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30年秦腔在日本的传播现状与未来推广策略

来源 :中国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腔走向世界要比京剧、昆剧等晚,但近30年来也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访问交流演出.本文仅就秦腔在日本的流播情况进行简要探讨.rn秦腔在日本传播的基本情况rn根据对《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报道以及日本国立图书馆、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等数十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资料的实地调查,自1992年来,秦腔被日本学者及公众所接受的情形非常活跃,日本的学者也对秦腔做了介绍和初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他文献
首演于2018年的舞剧《天路》,由王舸编导、罗斌编剧、国家大剧院和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作为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舞剧《天路》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叙述了青藏高原人民祖祖辈辈对心中“天路”的向往,再现了青藏铁路修建的历史史实.该剧在叙事构造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如通过多视角诠释史实、对小人物的情感挖掘,书写新时代精神,探索了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新模式.
期刊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千年古艺,代代传承.角色以行当划分,各有特定面谱.表演以唱念做打为手段,体现角色的形、声、神三大元素.[傀儡调]音乐属泉腔曲牌体南管系统,打击乐以“压脚鼓”为主,技艺独特,自成一格.因此,偶戏是戏曲型的珍贵古稀剧种.
期刊
时序更迭,万象欣荣.rn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于2011年年底成立,转眼已过十载春秋.rn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十年来,中心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奋楫扬帆、勇立潮头,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不仅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追求,促进了戏曲百花园的竞秀芬芳,
期刊
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北京市教委为此下发文件推行“三三一”工作,即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高艺术学科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发展水平.rn2015年,北京市推进“高中入学中实施艺术类高校与基础教育贯通培养”计划.北京舞蹈学院接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面向零舞蹈基础的高中学生,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2019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等学校联办“高中艺
期刊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包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华艺术宝库中表演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研究的资源宝库.在我国古代,舞蹈早于戏曲,后又融入戏曲,与戏曲艺术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进入20世纪50年代,民族舞剧的诞生、发展也经历了从学习、改编、演出戏曲剧目到借鉴、突破、创新戏曲艺术的阶段.舞剧《粉墨春秋》是民族舞剧创作进入21世纪后,为数不多借鉴戏曲又突破戏曲的佳作代表.自2011年11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来,经历了十年风起云涌的舞剧市场检验,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该剧在内容、形式、美学观方面对博
期刊
在中国戏剧界,提起“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大家都会想到20世纪50年代改写中国戏剧史的昆曲《十五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文艺界再次提出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在传统戏曲艺术日益市场化、国有戏剧院团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院团和稀有剧种的社会生态与生存之道,越发引起戏剧界与学术界的关注.
期刊
因受其舞种发展独特性的制约,又囿于传统与当代创新之间“度”的难以把握成为许多编导难以涉足与逾越之地.如何在创作中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审美风格,并顺应当下时代审美,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的思考方向.浙江音乐学院创作表演的《一条大河》(以下简称《大河》)无疑是一个既秉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又彰显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期刊
由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浙江风格·江南舞韵”舞蹈作品展演,以\"诗画山水文人\'为主题,回溯江南文化,彰显江南审美意韵,已经成为江浙地区舞蹈创作聚焦的文化核心和审美追求.第三届展演作品的选材分别有东方哲学、风土人情、当代境遇、历史文化、古人古韵等类型,逐渐明晰了江南舞蹈观自然之貌、品万物之趣的审美意趣与承人文之脉、诉诗性之美的审美品格.
期刊
舞蹈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它承接过去应当被流传下去的智慧,关乎当下舞蹈学习的方式方法,又预设未来能够被时代保留的价值.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发生在当下舞蹈课堂里的一举一动,保留哪些传统语汇、创造怎样的当代表达、如何将两个时代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针对这些急迫又棘手的教学难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经验与大家展开探讨.
期刊
“敦煌舞派”嬗递的认知rn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甘肃省内舞蹈艺术家为主要代表,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所展现的各种舞姿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舞种元素,继承创新性地形成了一个新风格和表演形式的舞蹈类型——敦煌舞.1979年,傅兆先就预言式地提出了关于“敦煌舞派”的概念:“通过舞剧《丝路花雨》的创演,我们看到了它既复兴又创建了一个既古老又新奇的舞蹈语言系统,那就是\'敦煌乐舞学派\',更准确地说,是开启了一个\'敦煌舞学派\'.”同年,李承祥提出:“当我们评价《丝路花雨》这部舞剧时,我认为它的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