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糖尿病诊断及疗效监测相关的化验有哪些?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血糖水平。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检查早已被列为诊断、治疗和鉴别糖尿病的常规项目。但对某些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偏高,偶尔出现糖尿,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非典型病例,常需加测其他试验,以确定有无糖代谢异常。目前,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血糖、尿液分析(主要为尿糖、尿酮体)、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C-肽、血脂分析、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检查等,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以及长期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状况的监测等。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需要控制的慢性疾病,而且其慢性并发症涉及肾脏、眼、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常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下肢坏疽,肾功能衰竭和双目失明。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糖尿病诊断2001年新标准是:
①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 m o l/L(200m g/d l )。随机是指一天内任何时间,不管上次用餐时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 F P G )≥7.0m m o l/L(126m g/d l)。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含热量食物的摄入。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血浆葡萄糖( 2 小时P G )≥11.1m m ol /L(200m g/dl )。试验应按W H O的要求进行,受试者服用的糖量相当于溶于水的75克的无水葡萄糖。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糖尿病。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正式确诊。其中血浆葡萄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值;O G T T试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方法,同时收集尿标本测尿糖。
对新诊断标准的解释
(1)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随机或OGTT2小时血糖值。
(2)新标准中划出了一个正常及糖尿病血糖水平间的时期,此时期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达糖尿病诊断水平,称为糖稳态受损期。包括糖耐量低减(I G T)及空腹血糖受损(I F G),均不诊断为糖尿病。若餐后血糖<78m m o l/L(140m g/d l)及空腹血糖<5.6mmol/L(100mmg/dl),可以排除糖尿病。
(3)糖尿病症状指急性或慢性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典型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是糖尿病自我监测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能够对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的保证。
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糖尿病需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疗效观察主要靠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改变而调整药物及治疗方案,故监测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通过有效的血糖监测,可以很快地知道自己血糖随时的变化,作为调整药物、膳食和活动量的依据,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以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险,并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急性并发症,积极预防慢性并发症。
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血糖监测,可能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与饮食、情绪、运动相关的血糖变化,有利于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状态的理解,增强保持血糖正常的欲望,从而成为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尿糖阳性一定是糖尿病吗?
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尿糖定性试验不起反应。当尿中每天排出的葡萄糖超过150毫克时,尿糖呈阳反应,称为尿糖。
糖尿病时尿糖阳性,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有许多原因可引起尿糖试验阳性。
滋养性糖尿:少数正常人在摄食大量糖类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可出现暂时性糖尿。
肾性糖尿:肾炎等肾脏疾病由于肾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也会出现尿糖阳性。
神经性糖尿:见于脑出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有这些情况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或麻醉药失效,血糖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妊娠期糖尿:孕妇往往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致使肾糖阈下降而易出现糖尿。怀孕后期或哺乳期乳腺会产生过多乳糖,且随尿排出产生乳糖尿,这应与葡萄糖鉴别。
饥饿性糖尿:一个人饿了好几天后如果一下子吃了很多食物特别是甜食,就会出现尿糖阳性。在饥饿期间,血糖偏低,胰岛β细胞基本处于半休息状态,分泌的胰岛素大大减少,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细胞一下子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因而出现血糖暂时性升高和糖尿。另外,饥饿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耐量减低,这也会促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尿糖假阳性:尿中存在其他糖类物质如半乳糖、乳糖、果糖或戊糖,或者应用了大剂量青霉素。
尿糖假阴性:各种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干化学试带法)。
因此,尿糖测定结果仅供诊断参考,而确诊糖尿病须依靠血糖测定。一旦患者发现尿糖阳性,应去医院就诊,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时尚须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判断尿糖阳性是糖尿病引起,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
与尿糖阴性者并非都不是糖尿病患者一样,尿糖阳性者也并非均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血脂?
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作用减弱时,脂肪组织中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使三酰甘油的清除发生障碍,出现血清三酰甘油增高,导致糖尿病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并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群中的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增高。这除了与高血糖及其伴发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密切相关。纠正血脂紊乱可明显地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说明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约50%并发脂肪肝、肝脏内的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合成障碍,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为主要原因。
脂代谢紊乱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整脂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和评定疗效的内容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检查血脂。
餐后血糖测定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常检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是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我们的回答是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餐后血糖对于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餐后高血糖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而心脑血管并发症又是糖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糖尿病患者以控制餐后血糖为治疗目标较之以控制空腹血糖为治疗目标者,其胎儿出生后的预后也较好。
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机会就越高。另外,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微量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餐后高血糖使凝血的活性增加,使发生血栓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此外,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发病前最早出现的一个临床现象。当餐后2小时的血糖为7.8~11.1mmol/L时,可诊断为糖耐量减低(I G T)。I G T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量研究证明,如能早发现早干预I G T的餐后高血糖,可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百分比。I G T呈隐袭过程的餐后高血糖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后才发现了糖尿病。综上所述,餐后高血糖对于I G T患者进展为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控制好“餐后血糖”,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减少心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血糖水平。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检查早已被列为诊断、治疗和鉴别糖尿病的常规项目。但对某些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偏高,偶尔出现糖尿,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非典型病例,常需加测其他试验,以确定有无糖代谢异常。目前,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血糖、尿液分析(主要为尿糖、尿酮体)、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C-肽、血脂分析、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检查等,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以及长期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状况的监测等。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需要控制的慢性疾病,而且其慢性并发症涉及肾脏、眼、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常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下肢坏疽,肾功能衰竭和双目失明。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糖尿病诊断2001年新标准是:
①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 m o l/L(200m g/d l )。随机是指一天内任何时间,不管上次用餐时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 F P G )≥7.0m m o l/L(126m g/d l)。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含热量食物的摄入。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血浆葡萄糖( 2 小时P G )≥11.1m m ol /L(200m g/dl )。试验应按W H O的要求进行,受试者服用的糖量相当于溶于水的75克的无水葡萄糖。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糖尿病。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正式确诊。其中血浆葡萄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值;O G T T试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方法,同时收集尿标本测尿糖。
对新诊断标准的解释
(1)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随机或OGTT2小时血糖值。
(2)新标准中划出了一个正常及糖尿病血糖水平间的时期,此时期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达糖尿病诊断水平,称为糖稳态受损期。包括糖耐量低减(I G T)及空腹血糖受损(I F G),均不诊断为糖尿病。若餐后血糖<78m m o l/L(140m g/d l)及空腹血糖<5.6mmol/L(100mmg/dl),可以排除糖尿病。
(3)糖尿病症状指急性或慢性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典型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是糖尿病自我监测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能够对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的保证。
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糖尿病需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疗效观察主要靠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改变而调整药物及治疗方案,故监测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通过有效的血糖监测,可以很快地知道自己血糖随时的变化,作为调整药物、膳食和活动量的依据,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以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险,并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急性并发症,积极预防慢性并发症。
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血糖监测,可能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与饮食、情绪、运动相关的血糖变化,有利于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状态的理解,增强保持血糖正常的欲望,从而成为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尿糖阳性一定是糖尿病吗?
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尿糖定性试验不起反应。当尿中每天排出的葡萄糖超过150毫克时,尿糖呈阳反应,称为尿糖。
糖尿病时尿糖阳性,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有许多原因可引起尿糖试验阳性。
滋养性糖尿:少数正常人在摄食大量糖类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可出现暂时性糖尿。
肾性糖尿:肾炎等肾脏疾病由于肾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也会出现尿糖阳性。
神经性糖尿:见于脑出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有这些情况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或麻醉药失效,血糖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妊娠期糖尿:孕妇往往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致使肾糖阈下降而易出现糖尿。怀孕后期或哺乳期乳腺会产生过多乳糖,且随尿排出产生乳糖尿,这应与葡萄糖鉴别。
饥饿性糖尿:一个人饿了好几天后如果一下子吃了很多食物特别是甜食,就会出现尿糖阳性。在饥饿期间,血糖偏低,胰岛β细胞基本处于半休息状态,分泌的胰岛素大大减少,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细胞一下子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因而出现血糖暂时性升高和糖尿。另外,饥饿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耐量减低,这也会促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尿糖假阳性:尿中存在其他糖类物质如半乳糖、乳糖、果糖或戊糖,或者应用了大剂量青霉素。
尿糖假阴性:各种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干化学试带法)。
因此,尿糖测定结果仅供诊断参考,而确诊糖尿病须依靠血糖测定。一旦患者发现尿糖阳性,应去医院就诊,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时尚须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判断尿糖阳性是糖尿病引起,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
与尿糖阴性者并非都不是糖尿病患者一样,尿糖阳性者也并非均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血脂?
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作用减弱时,脂肪组织中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使三酰甘油的清除发生障碍,出现血清三酰甘油增高,导致糖尿病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并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群中的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增高。这除了与高血糖及其伴发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密切相关。纠正血脂紊乱可明显地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说明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约50%并发脂肪肝、肝脏内的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合成障碍,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为主要原因。
脂代谢紊乱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整脂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和评定疗效的内容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检查血脂。
餐后血糖测定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常检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是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我们的回答是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餐后血糖对于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餐后高血糖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而心脑血管并发症又是糖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糖尿病患者以控制餐后血糖为治疗目标较之以控制空腹血糖为治疗目标者,其胎儿出生后的预后也较好。
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机会就越高。另外,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微量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餐后高血糖使凝血的活性增加,使发生血栓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此外,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发病前最早出现的一个临床现象。当餐后2小时的血糖为7.8~11.1mmol/L时,可诊断为糖耐量减低(I G T)。I G T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量研究证明,如能早发现早干预I G T的餐后高血糖,可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百分比。I G T呈隐袭过程的餐后高血糖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后才发现了糖尿病。综上所述,餐后高血糖对于I G T患者进展为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控制好“餐后血糖”,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减少心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