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对数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数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把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当中呢?结合数学学科教学,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课本,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些都是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场景,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数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提出“看谁跳得快,可以怎样组织跳绳比赛?”的问题,让他们讨论交流,结果一致同意男、女生各选一个跳得最快的当场进行比赛,时间为2分钟。于是,一场紧张的跳绳比赛在大家激烈的加油声中结束了,女生代表跳了240下,男生代表跳了216下。我又问:“根据刚才的活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从学生的回答里,有选择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出问题。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跳绳比赛,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不但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真实地再现了相应数学问题的原型,使学习材料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之中,并体验到了学习活动的愉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数学实用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提供尽可能开阔的探究时空,让学生充分利用材料有目的地开展操作、猜想、验证、想象等活动,在课堂上真正经历做数学和探究数学的真实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毛线,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线段等图形的1/2,在脑海里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像之间的对应联系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他们借助材料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发现,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火花,单单一个1/4就有形形色色的表示方式十余种,有的学生还创造出1/32、1/64,以及几分之几的分数,整个黑板贴满了学生的创造作品,直至下课铃响了,学生还兴致勃勃,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三、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使数学语文化
学科整合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在以往的观念中,很多人都认为学科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其实不然,不管是数学课,还是其他课,都不应忽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数学课上可以融入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还可以渗透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卫生教育,等等。数学教学要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使数学教学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迁移。
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一课,可通过“日食”景象让学生产生疑问:“日食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得到直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独立地画一画“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己所画的天体图来认识线段和射线,使学生在分析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获取到线段和射线的表象。在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日食”景象思考: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都能发生日食现象呢?从而引出角的概念。这样把数学知识与自然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到太空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获取了新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时,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分别用‘直线’、‘线段’、‘射线’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一听,数学课上教师叫我们“造句”,于是每个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语文水平。學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既把概念提升到了语言的层次,又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双赢的效果。在结束总结时,教师改变了原来的俗套:请学生“用一个词作为全课总结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作为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关键词,它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有的学生从内容上提炼,有的会从心理的感受中概括,有的从印象最深刻的一种表现中总结。这样的辩论和总结,跨越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统整。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课本,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些都是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场景,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数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提出“看谁跳得快,可以怎样组织跳绳比赛?”的问题,让他们讨论交流,结果一致同意男、女生各选一个跳得最快的当场进行比赛,时间为2分钟。于是,一场紧张的跳绳比赛在大家激烈的加油声中结束了,女生代表跳了240下,男生代表跳了216下。我又问:“根据刚才的活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从学生的回答里,有选择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出问题。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跳绳比赛,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不但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真实地再现了相应数学问题的原型,使学习材料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之中,并体验到了学习活动的愉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数学实用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提供尽可能开阔的探究时空,让学生充分利用材料有目的地开展操作、猜想、验证、想象等活动,在课堂上真正经历做数学和探究数学的真实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毛线,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线段等图形的1/2,在脑海里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像之间的对应联系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他们借助材料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发现,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火花,单单一个1/4就有形形色色的表示方式十余种,有的学生还创造出1/32、1/64,以及几分之几的分数,整个黑板贴满了学生的创造作品,直至下课铃响了,学生还兴致勃勃,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三、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使数学语文化
学科整合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在以往的观念中,很多人都认为学科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其实不然,不管是数学课,还是其他课,都不应忽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数学课上可以融入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还可以渗透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卫生教育,等等。数学教学要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使数学教学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迁移。
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一课,可通过“日食”景象让学生产生疑问:“日食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得到直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独立地画一画“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己所画的天体图来认识线段和射线,使学生在分析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获取到线段和射线的表象。在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日食”景象思考: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都能发生日食现象呢?从而引出角的概念。这样把数学知识与自然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到太空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获取了新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时,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分别用‘直线’、‘线段’、‘射线’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一听,数学课上教师叫我们“造句”,于是每个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语文水平。學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既把概念提升到了语言的层次,又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双赢的效果。在结束总结时,教师改变了原来的俗套:请学生“用一个词作为全课总结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作为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关键词,它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有的学生从内容上提炼,有的会从心理的感受中概括,有的从印象最深刻的一种表现中总结。这样的辩论和总结,跨越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统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