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着湘西原生态苗族古歌的旋律,身着“并蒂莲花”“蝴蝶探花”“百鸟朝凤”等传统苗绣纹样服饰的中外模特们在北京皇家府邸、古宅大院的“百年T台上”,为人们呈现出一场非遗服饰精品的饕餮盛宴。
中国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的纺、染、织、绣、印的独特技艺,为今天的纺织服装品牌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极具中国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经过三年的培育,已然成为恭王府博物馆在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而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承担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工作职能,在中华传统技艺的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展与研相结合的新思路。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次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中,组委会邀请了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桂英、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杨芳、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李俭康、湘西苗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她们和另外十几名绣娘们一起来到恭王府共同参与开幕式走秀活动,与来自高校和文化品牌的来宾交流探讨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
“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如今,全国已有112所高校加入非遗研培计划,这些来自中国各大高校的年轻本土设计师们通过在湖南湘西、贵州雷山等地深入实地考察,走进深山,收集、整理、保护非遗苗绣作品和技艺,寻找几近失传的各种苗绣绣法,了解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当地苗族的独特绣艺,将传统的工艺升华,并与时尚现代的设计结合,体现东方传统工艺独特的中国气质。
“最初培育‘锦绣中华’这一活动,就是希望把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中的纺、织、印、染、绣這些类型,以及传统的民族服装服饰和当代时尚设计进行结合,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出光彩。”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锦绣中华”系列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孙冬宁说。
中国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的纺、染、织、绣、印的独特技艺,为今天的纺织服装品牌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极具中国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经过三年的培育,已然成为恭王府博物馆在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而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承担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工作职能,在中华传统技艺的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展与研相结合的新思路。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次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中,组委会邀请了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桂英、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杨芳、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李俭康、湘西苗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她们和另外十几名绣娘们一起来到恭王府共同参与开幕式走秀活动,与来自高校和文化品牌的来宾交流探讨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
“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如今,全国已有112所高校加入非遗研培计划,这些来自中国各大高校的年轻本土设计师们通过在湖南湘西、贵州雷山等地深入实地考察,走进深山,收集、整理、保护非遗苗绣作品和技艺,寻找几近失传的各种苗绣绣法,了解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当地苗族的独特绣艺,将传统的工艺升华,并与时尚现代的设计结合,体现东方传统工艺独特的中国气质。
“最初培育‘锦绣中华’这一活动,就是希望把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中的纺、织、印、染、绣這些类型,以及传统的民族服装服饰和当代时尚设计进行结合,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出光彩。”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锦绣中华”系列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孙冬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