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活动课的作用,把握好活动课进行的原则,并通过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和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诸多知识都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知识的展开和深入都需要活动的参与.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之中,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要建立在一定具体、直接的实践经验之上,而数学活动课将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经验,能够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下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同步提升.
二、活动课的三结合原则
1.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区别于一般班会活动的首要特点就是其知识性,即课堂活动必须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数学教学需要下展开的. 与此同时,知识的趣味性也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驱使,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便会大大提高. 因而,笔者认为,要上好活动课,教师首先要关注好学生对知识和兴趣这两方面的需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数学知识为活动主线,而让兴趣作为活动的有效驱动,引导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2. 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数学活动课上,师生的地位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及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共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問题、克服学习难点、提示探索思路、启发学习思维等,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3. 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
活动课是数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目的便是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实践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原理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数学活动课也体现了创新性,创新不仅在于这种学习方式,更在于教学内容. 有了活动课作为载体,数学教学内容和资源拓宽了,生活成了数学学习资料的一项来源.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同时着眼于生活,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打破陈规,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课的应用举例
1. 游戏活动课
游戏深受初中生喜爱,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笔者发现,在活动课中设计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仅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还能轻松掌握游戏背后的数学内涵.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引入课堂. 笔者提供了两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6个格子,分别写上1~6这几个数字,但是转盘A的顺序为1,2,3,4,5,6,而B转盘上的顺序则是1,3,5,2,4,6. 游戏规则为:两名学生分别转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哪个数字就再顺时针向前数相应的格数,所得到的数字才是最终结果(如指针指向3,再顺时针走3格所得到的数字就是最终结果),如果最终结果是偶数则计一分,奇数则不计分. 游戏开始,学生热情很高,但是几轮过后,B组的同学就不乐意了,因为他们发现A组同学每次都能得分,而B组只是偶尔才能得分,游戏设计不公平. 于是笔者便顺水推舟,提出问题:为什么A组同学每次都能得分,而B组不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游戏的不公平?于是学生开始认真审视转盘,最终发现了转盘数字排序所蕴含的奥秘,明白了A组得分是必然事件,而B组得分却是偶然事件.
2. 竞赛活动课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好胜心往往很强,喜欢竞争. 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数学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而小组之间则相互对抗、相互竞争,给定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请各个小组开始活动,随后各小组之间相互比较成果,并进行一定的评优措施. 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饱满了,他们在竞争动力的促使下自觉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活动.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杨辉三角,笔者从(a b)2的推广入手.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计算(a b),(a b)2,(a b)3的展开式,然后认真观察结果,讨论并总结规律,最后比较哪一组得出的结论最好、最全面.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讨论思路,笔者提示学生可以从项数、次数和系数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找规律. 很快,各小组便得出了不同程度的结果,有的小组发现了项数比次数多1,字母a按照降序排列,而字母b则按照升序排列,每一项a,b指数的和都等于二项式的次数,还有的小组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猜测,写出了(a b)4 和(a b)5的展开式,并进行了验证. 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加入了竞争因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各个小组不仅能够自觉地分工合作,并能认真讨论、深入思考,学习效果很好.
3. 动手活动课
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教师要重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学习应用中点、平行线、垂线等,笔者组织了一次七巧板拼图活动,请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纸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成七巧板,但是七巧板的各个图形都必须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最后再用所得到的七巧板拼出阿拉伯数字0~9. 由于笔者没有给学生规定怎样制作七巧板,学生纷纷发挥了自己的想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七巧板,学生不仅用自己的七巧板拼成数字,还拼成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制作和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回顾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
4. 实践活动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知识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就要深入生活实践. 实践活动课主要包括两类:生活问题再现型和社会实践型. 生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和探讨实践起来相对简单方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并且在课堂上简单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加以讨论. 而社会实践型则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进行这样的活动课,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调研课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设计实践步骤,收集所需资料,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请学生到当地的银行了解近年来的存款利率变化,并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统计图表,观察近年来利率的变化趋势,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说明,写成一份实践小报告.
总之,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给数学课增添了活力. 教师要正确认识活动课致力于数学教学的意义,把握三个结合的原则,并通过组织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和实践等方式落实活动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快乐学习中轻松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J]. 现代阅读,2012.
[2]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 读与写杂志,2011.
[3]刘继红.“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初中数学教学体会[J]. 新课程研究,2010.
[4]吴磐献.初中数学活动课初探[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诸多知识都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知识的展开和深入都需要活动的参与.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之中,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要建立在一定具体、直接的实践经验之上,而数学活动课将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经验,能够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下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同步提升.
二、活动课的三结合原则
1.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区别于一般班会活动的首要特点就是其知识性,即课堂活动必须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数学教学需要下展开的. 与此同时,知识的趣味性也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驱使,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便会大大提高. 因而,笔者认为,要上好活动课,教师首先要关注好学生对知识和兴趣这两方面的需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数学知识为活动主线,而让兴趣作为活动的有效驱动,引导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2. 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数学活动课上,师生的地位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及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共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問题、克服学习难点、提示探索思路、启发学习思维等,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3. 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
活动课是数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目的便是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实践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原理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数学活动课也体现了创新性,创新不仅在于这种学习方式,更在于教学内容. 有了活动课作为载体,数学教学内容和资源拓宽了,生活成了数学学习资料的一项来源.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同时着眼于生活,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打破陈规,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课的应用举例
1. 游戏活动课
游戏深受初中生喜爱,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笔者发现,在活动课中设计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仅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还能轻松掌握游戏背后的数学内涵.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引入课堂. 笔者提供了两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6个格子,分别写上1~6这几个数字,但是转盘A的顺序为1,2,3,4,5,6,而B转盘上的顺序则是1,3,5,2,4,6. 游戏规则为:两名学生分别转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哪个数字就再顺时针向前数相应的格数,所得到的数字才是最终结果(如指针指向3,再顺时针走3格所得到的数字就是最终结果),如果最终结果是偶数则计一分,奇数则不计分. 游戏开始,学生热情很高,但是几轮过后,B组的同学就不乐意了,因为他们发现A组同学每次都能得分,而B组只是偶尔才能得分,游戏设计不公平. 于是笔者便顺水推舟,提出问题:为什么A组同学每次都能得分,而B组不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游戏的不公平?于是学生开始认真审视转盘,最终发现了转盘数字排序所蕴含的奥秘,明白了A组得分是必然事件,而B组得分却是偶然事件.
2. 竞赛活动课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好胜心往往很强,喜欢竞争. 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数学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而小组之间则相互对抗、相互竞争,给定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请各个小组开始活动,随后各小组之间相互比较成果,并进行一定的评优措施. 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饱满了,他们在竞争动力的促使下自觉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活动.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杨辉三角,笔者从(a b)2的推广入手.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计算(a b),(a b)2,(a b)3的展开式,然后认真观察结果,讨论并总结规律,最后比较哪一组得出的结论最好、最全面.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讨论思路,笔者提示学生可以从项数、次数和系数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找规律. 很快,各小组便得出了不同程度的结果,有的小组发现了项数比次数多1,字母a按照降序排列,而字母b则按照升序排列,每一项a,b指数的和都等于二项式的次数,还有的小组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猜测,写出了(a b)4 和(a b)5的展开式,并进行了验证. 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加入了竞争因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各个小组不仅能够自觉地分工合作,并能认真讨论、深入思考,学习效果很好.
3. 动手活动课
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教师要重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学习应用中点、平行线、垂线等,笔者组织了一次七巧板拼图活动,请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纸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成七巧板,但是七巧板的各个图形都必须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最后再用所得到的七巧板拼出阿拉伯数字0~9. 由于笔者没有给学生规定怎样制作七巧板,学生纷纷发挥了自己的想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七巧板,学生不仅用自己的七巧板拼成数字,还拼成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制作和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回顾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
4. 实践活动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知识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就要深入生活实践. 实践活动课主要包括两类:生活问题再现型和社会实践型. 生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和探讨实践起来相对简单方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并且在课堂上简单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加以讨论. 而社会实践型则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进行这样的活动课,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调研课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设计实践步骤,收集所需资料,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请学生到当地的银行了解近年来的存款利率变化,并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统计图表,观察近年来利率的变化趋势,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说明,写成一份实践小报告.
总之,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给数学课增添了活力. 教师要正确认识活动课致力于数学教学的意义,把握三个结合的原则,并通过组织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和实践等方式落实活动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快乐学习中轻松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J]. 现代阅读,2012.
[2]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 读与写杂志,2011.
[3]刘继红.“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初中数学教学体会[J]. 新课程研究,2010.
[4]吴磐献.初中数学活动课初探[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