其他因素,提出了I期围堰、Ⅱ期围堰、Ⅲ期围堰的设计方案。
美国儿科学会颁布的所有条例自发布之日起,五年自动满期,除非在五年期满时或者之前对其进行了重申,修改或者撤回。
期刊
回顾前几年,我园的户外体育活动呈现一派死气沉沉的现象,幼儿每天靠着晨间40分钟的时间进行体锻,漫长的等待和一成不变的游戏材料让他们逐渐对户外活动失去兴趣,然而,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孩子们跑到户外,他们就难以驾驭,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跳跃,似乎身体内部积聚着无限的运动能量,在各种运动性的游戏中,他们不断释放、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本领。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运动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已成为幼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
目的探讨耳屏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骨导听阈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68例(168耳)单侧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在经乳突病变切除和/或鼓室病变清除术加Ⅰ期鼓室
滴灌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具有灌水均匀、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劳动强度低等优势。文中结合新疆柯坪县的棉花种植,分析了膜下滴灌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估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策略的一种。《数学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农村小学,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强调估算教学背道而驰。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视估算教学  (一)现状分析  从现状看
人类关于听觉系统的研究从未停滞,言语行为的神经解剖与生理学基础是国内外广大学者致力研究的热点,脑干作为听觉系统处理声音信号的初级中枢,在言语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引起了广泛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南有白河,北有子洲”。白河县以“三苦精神”而闻名全省,那么子洲又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近年来,石泉县认真执行建设规范和省市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加强质量检测工作,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及质量保证体系,大胆探索和积极尝试水利工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