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看丝路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开幕。来自俄罗斯、意大利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官员、旅行商、投资商齐聚关城,共商丝路沿线的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是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常设性旅游节会。本届节会突出国际性、合作性和开放性,境外宾客参会人数为历年最多、覆盖国家范围为历年最广。旅游節还配套举办“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展览会巡展”“丝绸之路国际美食节”“丝绸之路国际房车博览会”以及“旅行商丝绸之路考察踩线”等活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更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甘肃是中国旅游大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天然走廊。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诡秘神秀的魔鬼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千年要塞玉门关、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跟随旅游节的脚步,我们从空中带您领略古丝路上引人入胜的美景,感受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
其他文献
在中国,有一类特殊的城市叫军垦城市,它们是由兵团人设计并建造。坐落在塔里木河之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师阿拉尔市,就是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军垦城市。 三五九旅精神铸就了这座军垦城市的灵魂。戈壁荒原中,兵团人60多年风雨坚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座军垦新城拔地而起。 2004年1月,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2018年7月,在习近平主席对卢旺达共和国访问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采访。正在修建的路段上,卢旺达工人操作着带有中国企业标识的大型设备,中国技术人员对卢旺达筑路工进行指导,在他们身边,各种车辆有序通过,构成合作共赢的生动场景。而这,只是中国企业参与卢旺达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卢旺达,由中国援建及中国企业修建的高标准道路、标志性建筑随处可见。  中国企业在卢旺达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基
期刊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纯正的中文发音,热情的表演,一曲由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们演唱的《大中国》引发共鸣,最终形成中卢两国观众的大合唱。当地时间2018年7月6日上午,“美丽中国 美丽卢旺达”图片展开幕式在基加利的卢旺达大学举行。正值旱季的基加利,天高气爽,更加烘托出开幕式的热情洋溢。  “这次我们来到美丽的卢旺达,举办‘美丽中国 美丽卢旺达’图片展,希望
期刊
13 世纪,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出发,开启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漫长旅程。最终,他们来到了遥远的中国。彼时的中国,处于元朝忽必烈的大一统之下,马可·波罗一行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盛。17年后,他们回到故乡,此时的威尼斯开始酝酿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并最终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三大中心之一。13至16世纪,像马可·波罗一样往来奔波于欧、亚之间的西方人,成为连接中西的桥梁。中西文化由此带来的交流和碰撞,
期刊
踏着湘西原生态苗族古歌的旋律,身着“并蒂莲花”“蝴蝶探花”“百鸟朝凤”等传统苗绣纹样服饰的中外模特们在北京皇家府邸、古宅大院的“百年T台上”,为人们呈现出一场非遗服饰精品的饕餮盛宴。  中国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的纺、染、织、绣、印的独特技艺,为今天的纺织服装品牌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极具中国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经过三年的培育,已然成为恭王府
期刊
双良集团:骑在“虎背”上前行  今年6月,陕西麟游县的一家火电厂内,170.5米高的“钢巨人”岿然成形。这是全世界首例钢结构“烟塔合一”项目,集成了大型火电站烟囱与钢结构间接空冷塔。这座间冷钢塔既通风又排烟,不仅为火电厂节省了2000多万元投资,还能有效降低烟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这套环保设施的“缔造者”——双良集团位于距离陕西千里之遥的江苏省江阴市。1985年,双良集团早早打响名声,成功研发拥有
期刊
在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座设计别致的门店,门口标志性的蓝白红转灯一望便知是家理发店。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幅女士的秀美面庞和飘逸长发,启功先生为其题写店名“四联美发”,这就是“中华老字号”——四联美发美容有限责任公司。  一以贯之的“讲究”  上午9点,喧嚣的王府井大街还未迎来一天的热闹,四联最早一批客人已经进店等待。“虽然开门时间是9点,但经常有客人9点不到就来了,只要师傅到岗,准备
期刊
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影像拍摄不再局限于相机,拥有足够优秀性能的手机也能拍摄到好的照片。邵广红,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就用手机和卡片相机与摄影结缘,并用影像记录下自己学生的生活点滴。  现任职于辽宁省北票市大三家镇中心小学的邵广红出生在大三家镇的一个小山村,在同为小学教师的父亲的影响下,2001年师范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小学班主任。  跟学生们在一起,邵广红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她从小生活在
期刊
卡小花一家,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团部小城镇。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她虽然是维吾尔族,也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采访当日,她和丈夫阿尔肯早早准备好了一桌子桃子、李子、油馓子、馕等食品,热情招呼记者一行“不要客气,都尝尝”。  现在的楼房,卡小花与丈夫阿尔肯于三年前搬入。在家里的电视机旁,一张兵团“最美家庭”的家庭照片上,有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长大后,如今的房子只有卡小花和丈夫两个人住。  卡小花
期刊
“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参观林肯中学时对课堂上的学生们如是说。  细数过往,透过上海走过的漫漫百年路,我们的确能清晰看到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1843年,根据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被迫开埠,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逐步朝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