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恢复。
关键词:康复医学;新型入路;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
为了提高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现代骨科康复观用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8例,治疗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外侧或前外侧的常规入路。男41例,女35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为(40.5±3.5)岁;其中,交通事故40例,高处坠落伤23例,步行摔伤7例,其他伤6例;参照AO分型:A型20例,B型28例,C型2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治疗组6.5±1.5天,对照组7.2±2.5天。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取患侧大腿下段,沿大腿外侧以弧形向下、向前至髌骨外上缘,然后再以弧形从髌骨外下缘至胫骨结节处作为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使阔筋膜暴露出来,以切口放向将大腿阔筋膜切开,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深处自股中间肌远端外侧缘顺肌纤维方向切开至股四头肌扩张部位后弧形向下、向外切开外侧支持带和膝关节囊,沿髌骨外侧至胫骨结节,并将髌骨翻向内侧,使股骨下端及髁部关节面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处,达到满意复位后,并反复冲洗伤口,缝合,置引流管。
对照组:取大腿下段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切开股外侧肌、髌骨支持带和关节囊,将股骨下端及髁部骨折端剥离显露;或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切开股外侧肌、关节囊、髌骨支持带,将股骨下端及髁部骨折端剥离显露,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处,达到满意复位后,并反复冲洗伤口,缝合,置引流管。
1.3 实验室辅助检查 对患者患者均进行术前1h,术后6h、12h、24h血液样本中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采用t值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n( ±s)]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 出血量 透视次数 住院时间 并发生症例数
治疗组 38 62.3±15.5 318.2±89.5 1.8±1.3 13.5±4.5 1
對照组 38 83.4±26.3 423.4±160.4 3.5±1.6 13.3±4.6 2
2.2 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分组 例数 术前1h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治疗组 38 10.83±3.36 25.57±4.89 37.86±5.46 42.51±7.27
对照组 38 12.38±3.96 26.78±5.67 38.96±7.62 43.25±7.68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对比(U/L)
分组 例数 术前1h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治疗组 38 44.32±22.34 164.58±63.54 311.24±52.14 331.59±37.01
对照组 38 52.48±28.93 264.85±96.01 376.81±87.69 412.73±104.56
3 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在所有股骨骨折中占4%-7%,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低能量损伤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及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是股骨远端骨折高发人群。股骨远端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骨牵引6-8周,使用支具或管型石膏将其固定制动,但是这种方法及时愈合,不少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膝关节僵硬、骨折愈合畸形等。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已打破传统转为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疗法,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因此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临床还尚无理想的手术入路。康复医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目的是通过功能训练,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康复医学已被骨科医生逐渐认可,但对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都认为是各司其职。自2002年开始对骨折与功能康复进行一体化研究,并应用与临床的治疗,逐渐形成现代的骨科康复观。本文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对机体创伤较小,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并发症少[1]。
综上所述,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恢复。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的探索与实践[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
关键词:康复医学;新型入路;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
为了提高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现代骨科康复观用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8例,治疗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外侧或前外侧的常规入路。男41例,女35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为(40.5±3.5)岁;其中,交通事故40例,高处坠落伤23例,步行摔伤7例,其他伤6例;参照AO分型:A型20例,B型28例,C型2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治疗组6.5±1.5天,对照组7.2±2.5天。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取患侧大腿下段,沿大腿外侧以弧形向下、向前至髌骨外上缘,然后再以弧形从髌骨外下缘至胫骨结节处作为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使阔筋膜暴露出来,以切口放向将大腿阔筋膜切开,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深处自股中间肌远端外侧缘顺肌纤维方向切开至股四头肌扩张部位后弧形向下、向外切开外侧支持带和膝关节囊,沿髌骨外侧至胫骨结节,并将髌骨翻向内侧,使股骨下端及髁部关节面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处,达到满意复位后,并反复冲洗伤口,缝合,置引流管。
对照组:取大腿下段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切开股外侧肌、髌骨支持带和关节囊,将股骨下端及髁部骨折端剥离显露;或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切开股外侧肌、关节囊、髌骨支持带,将股骨下端及髁部骨折端剥离显露,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处,达到满意复位后,并反复冲洗伤口,缝合,置引流管。
1.3 实验室辅助检查 对患者患者均进行术前1h,术后6h、12h、24h血液样本中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采用t值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n( ±s)]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 出血量 透视次数 住院时间 并发生症例数
治疗组 38 62.3±15.5 318.2±89.5 1.8±1.3 13.5±4.5 1
對照组 38 83.4±26.3 423.4±160.4 3.5±1.6 13.3±4.6 2
2.2 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肌酸激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分组 例数 术前1h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治疗组 38 10.83±3.36 25.57±4.89 37.86±5.46 42.51±7.27
对照组 38 12.38±3.96 26.78±5.67 38.96±7.62 43.25±7.68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对比(U/L)
分组 例数 术前1h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治疗组 38 44.32±22.34 164.58±63.54 311.24±52.14 331.59±37.01
对照组 38 52.48±28.93 264.85±96.01 376.81±87.69 412.73±104.56
3 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在所有股骨骨折中占4%-7%,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低能量损伤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及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是股骨远端骨折高发人群。股骨远端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骨牵引6-8周,使用支具或管型石膏将其固定制动,但是这种方法及时愈合,不少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膝关节僵硬、骨折愈合畸形等。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已打破传统转为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疗法,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因此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临床还尚无理想的手术入路。康复医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目的是通过功能训练,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康复医学已被骨科医生逐渐认可,但对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都认为是各司其职。自2002年开始对骨折与功能康复进行一体化研究,并应用与临床的治疗,逐渐形成现代的骨科康复观。本文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对机体创伤较小,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并发症少[1]。
综上所述,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恢复。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的探索与实践[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