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 :商·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故在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不仅是实的需要,而且对于更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地位薄弱,尚未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大多数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却轻视了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的提高,加上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同时在校期间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实习实训,时间有限,难以保障人文道德修养类课程的课时,加之学校的不够重视,就难以形成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具体表现在即使是化工类、环境类与环境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专业课程中涉及环境保护的课程依然很少,即使有,也是类似《环保概论》这样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涉及技术层面,对生态伦理道德几乎没有触及,更谈不上开设生态伦理课程了,非环境专业几乎没有课程涉及生态环境问题。高职院校中涉及生态环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少之又少,有些高职院校几乎没有,相关专题讲座也很少甚至没有,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很小的篇幅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基本的也是比较零散,既缺乏连贯性,又不成体系。由于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薄弱、教育缺乏系统,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的生态伦理知识较为欠缺,整体环境意识较差,自然观、环境观、生态观、节约观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及物质条件。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非环境专业普遍存在教师环境意识淡薄、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环境教育能力缺乏等现象。因为现有的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公共课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伦理知识的培训,仅靠某些环境意识较强的教师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还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具备生态道德素养较高的教师、教职员工,此外还受一些物质条件的制约,如与生态道德教育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影像制品、教育网站等教育辅助材料的配备情况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配备还很不充分。
  二、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生态伦理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有力的教育保障机制,从规划、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高职院校党政领导要深刻认识生态伦理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性,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课程建设的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强化渗透教育,引导大学生构建生态文明观念。
  结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缺乏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知,没有建构起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观念。在思政课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要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以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生态文明问题。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点切入:在第一章讲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向学生阐明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讲究生态文明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达成的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目标。在第八章讲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内容时,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三高”、“二低”问题,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高新技术,走出新型工业之路。在第十章讲文化时,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目的在于要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在第十一章讲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时,强调和谐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种种情况,引导同学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注意趣味性,强调纵横向知识的融会贯通性,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的认知和建构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做出对自我行为的选择和约束。
  (三)设置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高校可以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面对全校所有专业开放,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与全面,同时行为也会变得更加自觉。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参考前文所述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生态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思想、近当代西方生态思想、国际条约、国内法律法规政策中的生态思想及国外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还应包括省情国情,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省情国情的了解,从而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实施各学科渗透教学。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要求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有一定难度,故有必要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所以,各学科教学都担负着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各学科都应联系当前环境现状,延伸教材内容,把生态文明教育与英语、化学、政治学、土地学、动物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营造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高职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熏陶。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属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范畴。校园生态文化不是现成的,是通过精心建设,慢慢形成起来的。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生态学原理,科学规划、设计、建设、维护,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整个校园的规划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突破自我封闭的空间格局,充分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其次,各种设施的设计与建设除考虑坚固、美观外,还应考虑利用与维护时要有利于节能、低碳、环保。再次,人文景观布局合理,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要有精品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哪怕是一条标语、一个图像、一座雕像、一棵树、一枚装饰品都要精心处理。要淘汰不符合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景观,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良好的想象空间,为师生的互动创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校园制度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管理学原理,便于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有关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绿化美化的规章制度建设,并且通过严格规范管理,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制度的形式落到实处,将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管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要有利于生态文明传播。可以把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与组织领导、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人文讲座、学术报告、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史、校训、校风、校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成一种为生态文明而行动的精神,正面加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精神氛围。校园生态文化的三个层面要协同建设,形成优美的环境氛围、和谐的人文氛围、文明的制度氛围,让高职学生沉浸在优美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从而孕育生态文明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六)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教育强化课外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行为养成教育。
  (1)开展保护环境的各类活动。高校可以开展类似“爱护校园、美化校园”、“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环保创意大赛与环保 DIY 活动,以回收旧废弃物品,循环利用,从而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思想。(2)组织生态考察访问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环保科研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也可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野外进行考察,以调研报告形式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感性认识。(3)开展生态宣传活动。高校可以在“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戒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组织学生举办生态宣传活动,如通过义务咨询、散发传单资料、广播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周围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观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观。(4)开展生态调查。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环境问题调查,通过亲身考察某一地区,并对该地区的环境情况搜集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理性的认识,对有关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的生态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生存、发展的忧患意识。(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硕士论文,G41
  [2]唐晓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其他文献
土地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城市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采取把国有土地的一定期间内使用权出让并由竞得人进行开发建设,为了达到合理配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取更高收益、有效规范土地市场的目的,以政府强制性和社会公益性为核心开展土地储备行为,在政府授权范围内根据城市空间总体规划,采用收购、收回、置换、征收和拆迁等具体土地储备行为土地纳入城市土地储备库,在统一实施土地整理工作后有序供应土地,确保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可
摘要:银本位制是金属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单位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始盛于16世纪,19世纪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金、元、明代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清宣统二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制,实际是银两和银元并行。白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也被称为“白银帝国”。在此文中,我将以清代为例,从
期刊
摘要:现今社会虚假广告普遍存在,不仅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同时也对市场管理秩序及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自“三鹿”事件以来,明星虚假代言以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正式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普通大众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实际质量,对明星的代言也越来越产生信任危机,经营者同消费者之间的诚信机制逐步瓦解。但是,处罚一般为行政处罚,不足以杜绝该类事件的发生。明星往往将社会责任抛置身后,在丰厚的代言所得和微
期刊
摘要:修正后的民诉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单一的条文规定过于简约,该条规定只是原则上确认对某些领域中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由非直接关系的主体提起诉讼,修正案通过之后,公益诉讼的司法运作仍然面对重重困境,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任务,是由过去的立法论转向司法论、解释论,针对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模糊这一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呈现出上升趋势。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城市之一,重庆市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回归分析方法对重庆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就重庆能源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能源;经济关系;重庆能源  1.重庆近几年能源消耗状况  随着重庆市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查阅相关资
期刊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消费也迅速增长。对于我国电商市场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来讲,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本文研究电商行业的融资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的电商连锁企业中,京东商城现已成为中国电商销售企业的代表,本文以京东商城为例,对我国电商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对电商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行了分析,深入阐述了电商行业的融资前景。  关键
期刊
摘要:通过管理者对资产结构的合理配置,企业可以实现更优的经营绩效,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选取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制造业资产结构是如何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并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制造业公司经营者与投资者提供合理优化资产结构的建议,并最终实现经营绩效的提高。  关键词:制造业;资产结构;经营绩效  一.引言  任何企业都是由不同的资源构成的,是一个“资源集合体
期刊
摘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社会上不乏见义勇为的人,但是在“拔刀相助”之后,英雄的权利应该如何保障呢?这个以《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的法律条文为出发点,首先讨论见义勇为的民法上的意义和理论基础。然后发表个人对于这条法律条文的思考,提出这条关于法律条文的疑问。最后,在自己的见解对这条法律条文作出一些补充解释。  关键词:见义勇为;侵权责任;权益救济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
期刊
摘要:差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不同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具有差异性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体现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之中,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差异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入手,探究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差异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来对其进行深入性的探讨,从而总结出差异教学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宁波市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在进行训练运动后的营养摄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的总体饮食习惯良好,但部分运动员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规律等;鸡蛋、谷类、豆制品、奶制品、蔬菜、膳食纤维摄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部分运动员运动后补液不合理,营养补充剂存在滥用等现象。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宁波市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在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