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黄帅”这个名字。41年前那场全国皆知的“小学生事件”后,黄帅几经人生风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她说:“人到中年,我的心愿就是悠悠度日……”
改变黄帅的“小学生事件”
很多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黄帅”这个名字。1973年,黄帅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1973年9月7日,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班主任齐鸿儒老师看了后认为,黄帅“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要和她划清界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后,黄帅效仿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学生的做法,给报社写了一封信。
没想到,这封信迎合了当时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的需要,黄帅这封信留下了这样的批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按照“指示”,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报纸开始用粗黑大字批判“一个小学生”。黄帅说,整个青少年时期,最大的感受就是痛,“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
从小至今,黄帅的日记估计达到几百万字,然而存留至今的并不多,因为日记曾经惹来大祸。在她念大学时,有一次妈妈发现她仍在写日记,惊恐得当即跪在地上,恳求她把日记烧掉,永远不要再写文章。好像女儿一动笔就会酝酿灾难。在母亲的泪水下,黄帅曾含泪焚化了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一摞日记本,也曾在撕了又写,写了又撕的日记本的首页写下了一个苦涩的名字“毕凡”(避免麻烦)。
留学日本开始写稿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在填高考志愿时,她一口气写下的四个选择都是北京工业大学。
“当时在看招生简章时,不少学校都写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北京工业大学明确写的是为首都培养人才。”黄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确保能留在北京.因为当时她父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她的身心状态又不佳,不敢也不愿一个人远离父母。
1984年9月,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加入了留学队伍。1993年,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之后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留学日本期间,黄帅才重新拿起写日记的笔,再次记录自己的心绪。她给日本的一些华人报纸写稿,当年安顿在主持《天涯孤旅》栏目时,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她也一直坚持每星期给《北京青年报》写稿。
沉寂多年推出新书
黄帅的先生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山东人。她描述他时说:“他的性格和我截然不同,我太细腻了,而他比较粗放豪爽。”她说,当初和先生认识时,当他知道黄帅就是那个小学生时,并没有觉得太惊讶:“他说,看不出你哪有名啊!”
在日本读书的时候,黄帅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特别是生下孩子后,她曾做过两年的“全职太太”。在书中,她提到这样的细节:晒被子时,总是让丈夫的被褥徹底摊开,自己的被子缩在一角,她的心理逻辑是“阳光温暖了丈夫便是温暖了我”。暑假带儿子去看海,儿子无比快乐地嬉戏,她主要是看儿子,“因为儿子在海里,所以也就看了海”。
在日本呆了10年,黄帅一直有回国的想法。有一次,她回国和母校的出版社社长长谈了一次,社长说我们现在缺编辑你能来吗?于是,黄帅很快就收拾好行李,带着孩子回了国。
黄帅说,自从回国后,一直有人提议她出书,开始她坚持不出,认为名人不出书是一种境界,但渐渐地,这个想法动摇了。2006年,黄帅出版了散文集《黄帅心语》。“作为编辑每天都在做书。出书并不是了不得的事。明明你喜欢文字,愿意表达,然而就是因为你有名,就一定坚持不出书也不是正常的心态,也是没有放下自己。”
虽然《黄帅心语》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当年事件经过的人来说可能并不“解渴”,但黄帅说她现在暂时还没有出自传的打算。“我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只不过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被卷进了一场漩涡之中。爬出来后,现在能谈得清楚多少当年的事情,我打个问号。我觉得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作为当事人,记录下这些年来经历风雨的感受。”
唯一心愿就是悠悠度日
眼前的黄帅,已经完全不是那个“小学生”形象了:一件苹果绿的花上衣,黑裙子,黑布鞋,白皙的皮肤,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用黄帅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外表“普通得让人心痛”。曾经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就像许许多多已经做了母亲的中年知识女性一样,她会未语先笑,把“是吗”挂在嘴边,说话声音温柔得近乎没了主见。
黄帅好像已经习惯于人们的惊讶。她说,朋友们曾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现在的她:。直直的笑,淡淡的愁,高高的心,低低的调。”而这一切实际上与过去有关,也使她对现在因书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充满矛盾之情。
黄帅的孩子已经10几岁了,黄帅说,还没有很认真地想过哪一天,或以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这一段历史。“他现在还不太懂,反正书也在,我也会继续写下去,到哪一天他愿意看,或他有能力理解的时候再说。”黄帅说到孩子时,脸上放着幸福的光芒,笑声也特别爽朗。
现在的黄帅,闲暇时喜欢看中央十套的科教节目,或躺在床上听《百家讲坛》,每周末回娘家看望父母,她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人到中年,我的心愿就是悠悠度日,希望自己的心灵有余量可以欣赏到周围美好的一切,而不要穿上红舞鞋,永远在旋转。”
(据《北京青年报》)
改变黄帅的“小学生事件”
很多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黄帅”这个名字。1973年,黄帅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1973年9月7日,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班主任齐鸿儒老师看了后认为,黄帅“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要和她划清界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后,黄帅效仿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学生的做法,给报社写了一封信。
没想到,这封信迎合了当时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的需要,黄帅这封信留下了这样的批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按照“指示”,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报纸开始用粗黑大字批判“一个小学生”。黄帅说,整个青少年时期,最大的感受就是痛,“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
从小至今,黄帅的日记估计达到几百万字,然而存留至今的并不多,因为日记曾经惹来大祸。在她念大学时,有一次妈妈发现她仍在写日记,惊恐得当即跪在地上,恳求她把日记烧掉,永远不要再写文章。好像女儿一动笔就会酝酿灾难。在母亲的泪水下,黄帅曾含泪焚化了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一摞日记本,也曾在撕了又写,写了又撕的日记本的首页写下了一个苦涩的名字“毕凡”(避免麻烦)。
留学日本开始写稿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在填高考志愿时,她一口气写下的四个选择都是北京工业大学。
“当时在看招生简章时,不少学校都写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北京工业大学明确写的是为首都培养人才。”黄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确保能留在北京.因为当时她父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她的身心状态又不佳,不敢也不愿一个人远离父母。
1984年9月,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加入了留学队伍。1993年,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之后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留学日本期间,黄帅才重新拿起写日记的笔,再次记录自己的心绪。她给日本的一些华人报纸写稿,当年安顿在主持《天涯孤旅》栏目时,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她也一直坚持每星期给《北京青年报》写稿。
沉寂多年推出新书
黄帅的先生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山东人。她描述他时说:“他的性格和我截然不同,我太细腻了,而他比较粗放豪爽。”她说,当初和先生认识时,当他知道黄帅就是那个小学生时,并没有觉得太惊讶:“他说,看不出你哪有名啊!”
在日本读书的时候,黄帅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特别是生下孩子后,她曾做过两年的“全职太太”。在书中,她提到这样的细节:晒被子时,总是让丈夫的被褥徹底摊开,自己的被子缩在一角,她的心理逻辑是“阳光温暖了丈夫便是温暖了我”。暑假带儿子去看海,儿子无比快乐地嬉戏,她主要是看儿子,“因为儿子在海里,所以也就看了海”。
在日本呆了10年,黄帅一直有回国的想法。有一次,她回国和母校的出版社社长长谈了一次,社长说我们现在缺编辑你能来吗?于是,黄帅很快就收拾好行李,带着孩子回了国。
黄帅说,自从回国后,一直有人提议她出书,开始她坚持不出,认为名人不出书是一种境界,但渐渐地,这个想法动摇了。2006年,黄帅出版了散文集《黄帅心语》。“作为编辑每天都在做书。出书并不是了不得的事。明明你喜欢文字,愿意表达,然而就是因为你有名,就一定坚持不出书也不是正常的心态,也是没有放下自己。”
虽然《黄帅心语》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当年事件经过的人来说可能并不“解渴”,但黄帅说她现在暂时还没有出自传的打算。“我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只不过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被卷进了一场漩涡之中。爬出来后,现在能谈得清楚多少当年的事情,我打个问号。我觉得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作为当事人,记录下这些年来经历风雨的感受。”
唯一心愿就是悠悠度日
眼前的黄帅,已经完全不是那个“小学生”形象了:一件苹果绿的花上衣,黑裙子,黑布鞋,白皙的皮肤,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用黄帅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外表“普通得让人心痛”。曾经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就像许许多多已经做了母亲的中年知识女性一样,她会未语先笑,把“是吗”挂在嘴边,说话声音温柔得近乎没了主见。
黄帅好像已经习惯于人们的惊讶。她说,朋友们曾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现在的她:。直直的笑,淡淡的愁,高高的心,低低的调。”而这一切实际上与过去有关,也使她对现在因书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充满矛盾之情。
黄帅的孩子已经10几岁了,黄帅说,还没有很认真地想过哪一天,或以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这一段历史。“他现在还不太懂,反正书也在,我也会继续写下去,到哪一天他愿意看,或他有能力理解的时候再说。”黄帅说到孩子时,脸上放着幸福的光芒,笑声也特别爽朗。
现在的黄帅,闲暇时喜欢看中央十套的科教节目,或躺在床上听《百家讲坛》,每周末回娘家看望父母,她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人到中年,我的心愿就是悠悠度日,希望自己的心灵有余量可以欣赏到周围美好的一切,而不要穿上红舞鞋,永远在旋转。”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