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新闻报道是当今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民生新闻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竭力做好民生新闻,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使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笔者以《广西日报》及其子报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着力点燃新闻亮点
对于民生新闻,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要,即使面对同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形成多个亮点,可以提升报道的关注度和思想内涵。
2010年1月15日,《广西日报》对“爱心香蕉”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9年11月中旬,广西香蕉遭遇寒流,销路受阻,这是一件涉及民生的重大事情。广西媒体纷纷报道,其中《广西日报》中《一次牵动全国的民生大救援——从“爱心香蕉”看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怎样扶助“三农”》一文对这一民生大救援活动进行了细致、全面地报道。“爱心香蕉”报道从读者角度出发对“三个亮点”加以详尽报道。第一个亮点,报道了广西香蕉销路受阻的信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中央领导为此作了重要指示,国家各部委大力支持广西促进香蕉销售,商务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组织流通企业加大香蕉采购量,自治区政府召开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应对措施,迅速出台一系列加快香蕉等水果运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好政策,惠及八桂蕉农。第二个亮点,报道了党和政府向蕉农伸出温暖的手,民众一呼百应竞相献上爱心。《南国早报》、南国早报网顺应网民意见,发起“爱心香蕉”心连心——大型报网互动助农行动。一时间,全社会的爱心聚合在一起,义举热潮很快化解蕉农的焦虑。全区各种会议的招待水果全部是香蕉唱主角,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争先购买“爱心香蕉”。据统计,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共购买“爱心香蕉”8000多吨,连同向外地销售香蕉在内,全区60多万吨香蕉基本销售完毕,为蕉农挽回4亿多元损失。第三个亮点,报道广西发展香蕉产业,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突出,全国市场很大。这次突如其来的销售困难没有动摇广西做大做强香蕉产业的雄心。
《广西日报》对“爱心香蕉”的报道整合了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深入挖掘和利用潜在的新闻资源,可以说是将这类新闻资源“榨干吃尽”,使新闻报道形成多个亮点、可读点和关注点,增强了报道和读者的相关度,同时又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精选角度使报道“与众不同”
民生新闻不管大小,都是百姓身边的大事,但媒体报道时易“撞车”,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一篇好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将最为读者关注、最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挖掘出来,从而提升新闻的品位和影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精选报道角度,做得“与众不同”。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高明的记者往往善于透过新闻事件表象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本质,在报道中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声音,使新闻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既有贴近感又有高度感,做到为群众谋利益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名男子骑电动自行车途径广西南宁市长堽路四里的人字型路段时摔倒致死。不少媒体的记者把视角放在事故本身及其损失上,将事件报道处理成一般社会新闻,而《南国早报》某记者却敏锐地从该路段处于复杂地段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困难的抱怨入手,了解到这个多年百姓反映未果的问题。
记者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来到事故现场,亲自感受在这复杂地形路面上行路行车的危险性,并对过往市民和居住在该路段居民进行深入采访和调查,了解到居民将该路段称为“魔鬼弯道”,几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自行车、三轮车、面包车在此翻车,人和车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个拐弯路道必须整改,才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惨剧。居民们还提出整改建议。第二天《南国早报》在“南宁新闻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题为《一男子在“魔鬼弯道”跌死附近居民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该路段进行整改》的报道,并配有事故现场照片。该报道刊出后,引起南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南宁市政府马上召集交警、市政、城区政府等部门在事故现场开会,要求吸取这次惨剧教训,立刻对“魔鬼弯道”进行整改,派出施工队进入现场改造路面,同时彻底清查城市非主干道路,采取措施排除街巷的道路安全隐患。随后,《南国早报》及时把这一处理结果告诉读者,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本报报道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迅速整改“魔鬼弯道”》的消息,并配发了整改路面施工现场的大幅照片。三天后,“魔鬼弯道”道路整改完工。
如此一则容易被视为一般社会新闻的报道,由于记者善于透过新闻事件的现象去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和实质,新闻视角和切入点不同,在报道中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呼声,使新闻变成了体现人文关怀、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新闻。
抓住社会热点,推出“独家”新闻
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越是和群众利益关联度高的报道,越能牵动群众的心,其辐射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只有关注群众,报道才能被群众关注。而热点问题正是群众所关注的,群众眼里的热点就应该是媒体追逐的热点,只有把热点新闻报道做到人无我有,才能让读者喜读、爱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得到提高。
母婴安全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缺医少药,孕产妇状况更是堪忧,这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南国早报》记者在对贫困山区孕妇的生存现状及有关母婴健康问题的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些贫困山区,担架是保证产妇住院分娩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某些山区却连小小一副担架也买不起。《南国早报》记者设想通过报道来动员全社会为山区母婴献爱心,帮助贫困母婴渡过难关,策划在母亲节前夕推出“小小担架,抢救母婴生命安全”专题系列报道,通过大量感人故事和触目惊心的细节,让人潸然泪下。该组专题报道前后发出图文50篇(幅),读者反响热烈,共收到读者和有关人士捐款15万元,购买了450副担架送到十几个最需要的山区县。同时,自治区政府拨出100万元设立主席基金用以救助贫困母亲。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跟进报道,使广西的“担架行动”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该报道由于把触角伸向社会热点,立意深远,从而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解读报道政策法规,让群众掌握运用
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话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是这些政策和法规比较宏观、抽象,甚至比较枯燥,不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要做好这方面民生新闻报道,就要用解读形式进行报道,用群众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解读政府政策和法规。所谓解读,实际上就是“翻译”,也就是“细化”。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等,要将其做深做透,让群众真正掌握,运用到工作和生话中去。
几年前,南宁市政府发布《城市扩建新规划》,称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已经获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批准。该规划是一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给市民带来什么影响?这是市民未知、欲知、须知的问题。为使广大市民对该规划能够深入了解,《当代生活报》以10个专题的形式进行解读性报道,每个专题都附以《大邕城重划版图》的醒目大标题,特别引人注目。每个专题的解读报道配以照片。有的专题配以详尽的规划地图、开竣工时间表格,有的专题配以领导、专家访谈文章,告诉读者关于城市今后的走向、投资机遇、对当前生活诸方面的影响等。一个专题即一个版面,10个专题文图并茂,利用10个版面一次性报道。这10个专题解读报道,为读者对该规划进行具体“翻译”、“细化”,提升了该篇民生新闻品位。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着力点燃新闻亮点
对于民生新闻,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要,即使面对同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形成多个亮点,可以提升报道的关注度和思想内涵。
2010年1月15日,《广西日报》对“爱心香蕉”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9年11月中旬,广西香蕉遭遇寒流,销路受阻,这是一件涉及民生的重大事情。广西媒体纷纷报道,其中《广西日报》中《一次牵动全国的民生大救援——从“爱心香蕉”看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怎样扶助“三农”》一文对这一民生大救援活动进行了细致、全面地报道。“爱心香蕉”报道从读者角度出发对“三个亮点”加以详尽报道。第一个亮点,报道了广西香蕉销路受阻的信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中央领导为此作了重要指示,国家各部委大力支持广西促进香蕉销售,商务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组织流通企业加大香蕉采购量,自治区政府召开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应对措施,迅速出台一系列加快香蕉等水果运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好政策,惠及八桂蕉农。第二个亮点,报道了党和政府向蕉农伸出温暖的手,民众一呼百应竞相献上爱心。《南国早报》、南国早报网顺应网民意见,发起“爱心香蕉”心连心——大型报网互动助农行动。一时间,全社会的爱心聚合在一起,义举热潮很快化解蕉农的焦虑。全区各种会议的招待水果全部是香蕉唱主角,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争先购买“爱心香蕉”。据统计,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共购买“爱心香蕉”8000多吨,连同向外地销售香蕉在内,全区60多万吨香蕉基本销售完毕,为蕉农挽回4亿多元损失。第三个亮点,报道广西发展香蕉产业,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突出,全国市场很大。这次突如其来的销售困难没有动摇广西做大做强香蕉产业的雄心。
《广西日报》对“爱心香蕉”的报道整合了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深入挖掘和利用潜在的新闻资源,可以说是将这类新闻资源“榨干吃尽”,使新闻报道形成多个亮点、可读点和关注点,增强了报道和读者的相关度,同时又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精选角度使报道“与众不同”
民生新闻不管大小,都是百姓身边的大事,但媒体报道时易“撞车”,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一篇好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将最为读者关注、最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挖掘出来,从而提升新闻的品位和影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精选报道角度,做得“与众不同”。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高明的记者往往善于透过新闻事件表象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本质,在报道中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声音,使新闻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既有贴近感又有高度感,做到为群众谋利益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名男子骑电动自行车途径广西南宁市长堽路四里的人字型路段时摔倒致死。不少媒体的记者把视角放在事故本身及其损失上,将事件报道处理成一般社会新闻,而《南国早报》某记者却敏锐地从该路段处于复杂地段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困难的抱怨入手,了解到这个多年百姓反映未果的问题。
记者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来到事故现场,亲自感受在这复杂地形路面上行路行车的危险性,并对过往市民和居住在该路段居民进行深入采访和调查,了解到居民将该路段称为“魔鬼弯道”,几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自行车、三轮车、面包车在此翻车,人和车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个拐弯路道必须整改,才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惨剧。居民们还提出整改建议。第二天《南国早报》在“南宁新闻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题为《一男子在“魔鬼弯道”跌死附近居民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该路段进行整改》的报道,并配有事故现场照片。该报道刊出后,引起南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南宁市政府马上召集交警、市政、城区政府等部门在事故现场开会,要求吸取这次惨剧教训,立刻对“魔鬼弯道”进行整改,派出施工队进入现场改造路面,同时彻底清查城市非主干道路,采取措施排除街巷的道路安全隐患。随后,《南国早报》及时把这一处理结果告诉读者,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本报报道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迅速整改“魔鬼弯道”》的消息,并配发了整改路面施工现场的大幅照片。三天后,“魔鬼弯道”道路整改完工。
如此一则容易被视为一般社会新闻的报道,由于记者善于透过新闻事件的现象去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和实质,新闻视角和切入点不同,在报道中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呼声,使新闻变成了体现人文关怀、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新闻。
抓住社会热点,推出“独家”新闻
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越是和群众利益关联度高的报道,越能牵动群众的心,其辐射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只有关注群众,报道才能被群众关注。而热点问题正是群众所关注的,群众眼里的热点就应该是媒体追逐的热点,只有把热点新闻报道做到人无我有,才能让读者喜读、爱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得到提高。
母婴安全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缺医少药,孕产妇状况更是堪忧,这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南国早报》记者在对贫困山区孕妇的生存现状及有关母婴健康问题的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些贫困山区,担架是保证产妇住院分娩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某些山区却连小小一副担架也买不起。《南国早报》记者设想通过报道来动员全社会为山区母婴献爱心,帮助贫困母婴渡过难关,策划在母亲节前夕推出“小小担架,抢救母婴生命安全”专题系列报道,通过大量感人故事和触目惊心的细节,让人潸然泪下。该组专题报道前后发出图文50篇(幅),读者反响热烈,共收到读者和有关人士捐款15万元,购买了450副担架送到十几个最需要的山区县。同时,自治区政府拨出100万元设立主席基金用以救助贫困母亲。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跟进报道,使广西的“担架行动”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该报道由于把触角伸向社会热点,立意深远,从而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解读报道政策法规,让群众掌握运用
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话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是这些政策和法规比较宏观、抽象,甚至比较枯燥,不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要做好这方面民生新闻报道,就要用解读形式进行报道,用群众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解读政府政策和法规。所谓解读,实际上就是“翻译”,也就是“细化”。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等,要将其做深做透,让群众真正掌握,运用到工作和生话中去。
几年前,南宁市政府发布《城市扩建新规划》,称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已经获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批准。该规划是一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给市民带来什么影响?这是市民未知、欲知、须知的问题。为使广大市民对该规划能够深入了解,《当代生活报》以10个专题的形式进行解读性报道,每个专题都附以《大邕城重划版图》的醒目大标题,特别引人注目。每个专题的解读报道配以照片。有的专题配以详尽的规划地图、开竣工时间表格,有的专题配以领导、专家访谈文章,告诉读者关于城市今后的走向、投资机遇、对当前生活诸方面的影响等。一个专题即一个版面,10个专题文图并茂,利用10个版面一次性报道。这10个专题解读报道,为读者对该规划进行具体“翻译”、“细化”,提升了该篇民生新闻品位。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