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既包括教材内容的变革,也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内容上,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在教学理念上,新教材更突出师生双赢;在教学方式上,新教材倡导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在各学科的改革中,历史学科的变化最大,不仅教材体例与以往大为不同,而且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更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有利于学生终生成长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探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校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下,应从以下几点去不断完善、创新,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要想更好地实现这种迁移,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反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简单,学生会认为历史没有探索的必要性,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
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历史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古今贯通,中外对照”,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方法的指导。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和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必须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或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讲起,将历史知识和本地区的乡土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只有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种种联系,才能使学生从学习历史中得到启示,感受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很多事情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历史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问,诱发思考
研究表明,有适当难度、跨度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原则,紧扣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问,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苹果”,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感悟历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否则相反。这告诉我们,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结合历史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能有效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目的。
五、讲解内容有所取舍
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教师讲解时应主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对于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乐意自己去尝试解释的历史现象,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以了。
六、及时点评,给予鼓励
成功的情绪体验是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评价及时,学生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利用刚留下的鲜明记忆,改进学习,克服缺点,继续前进。如果评价不及时,评价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评价,学生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就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明显地下降。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都有一定难度,学生如果能够答对某一方面或某几点,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没有回答好也应当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行为。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更应充分肯定其创造性思维。
一、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要想更好地实现这种迁移,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反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简单,学生会认为历史没有探索的必要性,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
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历史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古今贯通,中外对照”,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方法的指导。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和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必须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或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讲起,将历史知识和本地区的乡土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只有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种种联系,才能使学生从学习历史中得到启示,感受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很多事情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历史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问,诱发思考
研究表明,有适当难度、跨度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原则,紧扣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问,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苹果”,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感悟历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否则相反。这告诉我们,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结合历史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能有效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目的。
五、讲解内容有所取舍
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教师讲解时应主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对于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乐意自己去尝试解释的历史现象,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以了。
六、及时点评,给予鼓励
成功的情绪体验是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评价及时,学生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利用刚留下的鲜明记忆,改进学习,克服缺点,继续前进。如果评价不及时,评价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评价,学生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就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明显地下降。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都有一定难度,学生如果能够答对某一方面或某几点,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没有回答好也应当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行为。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更应充分肯定其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