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成都文殊院二期商业规划建筑设计,研究了设计内容相关的佛教文化脉络,挖掘了在佛教建筑周边进行商业规划建筑设计时,如何尊重周边佛教建筑的原有特色并创造商业建筑的价值,如何实现新建商业建筑与佛教建筑的对话提升地区城市形象并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提出了以下创作的方法:一是通过探索当地佛教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准确定位佛教禅意和商业的双重融合目标;二是打造独具“禅”味的立体层次的商业内容,实现特色的禅意商业空间;三是运用现代材料打造佛教特色的建筑形象,使得新老建筑形成了禅意的对话。
关键词:佛教建筑文脉 人文 禅意建筑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engdu Wenshu two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es the design contents of Buddhist culture related, the mining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Buddhist buildings around, how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Buddhist architecture and create commercial building value, how to realize the new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and Buddhist architectural dialogue upgrade area of city image and complet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llowing methods: one is the creation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ddhist culture, dual fusion target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Buddhism Zen and commercial; two is to create a unique "Zen" flavor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evel business content,three is to build Buddhist characteristics with modern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image new and old buildings, which formed the Zen dialogue.
Keywords:Buddhist architecture; context; culture; Zen building中途分类号:TU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佛教文化与老建筑改造融合
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宗教中延续时间最长、传播地区最广的宗教,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建筑艺术方面,如殿阁、佛塔、石窟、壁画、塑像、雕刻等等,佛教对我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早期的佛寺建筑,大都以塔为寺院建筑的主体,而僧堂建在四周,后来,建佛殿供奉佛像,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佛塔或建在殿后,或另建塔院。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遺产的一部分,佛教建筑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而在城市中心区将商业建筑融入到佛教文化区,两者有机结合,却是鲜有的开发。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通过商业带动佛教文化的传播,又使佛教赋予商业特色,既保护又发展,两者兼顾形成对话,创造出新的城市禅意空间。
新老建筑的保护开发一直是现今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热点,如东京的浅草寺前有街道名为“仲见世”,在雷门通向宝藏门及正殿的一条300余米长的参道,两边聚集了约90家商店,有着大大不同于其他寺庙的独特光景;熙攘的人潮加上五花八门的商品,是逛街与来寺庙拜神进香一举两得。又比如上海的新天地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成都文殊院作为佛学出版社,峨眉朝佛的第一站,使其南侧的文殊院本案地块,即便位于商圈腹地,也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禅宗的影响。本案设计中以佛教文化传承为起点,实现具有当代禅意文化标识性的商业综合体。在形态上以中国山水为意,通过研究佛教堂,殿,塔的衍生,与现代生活中的大型场所以及高层楼宇的类比,以及尝试塔式和殿宇立面节奏,研究比较中国佛教建筑典型要素和格局在本案场所中的可行性,将佛教文化的优秀元素重现到商业的规划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元素设计的禅意对话。
项目背景及概况
本项目位于四川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成都市,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文殊院占地90余亩,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本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历史文化片区,人民路以东,白云寺街以西,文殊院街以南,白家塘街以北。
本案建设总用地面积约59780平方米,其中建筑限高150米。拟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3.8万平方米,地下1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包括住宅,商务公寓,购物中心及商业街,此外还有酒店,办公等商务功能;地下设有商业街,地下车库以及相应的设备后勤用房等,功能丰富,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形式。
建筑内容,商业业态:佛教文化下的精准融合
本项目基地紧临文殊院,文殊院不但佛教建筑特点突出,与其周边的街坊、巷等所形成的街区都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正因为文殊院建筑由多种建筑结构组成,而对不同的建筑组合研究,用以与新的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将佛教文化元素再现传承的目的。
在佛教文化,会馆文化,空林景观和现代的商业文化等城市中心区域,多条线索穿插交融,是文殊院和文殊院的根源脉络。本案依此原则,采取现代业态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文殊院禅林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为成都人以及来到成都的人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具有品味的宗教、文化、商业、休闲热点。
在具体的设计中将佛教建筑中的“塔”,“殿”,“堂”衍生融合到商业空间中。具体内容如下:
3.1塔的衍生:设置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高层楼宇,是一种竖向高大的尺度。佛教文化中“塔”多用于存放佛经或书籍,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末端,用以塑造寺院空间的神圣氛围。其高度为寺院中最高的建筑,比例适中,造型简洁。本项目中规划超高层的办公,酒店实现塔的衍生。
3.2殿的衍生:设置主要大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大型聚会场所,是一种大型空间的尺度。“殿”按用途分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上,多为供奉神像。空间及尺度较为夸张,内部容量大。本项目中规划大型的商业中心,大跨度的中庭以及开放式的商业购物场所来实现殿的衍生。
3.3堂的衍生:穿插多元中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聚会生活场所,是一种中型尺度的空间。“堂”按用途分为经堂,讲堂,法堂,照堂,罗汉堂等,常布置与“殿”的两侧,多为辅助用途。空间不如“殿”庞大,但实用性较强,尺度合理。本项目中规划商业街,居住公寓,独立公馆会所来实现堂的衍生。
3.4 “塔+殿+堂”的衍生:规划城市空间融合一体
在空间组织形态上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以城市发展景观轴线需求,历史建筑保护需求,街道空间延伸,城市肌理延伸,文化肌理延伸,视觉延伸等多条曲线交融的曲面为空间限定,将“塔”,“殿”,“堂”组成一体,定位形成独创性的城市商业空间。
空间、流线、材料:多角度的禅意对话
本项目作为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在高度,密度,强度方面均远远的大于文殊院,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从城市天际轮廓线,立体观景平台设置,多类型功能空间形象延伸和发展,从不同层次的角度来实现新建商业场所与已有的佛教文化场所的对话,实现真正的禅意对话。
4.1 空间动静交替,分区有致
佛家有云:“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靜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保留传统建筑空间“静”带,形成特色SOHO空间。遵循山势起伏配合规划轴线对空间的需求,用层层叠叠的建筑体块为石,高低起伏,形成波状的“动”态。这也阐释了佛家文化的动静交替,从形态上自然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空间过渡;从城市空间上,以公馆建筑为过渡,穿越商业繁华喧闹,最终停驻于居住区,动静交替,再现佛教禅意。
4.2 屋脊之上,借景引景
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屋脊之上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表达。借用文殊院的变化的城市界面,在商业中设置三个不同类型的观景平台,将佛教氛围引入到商业空间中。低层景观层提供与老建筑对话的空间,老建筑的屋脊层面在人的视野中以舒缓展开的视角出现,成为亲切的景观层面,新建筑的肌理是老建筑提问的回答。中层景观平台是现代城市中与其他中高层相互对话的标准高度层次。高层景观平台是文殊院景观轴线上的观与被观的重要节点。
4.3 禅意空间,创新流线
在商业流线设计上,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相辅相成,即为其他功能空间提供独立的入口和活动空间,也保证了商业空间的连贯和最大化。我们结合佛教文化中的禅意思想,借中国垂直幅面山水画中的移步换景和抽象的透视关系, 赋予了本案流畅的多层次路径空间。
禅意的佛教元素,塑造特色的建筑形象
在完善建筑的形象上,设计中进一步研究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从传统材质,经过过渡混合材质过渡,到现代材质的交替,实现建筑的材质与纹理的在传统屋脊空间到现代建筑的延续。实现面向文殊院文化界面到沿街商业界面的过渡
在空间元素选用下,以构图元素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遵循禅理:从”混“到”净“;从”执有“道”空无“的上升变化趋势。采用佛教元素形象,解构诠释城市文化图腾
在建筑材质选用上,考虑建筑材质与纹理是传统的屋脊空间的延续,在立面系统设计中采用与传统佛教建筑的格形窗,进一步深化基本模数,并展现现代个性。在选色上采用与周边佛教建筑一致色调的建筑材料。在整体材质的组合上结合周边的建筑,形成从佛教建筑的传统材质,到商业裙房的过渡混合材质,最终到塔楼的现代材质连续变化的运用过程,也使得新老建筑的禅意对话更加丰富。
结语
在佛教建筑边上进行现代的商业建筑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顺应地域的文脉背景,将佛教“禅”文化和现代的商业文化在城市中心区域进行有机的结合, 本项目多条线索穿插交融,以佛教“禅”文化和佛教建筑的根源脉络为研究对象,挖掘佛教中的禅意特色,成为本案设计的切入点。
以多角度营造禅意对话的商业空间为原则,本项目采取现代业态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禅意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将商业建筑融入佛教文化中,我们相信以禅意对话为准则,必能创造出崭新的商业空间和建筑特色,将建筑设计引入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王劲韬.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余桂元.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庄裕光.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四川重庆. 四川: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胡晓明.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关键词:佛教建筑文脉 人文 禅意建筑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engdu Wenshu two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es the design contents of Buddhist culture related, the mining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Buddhist buildings around, how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Buddhist architecture and create commercial building value, how to realize the new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and Buddhist architectural dialogue upgrade area of city image and complet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llowing methods: one is the creation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ddhist culture, dual fusion target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Buddhism Zen and commercial; two is to create a unique "Zen" flavor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evel business content,three is to build Buddhist characteristics with modern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image new and old buildings, which formed the Zen dialogue.
Keywords:Buddhist architecture; context; culture; Zen building中途分类号:TU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佛教文化与老建筑改造融合
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宗教中延续时间最长、传播地区最广的宗教,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建筑艺术方面,如殿阁、佛塔、石窟、壁画、塑像、雕刻等等,佛教对我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早期的佛寺建筑,大都以塔为寺院建筑的主体,而僧堂建在四周,后来,建佛殿供奉佛像,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佛塔或建在殿后,或另建塔院。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遺产的一部分,佛教建筑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而在城市中心区将商业建筑融入到佛教文化区,两者有机结合,却是鲜有的开发。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通过商业带动佛教文化的传播,又使佛教赋予商业特色,既保护又发展,两者兼顾形成对话,创造出新的城市禅意空间。
新老建筑的保护开发一直是现今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热点,如东京的浅草寺前有街道名为“仲见世”,在雷门通向宝藏门及正殿的一条300余米长的参道,两边聚集了约90家商店,有着大大不同于其他寺庙的独特光景;熙攘的人潮加上五花八门的商品,是逛街与来寺庙拜神进香一举两得。又比如上海的新天地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成都文殊院作为佛学出版社,峨眉朝佛的第一站,使其南侧的文殊院本案地块,即便位于商圈腹地,也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禅宗的影响。本案设计中以佛教文化传承为起点,实现具有当代禅意文化标识性的商业综合体。在形态上以中国山水为意,通过研究佛教堂,殿,塔的衍生,与现代生活中的大型场所以及高层楼宇的类比,以及尝试塔式和殿宇立面节奏,研究比较中国佛教建筑典型要素和格局在本案场所中的可行性,将佛教文化的优秀元素重现到商业的规划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元素设计的禅意对话。
项目背景及概况
本项目位于四川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成都市,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文殊院占地90余亩,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本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历史文化片区,人民路以东,白云寺街以西,文殊院街以南,白家塘街以北。
本案建设总用地面积约59780平方米,其中建筑限高150米。拟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3.8万平方米,地下1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包括住宅,商务公寓,购物中心及商业街,此外还有酒店,办公等商务功能;地下设有商业街,地下车库以及相应的设备后勤用房等,功能丰富,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形式。
建筑内容,商业业态:佛教文化下的精准融合
本项目基地紧临文殊院,文殊院不但佛教建筑特点突出,与其周边的街坊、巷等所形成的街区都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正因为文殊院建筑由多种建筑结构组成,而对不同的建筑组合研究,用以与新的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将佛教文化元素再现传承的目的。
在佛教文化,会馆文化,空林景观和现代的商业文化等城市中心区域,多条线索穿插交融,是文殊院和文殊院的根源脉络。本案依此原则,采取现代业态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文殊院禅林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为成都人以及来到成都的人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具有品味的宗教、文化、商业、休闲热点。
在具体的设计中将佛教建筑中的“塔”,“殿”,“堂”衍生融合到商业空间中。具体内容如下:
3.1塔的衍生:设置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高层楼宇,是一种竖向高大的尺度。佛教文化中“塔”多用于存放佛经或书籍,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末端,用以塑造寺院空间的神圣氛围。其高度为寺院中最高的建筑,比例适中,造型简洁。本项目中规划超高层的办公,酒店实现塔的衍生。
3.2殿的衍生:设置主要大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大型聚会场所,是一种大型空间的尺度。“殿”按用途分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上,多为供奉神像。空间及尺度较为夸张,内部容量大。本项目中规划大型的商业中心,大跨度的中庭以及开放式的商业购物场所来实现殿的衍生。
3.3堂的衍生:穿插多元中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聚会生活场所,是一种中型尺度的空间。“堂”按用途分为经堂,讲堂,法堂,照堂,罗汉堂等,常布置与“殿”的两侧,多为辅助用途。空间不如“殿”庞大,但实用性较强,尺度合理。本项目中规划商业街,居住公寓,独立公馆会所来实现堂的衍生。
3.4 “塔+殿+堂”的衍生:规划城市空间融合一体
在空间组织形态上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以城市发展景观轴线需求,历史建筑保护需求,街道空间延伸,城市肌理延伸,文化肌理延伸,视觉延伸等多条曲线交融的曲面为空间限定,将“塔”,“殿”,“堂”组成一体,定位形成独创性的城市商业空间。
空间、流线、材料:多角度的禅意对话
本项目作为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在高度,密度,强度方面均远远的大于文殊院,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从城市天际轮廓线,立体观景平台设置,多类型功能空间形象延伸和发展,从不同层次的角度来实现新建商业场所与已有的佛教文化场所的对话,实现真正的禅意对话。
4.1 空间动静交替,分区有致
佛家有云:“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靜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保留传统建筑空间“静”带,形成特色SOHO空间。遵循山势起伏配合规划轴线对空间的需求,用层层叠叠的建筑体块为石,高低起伏,形成波状的“动”态。这也阐释了佛家文化的动静交替,从形态上自然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空间过渡;从城市空间上,以公馆建筑为过渡,穿越商业繁华喧闹,最终停驻于居住区,动静交替,再现佛教禅意。
4.2 屋脊之上,借景引景
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屋脊之上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表达。借用文殊院的变化的城市界面,在商业中设置三个不同类型的观景平台,将佛教氛围引入到商业空间中。低层景观层提供与老建筑对话的空间,老建筑的屋脊层面在人的视野中以舒缓展开的视角出现,成为亲切的景观层面,新建筑的肌理是老建筑提问的回答。中层景观平台是现代城市中与其他中高层相互对话的标准高度层次。高层景观平台是文殊院景观轴线上的观与被观的重要节点。
4.3 禅意空间,创新流线
在商业流线设计上,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相辅相成,即为其他功能空间提供独立的入口和活动空间,也保证了商业空间的连贯和最大化。我们结合佛教文化中的禅意思想,借中国垂直幅面山水画中的移步换景和抽象的透视关系, 赋予了本案流畅的多层次路径空间。
禅意的佛教元素,塑造特色的建筑形象
在完善建筑的形象上,设计中进一步研究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从传统材质,经过过渡混合材质过渡,到现代材质的交替,实现建筑的材质与纹理的在传统屋脊空间到现代建筑的延续。实现面向文殊院文化界面到沿街商业界面的过渡
在空间元素选用下,以构图元素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遵循禅理:从”混“到”净“;从”执有“道”空无“的上升变化趋势。采用佛教元素形象,解构诠释城市文化图腾
在建筑材质选用上,考虑建筑材质与纹理是传统的屋脊空间的延续,在立面系统设计中采用与传统佛教建筑的格形窗,进一步深化基本模数,并展现现代个性。在选色上采用与周边佛教建筑一致色调的建筑材料。在整体材质的组合上结合周边的建筑,形成从佛教建筑的传统材质,到商业裙房的过渡混合材质,最终到塔楼的现代材质连续变化的运用过程,也使得新老建筑的禅意对话更加丰富。
结语
在佛教建筑边上进行现代的商业建筑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顺应地域的文脉背景,将佛教“禅”文化和现代的商业文化在城市中心区域进行有机的结合, 本项目多条线索穿插交融,以佛教“禅”文化和佛教建筑的根源脉络为研究对象,挖掘佛教中的禅意特色,成为本案设计的切入点。
以多角度营造禅意对话的商业空间为原则,本项目采取现代业态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禅意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将商业建筑融入佛教文化中,我们相信以禅意对话为准则,必能创造出崭新的商业空间和建筑特色,将建筑设计引入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王劲韬.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余桂元.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庄裕光.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四川重庆. 四川: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胡晓明.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