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育儿经:我这样教育“首登哈佛讲坛”的儿子

来源 :知音(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26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来自湖南宁乡县农村的何江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代表,成为三位演讲嘉宾之一,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同台演讲,成为首个登上哈佛演讲台的中国学生。因为创造历史,何江红了。本刊记者连线他远在中国农村的妈妈,听她独家讲述了她的育子的秘籍。记者发现,在有着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中国,她是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
  “我们出去了,孩子就荒废了。孩子要是荒废了,就算再富裕也没意义。”
  何江,1988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县坝塘镇停钟村。母亲曾献华,今年48岁,父亲何必成,今年52岁。弟弟何蛟龙小他两岁。
  停钟村地处山区,条件艰苦。村里劳力像多数中国农村家庭一样,孩子丢给老人,夫妻外出打工。何江兄弟出生后,曾献华面临着巨大现实生存的压力。在家,就只能种地,守着两间土坯房,靠着五亩田地生活。雨水多时,土坯房便成了危房。冬天,塑料布缝制的窗户,让屋里同室外一样彻骨寒。
  1993年春节过后,何必成打算追随老乡南下打工,临行前,他征求曾献华的意见:“你真的不一起去吗?忙两年,我们至少可以把房子翻修一下。”“不。”曾献华斩钉截铁。“我们出去了,孩子就荒废了。孩子要是荒废了,就算再富裕也没意义。”
  离开或者留下,是个艰难的选择。长远的规划在现实考量面前略显脆弱。何必成只有高中文化,曾献华初中文化,很难确认,他们能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他问妻子:“农村的娃能有几个有出息?我们的生活要紧。”曾献华很执拗:“我只知道生活苦点没关系,孩子的教育等不了,他5岁你不在身边,7岁也不在,等他10多岁再来管就迟了。”她接着说:“两个孩子多聪明,可男孩子都叛逆,没有我们在身边,如果学坏了,你不后悔?”
  曾献华最终说服了丈夫,继续留在家。而这一守就是20多年。当别人外出打工都盖了新房新院,他们家的两处土坯房风雨飘摇了近20年。直到何江去了哈佛,生活宽裕后,他们才有余力修整一新。与此同时,同村许多留守孩子,家境比何江好,却因少了父母陪伴,早早下学,外出打工,或成盲流,让人惋惜。
  也许生活不够富裕,但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几间土坯房子,一盏小灯,每天晚上,曾献华都会陪着孩子写作业。她没离开过湖南,她的世界很小,可是她却努力给两个孩子更大的世界。
  “去数数鸡子都进笼了没有。还差几只?”“你把公鸡和母鸡分开再数数。”“如果每天收2颗鸡蛋,一个星期能收多少颗?”何江最初的启蒙教育差不多都是母亲教的。随时随地的素材,生动有趣。起初,何江的注意力不集中,曾献华就在煮饭时让何江帮她数米粒。有这样的锻炼,何江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以前,村里并没有幼儿园,孩子大多光着屁股,四处乱窜。去地里干活时,曾献华便把两个孩子也带去,让他们坐在田埂上看书,孩子小,不识字,只能看一些小人书。时间久了,两人便被路边的野草野花吸引,根本无心看书。曾献华出招了。一天,她特意做了红嫩香甜的一碗红烧肉。饭做好,碗筷上桌,曾献华把孩子叫到身边,笑着问:“那跟我说说你们最近看的书,说对一个,给一块红烧肉。”何蛟龙耍小聪明,说:“看过都忘了,没记住。”曾献华听后,不再嬉皮笑脸:“妈妈允许你们偶尔调皮,可不允许撒谎骗人!”两人被妈妈板着的脸吓到了,这才承认自己没看书。那一次,是兄弟俩唯一一次见妈妈发火,也是唯一一次没吃晚饭。经此事,兄弟俩就有了共识,做事要诚实,不能糊弄人。
  因为父母的陪伴,何江和何蛟龙的童年完整而无缺憾。农活很累,可兄弟俩特喜欢帮爸妈做事。割草插秧,别的家长会觉得这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但对曾献华来说,这就是生活本身,有苦有乐,任何事都是一种磨练。曾献华的达观,感染着何江,培养了他乐观坚韧的品质。回首过往,曾献华已不觉得陪伴有多少的“技术含量”,但她说这是她做得最对的一件事。
  “生活怀着梦想,苦难会显得渺小。梦想要大,事情要具体。”
  何江在演讲里说道:“哈佛鼓励我们有大梦想,去激励我们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还在想着我家乡的农民们。”而最初鼓励何江有大梦想的,是妈妈曾献华。
  曾献华没读过多少书,但读书时学习很好,条件不允许,就下了学,这成了她心中抹不去的疤。下学后,曾献华种田的同时还坚持看书,喜欢听戏。听惯了那些英雄故事,让她明白一件事,做人要有梦想,这样才会在深处困境时,忘掉短暂的烦忧。
  家里条件差,曾献华却从没有让何江和何蛟龙穿过有洞的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起初何江也有些自卑,羡慕经常穿新衣的同学。有天,何江使小性子,不想穿旧衣服,曾献华看穿了他,说:“你看,爸妈省吃俭用从不觉得苦,为啥?因为你和弟弟读书好了,爸妈做什么都有劲。生活中我们怀着梦想,眼前的苦就会变得很微小。”何江自此知道,他要有大梦想,并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要有什么梦想呢?一天,何江告诉妈妈,他要做科学家。曾献华在肯定的同时,也说:“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有了梦想,我们还要脚踏实地,一点点地接近那个目标。”何江似懂非懂。
  初二的下学期,夏天,放学后,何江在野地里割草,不小心被毒蜘蛛咬伤了右手。一阵阵剧痛让他放下篮子哭喊着回家找妈妈。在哈佛大学演讲的开头时,何江如此叙述:“但是她(妈妈)没有找医生,却把我的手放在火上面。她用酒浸过的棉纱绕着我的手缠了好几层之后,在我的嘴里放了一根筷子,然后点燃了棉纱。棉纱上的温度很快上来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烫。这股灼痛让我想要大叫,不过我嘴里含着的筷子让我叫不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我的手,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母亲熄灭火。”让何江诧异的是,尽管那时已经有现代的医疗手段,可是乡村却接触不到。乡村没有电,没车,没电话,也没有靠谱的医生。也就是那天,何江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当的科学家,是生物学家。2000年,何江所在村庄发生了严重的流感,很多动物都染病死掉,村子里人心惶惶,村庄几乎成了空村,曾献华用了土方法,采药熬药给家人喝,才度过了危险。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何江当生物学家的信念。“如果我能学到科学的知识,就能改变这一切了。”2005年,何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志愿他就填的生命学院。3年后,在他的榜样下,弟弟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念生物医学。   大学里,何江如饥似渴,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面。大二开始,何江已把目标锁定在了哈佛。大四时,何江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拿到了去哈佛留学的全额奖学金。2009年,何江来到哈佛,开始了他硕博连读的生涯,主要研究超高分辨显微成像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而这次演讲结束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学习。
  “朴实‘绝招’受用无穷:用故事和日记培养你”
  尽管只有初中文化,曾献华教育孩子有办法。
  何江小时,晚上会求着爸妈讲故事,于是曾献华和丈夫为了能跟上故事的储备,开始四处搜罗故事,也会自编一些故事。村里不少孩子都喜欢来“蹭”故事,小小的屋子里,常常挤满了人。年幼的何蛟龙有种“护食”心理,总是嘟着嘴。一天晚上,屋外刮起了大风,气温降至零下。一家四口围坐在火盆前,说着故事。何蛟龙至今记得妈妈讲的《那盏灯》的故事:“一个村落的渔夫,总是在一片海中迷路;一个孤寡老人,失去了儿子后,在船上装了根高高的杆子,杆子上装了灯,长年累月地守在了‘迷海’边上,让渔民们安全走出‘迷海’。一年夏天,海上刮起了大风,老人的小渔船几乎被海浪打沉,这时,十几个村民循着灯光赶来救回了他。所以有时候,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
  孩子越大,讲故事的难度也越大,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故事欲,曾献华四处找书。家里没钱,曾献华就去收破烂,别的不要,只收书。地里不忙的时候,曾献华便提着尼龙袋走街串巷。冬日的一天,她无意间在老乡家中发现了一本《西游记》,曾献华用皴裂的手帮对方干了一天活,才说服对方用1块钱把书卖给她。回到家,看着孩子雀跃的样子,曾献华觉得很值。
  从上小学开始,曾献华就鼓励何江写日记。直到高中毕业,何江写了12本。日记里,何江偶尔会写到些疑惑。每天,曾献华都会通过日记,了解他的想法。睡觉前,再讲个好故事给他解惑。那些故事点点滴滴,流淌进了心里,宽广如河……
  上了初中后,妈妈已经不能辅导他作业了。然后她还会要求何江把课堂上的知识带回来讲给她听,为了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何江听课特别认真。而他回来也总能用精彩的讲述“教会”妈妈。后来读大学时,妈妈已经听不懂何江在学什么读什么,可是何江还有办法用简洁的故事和比喻把学习成果汇报给妈妈。一来二去,他学的知识更牢固了。再后来,他主动地辅导弟弟功课,两人齐头并进,相互鼓励。
  中国的父母都要孩子谦让,包括农村这样比较传统的地方,尤其如此,可曾献华却不一样,她觉得,只要你能比别人做得好,你就得去争取。“过分谦虚,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何江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所在的班级竞选班长。按照何江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胜任,可当老师让同学们推荐人选时,他却选了别人。中午休息,他把这事写进了日记里:“其实我很想推荐自己,如果我当了班干部,我一定会好好做,可我没勇气告诉老师:我行!我怕别人觉得我了不起,再说要是没选上,该多丢人。”
  晚上,曾献华从日记本里了解到这件事,她问何江:“如果你推荐的那个人,没有把班级管好,你后悔吗?”妈妈的话让何江惊醒。第二天,何江找到班主任,要竞选班长一职,他还跟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最终,何江成功当选班长。曾献华知道后,很为孩子开心:“既然当了班长,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用土话说,能把活揽来是本事,能把活做好,更需要本事。”何江后来也用自己的表现,征服了老师和同学。
  这种自荐的态度,也是何江能去哈佛读书的主因。大学毕业前,他打算去哈佛,缺少领路人,投书给了被誉为“中国科学界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女天才——庄小威,对方同样是中科大毕业,且是哈佛双聘教授。面对这位在报纸和新闻上频繁出现的学姐,何江一点不怯场,他对新领域开放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很快就打动了她。
  刚到美国时,何江很不适应,哈佛的每个学子,都曾是佼佼者,在这里,昔日的光环淡去,何江开始不自信,原本带着湖南口音的口语,让他更加不敢开口说话。一次,一群西方的朋友,正在一起热聊。何江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他热情地走过去,坐了下来,希望能搭上话。可对方聊的他不懂,他聊的别人又不感兴趣,气氛顿时冷场。室友们知道后,都笑话他是“冷场王子”。
  他跟妈妈讲了这事后,曾献华第一时间给儿子发短信:“你高三时,想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你不敢参加,我说什么,我说这世界不是做事就有结果,就像是种庄稼,你下种子,可能遇了天灾,没收获,可不种的话,啥都收不到。”何江看了妈妈朴实无华的理论,笑了笑,振作起来,重新出发。
  为了更好地融入哈佛,何江自荐当上了本科生的辅导员,与一群本科生同吃同住,跟他们聊天,从而让自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他还买来英文版小说硬啃。久而久之,知心朋友越来越多。
  2016年3月,何江和同学在食堂吃饭,聊起了毕业典礼演讲的事。报名者有上百人之多。何江在微信里跟妈妈讲了这事。妈妈催他:去试试。庄小威教授也鼓励他:“你热情有勇气,我觉得你行。”申请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三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第三轮:从四人中选出一人,要求脱稿模拟演讲。经过几轮选拔,从湖南农村锤炼出来的何江最终入选,成为首位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子。
  2016年5月26日,何江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代表,用讲故事的方式发表了名为《蜘蛛咬伤轶事》的主题演讲:“在许许多多地方,人们还是用火来治疗蜘蛛的咬伤。我们应该强调将这些知识平等地传递给需要它的人的重要性。把知识传递给我的家乡和千万个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以及带进这个我们每个人所习以为常的世界。如果我们努力了,一个在中国农村的青少年被毒蜘蛛咬了的话,就不用再火疗而是去见医生了。”
  因为距离的缘故,曾献华没有出现在演讲现场,但是她传导给儿子的精神,却通过儿子的讲述传遍了世界。这位妈妈用她的坚韧和坚守,成了博士后背后的女人。何江说,作为使命,他一定会回国发展。作为妈妈,曾献华说,她等着儿子学成归来。已经签约上海一家科研单位的弟弟说,那时,兄弟俩再共同奋斗。
  [小编发言]
  曾献华是位平凡的乡村母亲,却在有着6000万留守儿童的中国背景下,显得异常伟大。在如今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得不到妥善教育的情况下,这个农妇母亲用她坚定不移的陪护,造就了一个卓尔不凡的何江。她在拆解如今盛行的读书功利主义之风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所谓教育,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所谓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陪伴。而作为农村妈妈,曾献华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就是牢牢遵循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即最质朴的中国传统教育智慧。比如孩子受伤,用最土的火疗;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则靠着示范、鼓励、悉心的陪伴加上温暖的睡前故事等。正是借着这份笃信与坚持,在浮躁的社会中,他们不仅守住了自己还守住了孩子。而何江的成就,也让我们坚信,在当下的中国,读书依然不过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编辑/肖岚
其他文献
早上乐业小区建筑工地的几个领导正在办公室召开晨会,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踹开了,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闯了进来。主持晨会的项目经理宋逢祥站起身说:“张师傅,您这是干什么?”那个宋逢祥口中的张师傅将牛眼一瞪,吼道:“干什么?听说你小子把我开除了,我来看看你长了几个胆子。”宋逢祥还没说话,外边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师傅,开除你的不是他们,是我。”接着一个青年男子从外边走进来,那人30出头,西装革履,开会的人
小时候,在我们镇上如果碰到一个戴一副墨镜,肩上挎一个扁长的铁皮盒,腰带上托一个琴筒底座,边走边拉胡琴的盲孩子,这人就是王顺口。  王顺口比我大七八岁,据说在婴幼儿时期视力很正常,长到四五岁时,眼睛突然不舒服,就用小手使劲揉,结果揉得又红又肿。那年头,他的父母在工廠“三班倒”,爷爷奶奶也忙自己的事,根本没人关注他的眼睛。直到有一天听孩子喊看不见了,家长们才着急送孩子去县医院检查,结果早过了最佳治疗期
细眼自杀了。人们早已忘记了他叫什么,只记住了他的外号。因为这些年,细眼的两只小眼睛眨巴眨巴,紧盯着村里的变化,瞅准机会就出手捞一把,一捞就是一块金子。家里的钱袋子鼓鼓的,日子过得殷实。  细眼自己富裕,却见不得别人有钱。只要听说村里谁有钱,他就很生气,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于是,眼一瞪,再四处去抓挠钱,直至村里人都承认他最有钱,他的小眼睛才可以放心地眯起来,喝点稀饭,吃点青菜,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他是少年帕金森病患者,随着年岁增长,病情不断恶化。她15岁时初遇他,被一路温暖的灯火窃走了少女最柔软的情思。他像一个战士守候了她整个花季雨季,却害怕拖累她,一再亲手掐断两人缘分的红线。十年兜兜转转,坎坎坷坷,这对苦恋的有情人最终能否迎来一场花事盛开呢? 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张伟,30岁,湖南省湘乡市中沙镇人。张伟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2003年,正在湘乡三中读高二的他忽然手脚剧烈颤抖。张伟
与男友甜蜜小聚后,漂亮的少女汪囡从外地返家途中,前遇狼,后遇虎,先后竟有两个男人对她意图不轨。然而,随性的她却压根没有嗅到危险气息……“犬系”少女的任性之旅  2016年11月15日,19岁的江苏省南通市女孩汪囡前往上海,与男友李飞甜蜜相聚。返程之际,依依不舍的汪囡表示,自己爱上了“魔都”,她也想来这里闯闯。李飞说,如果她现在就辞职来上海,开销吃紧,他建议汪囡在老家踏实工作到年后,再来上海。  然
小女心脏搭桥,缺一万元手术费用,望君子援手!白纸黑字后跪一男人。  住院部门口玩众筹,还真新鲜。  无需面对行人的质疑,医院的诊断书,小女孩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太具备说服力了。  只是这选择,不够理想。  来往的病人家属,哪个身上揣的不是救命钱,谁会自己屁股流鲜血,还给他人医痔疮?  职业习惯让我停下脚步,这里面应该有新闻价值。我是来医院挖新闻的记者。  众筹算不得新闻,网上网下都不算,这年月谁没慷
江雪是个公司白领,这几天休息,她约闺蜜何娜一起去逛街。何娜如约来到江雪租住的地方,取笑道:“有男朋友的人还要我陪?徐超呢?”江雪说:“你还不知道他?太忙啦!”江雪的男朋友徐超是刑警,因为工作关系,两人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  何娜做了个鬼脸,夸张地说:“前车之鉴啊!我以后找男朋友,肯定不找警察。”江雪白了她一眼:“没有警察的付出,你还能潇洒逛街?”何娜笑着说:“每次你都护着他,我说不过你,走吧!” 
黄檗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一次,他外出讲经,碰到了一个樵夫。  樵夫说:“早上我出门打柴前,娘子嘱咐我从集市上买一盒针线回去。可我挑着柴担走在集市上,柴经常会扎到别人,他们都向我投来厌恶的目光,我非常难过。”  黄檗禅师点点头,说:“集市上人多拥挤,你为什么不把柴担放在集市外面呢?”“这怎么行,无人照看,被别人挑走了怎么办?”樵夫摇着头说。  “那你可以寄放在别人家。”黄檗禅师又建议道。樵夫还是摇头
不久前,国家级贫困县万山县调来个姓梁的县委书记。这位新来的书记有点怪,上任个把月了,却很少在机关露脸,更不用说开个会发个言,同大家见见面了,就连方县长见到他的机会也不多。  这天是周五,下班前县委办突然通知部委办局一二把手,周六上午六点整,在机关大院集中。双休日这么早集中,有什么大事?领导们感到十分奇怪。第二天一大早,五十多位接到通知的部门领导按时来到机关大院,只见院内停着一辆大巴,一个脸色黝黑的
老刘在玻璃厂做工人,一个月工资不到3000块。他为人没太大毛病,就是有点仇富。见到有钱人住着豪宅开着豪车,他的心里就有点不平衡。  自从老刘所在的城市发起抵制日货大游行之后,他便借着“爱国”的幌子宣泄自己的仇富情绪。  老刘没胆量去砸车砸店,他若无其事地混在游行的队伍里,时不时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在别人崭新豁亮的日产车上划上两道痕。让别人损失几百块,他就好像是自己赚了几百块一样高兴。  这天老劉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