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生生共同体”又是当代新课改归还学生学习权的最好组织形式,因此,本文尝试探究“思维”素养借“生生共同体”落地的一些生成策略。
关键词:思维素养 生生共同体 生成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意味着语文学习要重其实践性,重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就其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本文试做探讨。
一、素养引领 构建愿景
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课改,对我们教育理念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更要求我们要转变课堂观、学生观。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在佐藤学先生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一书中,他提出了学校改革的愿景,即优质学校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这与我们当前的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如何使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如何使学生的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二、厘清概念 理解课标
思维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或思维培养没实现落地的现象。因此,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厘清一下新课标的思维素养指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界定: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常常也就是“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中,也必然包含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品质,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则是高阶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则主要是高阶思维的品质特征。
三、现状分析 学而未发
在佐藤学先生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一书中,他描述了日常教学的现状,那就是在课堂中上层学生进行着没有“冲刺与挑战性的学习”;下层学生在教学的后半段默不作声地听;只有中层学生才是同步教学中学习的实现者。
这一现象其实也普遍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学力不同,知识储备不一,而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的是教材内容的完成,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课程目标的达成路径上,未做充分的考虑。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则是,更多关注中等层次的学生。造成下层学生听不懂,上层学生又觉得容易。针对学生个体的课堂无用功现象长期存在。学习并未真正发生在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合作学习 学而有获
《诗经》中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学习应该注意相互商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可见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也提到:“合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终究是人,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古今中外的这些著作一再提示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因而,要使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在目前学生层次不一的情况下,合作学习,即“生生共同体”的构建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在这种共同体构建的机制下,通过互教关系(“多管闲事”的关系)和互学关系(“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的产生,从而学习也悄悄地发生在了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五、几种策略 思维提升
1.作品改编及表演,唤起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新课标新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因而在设计整本书阅读巴金的作品《家》时,我们设计了让“生生共同体”选取《家》中的片段进行剧本改编并表演的活动。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共识,相互对话,不断地沟通交流,碰撞智慧。这其中直觉思维即“凭感觉”一次次地被提及,孩子们各自用直觉思维交流着阅读过程中对剧本中人物的语言、情态、动作的理解,这就是直觉思维的碰撞。
而在选角色表演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又得到了体现。犹记得在改编的《催婚》这一情节中,当时扮演黄妈角色的女同学,在造型上经过服饰的装扮,再加上自身的肤色,与人物很匹配了。可惜,在走路及说话的语态上却决然一个小丫鬟的感觉。于是,在一次次排练过程中,同学们帮助这个饰演黄妈的女同学反复雕琢,这过程中无疑使学生对黄妈这一人物的理解加深了许多,而形象思维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这其中一次次情趣横生的花絮不断出现,不过通过“生生共同体”,孩子们在互助中很好地完成了自我,无形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了發展。
2.文章内容重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完文言文单元后,让孩子们梳理整个单元各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这种设计一方面让孩子们对古代论说类文本的论证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另一面也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同时结合现代议论文写作,对高一新学写议论文的孩子们起到示范作用。
于是有学生提出某些文章的写法似乎不像我们现在常规的写法,我便乘机让他们按照所学过的议论文结构对文章进行重组。比如在教授《师说》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章中关于“圣人无常师”这一段,完全可以放在文章第一段作为择师标准的具体事例论证,或也可以作为“圣人犹且从师”的论据。我便顺势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重组,然后各组展示重组结果,并阐释原因。 这一做法,既使文言文教学具有了意趣,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关键还训练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真实任务情境推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一般认为,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高阶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并善于运用孟子的思想去解决当代问题,于是就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孟子穿越到当今时代,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在2018年4月14日凌晨,战火连绵,老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此情此景,他潸然泪下。沉吟许久,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只身前往,试图说服该国家采用自己的主张。假设你就是孟子,请你任意选择一位领导人,与他对话。你会怎么说呢?请表述出来。要求:合理想象、观点明确、论证清晰。不少于500字。
这份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处理问题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考察他们模仿原文中从比喻说理开始的论辩技巧,以及如何将孟子思想贯穿在说理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当然这实则是思维深刻性的体现。而这一切的得来,源于小组合作的智慧,也正是在这过程中,学习会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不过在合作中他们都得到了提升。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思维素养通过“生生共同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佐藤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黄厚江《在語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1期。
关键词:思维素养 生生共同体 生成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意味着语文学习要重其实践性,重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就其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本文试做探讨。
一、素养引领 构建愿景
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课改,对我们教育理念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更要求我们要转变课堂观、学生观。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在佐藤学先生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一书中,他提出了学校改革的愿景,即优质学校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这与我们当前的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如何使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如何使学生的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二、厘清概念 理解课标
思维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或思维培养没实现落地的现象。因此,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厘清一下新课标的思维素养指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界定: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常常也就是“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中,也必然包含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品质,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则是高阶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则主要是高阶思维的品质特征。
三、现状分析 学而未发
在佐藤学先生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一书中,他描述了日常教学的现状,那就是在课堂中上层学生进行着没有“冲刺与挑战性的学习”;下层学生在教学的后半段默不作声地听;只有中层学生才是同步教学中学习的实现者。
这一现象其实也普遍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学力不同,知识储备不一,而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的是教材内容的完成,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课程目标的达成路径上,未做充分的考虑。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则是,更多关注中等层次的学生。造成下层学生听不懂,上层学生又觉得容易。针对学生个体的课堂无用功现象长期存在。学习并未真正发生在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合作学习 学而有获
《诗经》中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学习应该注意相互商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可见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也提到:“合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终究是人,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古今中外的这些著作一再提示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因而,要使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在目前学生层次不一的情况下,合作学习,即“生生共同体”的构建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在这种共同体构建的机制下,通过互教关系(“多管闲事”的关系)和互学关系(“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的产生,从而学习也悄悄地发生在了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五、几种策略 思维提升
1.作品改编及表演,唤起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新课标新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因而在设计整本书阅读巴金的作品《家》时,我们设计了让“生生共同体”选取《家》中的片段进行剧本改编并表演的活动。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共识,相互对话,不断地沟通交流,碰撞智慧。这其中直觉思维即“凭感觉”一次次地被提及,孩子们各自用直觉思维交流着阅读过程中对剧本中人物的语言、情态、动作的理解,这就是直觉思维的碰撞。
而在选角色表演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又得到了体现。犹记得在改编的《催婚》这一情节中,当时扮演黄妈角色的女同学,在造型上经过服饰的装扮,再加上自身的肤色,与人物很匹配了。可惜,在走路及说话的语态上却决然一个小丫鬟的感觉。于是,在一次次排练过程中,同学们帮助这个饰演黄妈的女同学反复雕琢,这过程中无疑使学生对黄妈这一人物的理解加深了许多,而形象思维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这其中一次次情趣横生的花絮不断出现,不过通过“生生共同体”,孩子们在互助中很好地完成了自我,无形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了發展。
2.文章内容重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完文言文单元后,让孩子们梳理整个单元各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这种设计一方面让孩子们对古代论说类文本的论证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另一面也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同时结合现代议论文写作,对高一新学写议论文的孩子们起到示范作用。
于是有学生提出某些文章的写法似乎不像我们现在常规的写法,我便乘机让他们按照所学过的议论文结构对文章进行重组。比如在教授《师说》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章中关于“圣人无常师”这一段,完全可以放在文章第一段作为择师标准的具体事例论证,或也可以作为“圣人犹且从师”的论据。我便顺势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重组,然后各组展示重组结果,并阐释原因。 这一做法,既使文言文教学具有了意趣,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关键还训练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真实任务情境推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一般认为,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高阶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并善于运用孟子的思想去解决当代问题,于是就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孟子穿越到当今时代,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在2018年4月14日凌晨,战火连绵,老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此情此景,他潸然泪下。沉吟许久,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只身前往,试图说服该国家采用自己的主张。假设你就是孟子,请你任意选择一位领导人,与他对话。你会怎么说呢?请表述出来。要求:合理想象、观点明确、论证清晰。不少于500字。
这份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处理问题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考察他们模仿原文中从比喻说理开始的论辩技巧,以及如何将孟子思想贯穿在说理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当然这实则是思维深刻性的体现。而这一切的得来,源于小组合作的智慧,也正是在这过程中,学习会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不过在合作中他们都得到了提升。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思维素养通过“生生共同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佐藤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黄厚江《在語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