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γδ T淋巴细胞调节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和Vγ4 T淋巴细胞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1)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组和创面组,每组3只。于创面组小鼠背部剪1条长4 cm深达皮肤全层的直线切口,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伤后3 d,断颈处死2组小鼠,取创面组小鼠背部距创缘5 mm内的皮肤,取对照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制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Vγ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DETC百分比。(2)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每组5只。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腹腔注射200 g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 T淋巴细胞单克隆中和抗体,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亚美尼亚仓鼠Ig,分别于背部脊柱两侧各打1个深达皮肤全层的孔,观察伤后1~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同实验(2)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3只。伤后3 d,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L-17A和IGF-Ⅰ的蛋白表达。(4)取30只3 d龄C57BL/6雄性小鼠,断颈处死后提取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角蛋白14阳性细胞率。(5)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IGF-Ⅰ组与IL-17A组,每组3孔(下同)。IGF-Ⅰ组与IL-17A组细胞分别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重组小鼠IGF-Ⅰ和重组小鼠IL-17A,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培养5 d后,检测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同前进行分组及处理,培养10 d后,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率。(6)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加入4 mmol/L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液,分为对照0 d组、对照7 d组、IGF-Ⅰ组、IL-17A组。IGF-Ⅰ组、IL-17A组细胞同实验(5)对应组进行处理,对照0 d组、对照7 d组细胞同实验(5)对照组进行处理。对照0 d组细胞培养0 d,余3组细胞培养7 d,检测CFSE荧光波峰位置。(7)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重组小鼠IGF-Ⅰ,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PBS,培养5 d后,同前进行角蛋白14和CFSE染色,检测CFSE阳性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与IL-17A组,IL-17A组细胞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重组小鼠IL-17A,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PBS,培养5 d后,检测CFSE阳性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

(1)伤后3 d,对照组小鼠正常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为(9.9±0.8)%,明显低于创面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的(19.0±0.6)%,t=8.70,P<0.01;对照组小鼠正常表皮组织中表达IL-17A的Vγ4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123±0.024)%,明显低于创面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的(8.967±0.406)%,t=21.77,P<0.01。(2)对照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伤后5~8 d,创面面积仍较大。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周围炎症反应较轻;伤后5~8 d,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伤后3~7 d,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5.92、5.74、7.17、5.38、5.57,P<0.01);培养1、2、8 d,2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相近(t=1.46、3.17、3.10,P>0.05)。(3)伤后3 d,与对照组比较,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的IL-17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IGF-Ⅰ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8.47、19.24,P<0.01)。(4)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阳性细胞率为94.7%。(5)培养5 d后,对照组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明显低于IL-17A组(t=7.25、5.64,P<0.01)。培养10 d后,对照组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0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明显低于IL-17A组(t=3.99、10.82,P<0.05或P<0.01)。(6)相较于对照0 d组,对照7 d组、IGF-Ⅰ组和IL-17A组小鼠表皮细胞培养7 d后CFSE荧光波峰左移。相较于对照7 d组,IGF-Ⅰ组和IL-17A组小鼠表皮细胞培养7 d后CFSE荧光波峰均左移。(7)培养5 d后,对照组CFSE阳性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t=9.91,P<0.01),对照组CFSE阳性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低于IL-17A组(t=6.49,P<0.01)。

结论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DETC分泌的IGF-Ⅰ促进小鼠角蛋白14阳性表皮细胞增殖并抑制其终末分化,Vγ4 T淋巴细胞分泌的IL-17A促进其增殖及终末分化,从而影响创面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在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探讨相关实验机制。方法(1)2012年1月—2018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畸形需行面部脂肪移植患者105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意愿,54例10~59岁患者(男12例、女42例)接受传统自体单纯腹部/大腿颗粒脂肪移植,纳入单纯移植组;另51例7~63岁患者(男14例、女37例)接
目的探讨维生素D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方法将42只C57BL/6C雄性8~12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假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实验前1、24、48 h腹腔注射0.1 mL维生素D3溶剂,维生素D3+假伤组和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将按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其中1例双小腿均有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 cm×11 cm~38 cm×21 cm,切取面积为18 cm×12 cm~32 cm×24 cm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中将胫后血管或胫前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通过手工或采用微血管吻合器
期刊
期刊
2014年8月2日,笔者单位收治"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患者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50岁。根据患者病情,救治组将参与救治人员按特质分组,运用以烧伤医学为主导,重症医学、麻醉、中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多学科协作救治管理模式,最终成功救治27例患者,救治成功率达77.14%。
2013年6月5日,笔者单位收治1例18岁严重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女性患者,入院后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抗休克,伤后52 h拟行双上肢切削痂+右大腿中厚皮修复术。全身麻醉后因右侧静脉导管输液不畅,行左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予补液扩容、强心、利尿等治疗,生命体征稍平稳,麻醉后约1.3 h开始手术。术后胸部X线片示左、右侧静脉导管远端分别位于右心房内和右颈内静脉内,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四肢大面积瘢痕的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25例四肢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36岁。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Ⅰ期在瘢痕的左、右侧或上、下端放置250~600 mL圆柱形扩张器1~5个。Ⅱ期根据瘢痕面积及形状,21例患者采用横向推进扩张皮瓣修复瘢痕,4例患者采用以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