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理解“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被理解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一般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和逻辑运算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他们学业成绩低下,学业失败,暂时不能达到学业标准。
然而,要正确理解“学困生”这个概念,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困生”是班级教学的产物;“学困生”在班级中只占少数比例;“学困生”的智力正常;“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否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与“学困生”
1.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可能顾及每个儿童本身的特点,学习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这样从一开始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就逐渐的和其他学生拉大了距离,而教师又不可能顾及这方面太多。这样一来,这些一开始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所谓的“学困生”。班级授课制极大地牺牲了这些“学困生”的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的威胁,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每进行一次评价,对于那些自尊心高而学业又不怎么突出的学生来说,就等于又一次的自信心的丧失,而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看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工具,一种用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工具,一种用来满足某些人虚荣心的工具,一种用来评定自己孩子将来有多大出息的工具。“孩子=工具”,多么的可怜!其结果呢,就是对于某些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恶性循环地成了“学困生”。
3.教师和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在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是不可能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学困生”的身上。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的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方向仍是升学人数的评比和名牌学校的录取,要让我们的教师真正从内心里去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几乎是不道德的,因为上级和学校是按照教学成绩和升学人数去考评教师们的,而“学困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很费时费工的;再加上有些学校的每年分班制度,受功利趋向的驱动,教师不会把主要的教学精力用在学困生身上。
三、相应的教育对策
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生活必须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才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学校可以把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学习和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生活理念;学校可以把家长请进教室,让他们熟悉自家孩子的课堂教学反应和学习生活,发现和弥补学生学习上的先天不足;学校可以让家长参观学校食堂、操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增加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该改变办学理念,改良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应该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和加强分类指导工作,利用同伴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建立自信,增强责任感。班主任老师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家教信息和家教经验,有针对性地发现和研究表现在“学困生”身上的新问题,及时施教;同时班主任教师还要加强班集体的社会凝聚力建设,加强班风建设,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
3.优化社区环境。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所以,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法制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依法取缔学校附近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和录像厅,严厉打击针对学生的敲诈、勒索和流氓事件,坚决处理恶性的滋事、打架和斗殴事件,防止社区出现赌博现象、帮派组织和反动信仰,采取一切措施,消灭“学困生”滋生的土壤。
“学困生”一般被理解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一般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和逻辑运算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他们学业成绩低下,学业失败,暂时不能达到学业标准。
然而,要正确理解“学困生”这个概念,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困生”是班级教学的产物;“学困生”在班级中只占少数比例;“学困生”的智力正常;“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否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与“学困生”
1.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可能顾及每个儿童本身的特点,学习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这样从一开始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就逐渐的和其他学生拉大了距离,而教师又不可能顾及这方面太多。这样一来,这些一开始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所谓的“学困生”。班级授课制极大地牺牲了这些“学困生”的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的威胁,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每进行一次评价,对于那些自尊心高而学业又不怎么突出的学生来说,就等于又一次的自信心的丧失,而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看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工具,一种用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工具,一种用来满足某些人虚荣心的工具,一种用来评定自己孩子将来有多大出息的工具。“孩子=工具”,多么的可怜!其结果呢,就是对于某些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恶性循环地成了“学困生”。
3.教师和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在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是不可能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学困生”的身上。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的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方向仍是升学人数的评比和名牌学校的录取,要让我们的教师真正从内心里去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几乎是不道德的,因为上级和学校是按照教学成绩和升学人数去考评教师们的,而“学困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很费时费工的;再加上有些学校的每年分班制度,受功利趋向的驱动,教师不会把主要的教学精力用在学困生身上。
三、相应的教育对策
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生活必须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才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学校可以把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学习和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生活理念;学校可以把家长请进教室,让他们熟悉自家孩子的课堂教学反应和学习生活,发现和弥补学生学习上的先天不足;学校可以让家长参观学校食堂、操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增加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该改变办学理念,改良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应该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和加强分类指导工作,利用同伴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建立自信,增强责任感。班主任老师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家教信息和家教经验,有针对性地发现和研究表现在“学困生”身上的新问题,及时施教;同时班主任教师还要加强班集体的社会凝聚力建设,加强班风建设,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
3.优化社区环境。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所以,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法制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依法取缔学校附近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和录像厅,严厉打击针对学生的敲诈、勒索和流氓事件,坚决处理恶性的滋事、打架和斗殴事件,防止社区出现赌博现象、帮派组织和反动信仰,采取一切措施,消灭“学困生”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