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毒莴苣原产欧洲,2017年7月,在山东威海里口山山脚下首次发现,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行了初步调查。本文对该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特性进行了介绍,并对其防控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毒莴苣;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027-02
2017年7月8日,笔者在威海里口山进行物种调查时偶然发现一种菊科莴苣属植物,经拍摄、采集标本和具体特征研究,并查阅了相关资料[1],鉴定为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分类地位为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毒莴苣为外来入侵植物。毒莴苣植株高大,全株有毒,一旦入侵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极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抢夺周围植物的营养,破坏其它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但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人畜健康、生态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便于农业工作者们识别该种杂草,及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现将毒莴苣在威海的发生地点、主要形态特征、危害特性、地理分布、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1发现地点概述
山东地区毒莴苣的首次发现地点位于威海市环翠区里口山山脚下铁路高架桥两侧(北纬37°28′46″,东经122°6′28″)。发现地点海拔107m,土质为建筑粘沙土,主要植被为杂草,零星发生。经进一步对威海部分地区调查,在红叶谷附近路边(北纬37°28′40″,东经122°6′38″)、抱海花园小区附近(北纬37°28′42″,东经122°7′2″)、威海九龙湾公园东部(北纬37°25′35″,东经122°10′35″)等地块均有零星发生。正处于花果期(图1)。接下来经过两个生长季的调查研究,对毒莴苣的生长环境、生理状况及植株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截止到2018年9月,据笔者的调查观察,威海大部分地区都已发现该物种的生长。最高处在海拔323m的里口山凉水湾(北纬37°28′49″,东经122°5′13″),最低处在海岸边的社区内、桥头和乳山两个企业厂区内均已发现毒莴苣的生长繁殖。现已成大面积发生趋势。
图1 毒莴苣生境 图2 茎基部黄刺
2主要形态特征:
植株
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一年生草本,直根系。株高50-200cm;茎直立,中空,有乳汁,茎基中部具黄刺(图2);叶互生,无柄,基部箭形抱茎,长3-20cm,宽1-7cm,顶生叶披针形,全缘或仅具稀疏的齿状刺,叶背面中脉上着生一列直刺,刺毛黄色(图3),茎生叶叶片缺刻大(偶有无缺刻者),呈羽状深裂,2-4裂片,裂片月牙形,边缘具齿(图4)。
花:頭状花序,于茎顶排列成疏松的圆锥状,舌状花淡黄色(图5),每朵花有舌片16-20个,花开时间约为早晨7:00-9:00。
子实:每个总苞中含22-26个瘦果。瘦果长,灰褐色或黄褐色,倒卵形或椭圆形(图6);长(不含喙)约3.0mm,宽约1.5mm;表面粗糙,背面具5-6条纵棱,腹面具5-7条纵棱;两面扁平常向一面弯曲,形成凹凸面;顶端喙明显,呈细线状,长4-5mm;冠毛白色,微锯齿状,长3-4mm。种脐位于基部,有衣领状结构。
3危害特性
3.1毒莴苣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可能引起中毒。
3.2毒莴苣繁殖能力强。花数多,开花时间短,花期长,传粉率高,每个总苞结实22-26个,每株可生长几百个至几千个总苞,每株结实量可达几万粒。
3.3种子传播范围大。毒莴苣的瘦果带冠毛,且表面粗糙,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也可以通过农产品运输、动物毛皮携带等途径传播。
图3 叶背面中脉上的刺 图4 中部叶片缺刻
3.4入侵性强。毒莴苣植株高大,是一种高光效果植物[2],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可生长在各种土壤中,常见于废弃地、放牧草场、农田、果园、马路旁、铁路旁、人行小路等沙质粘土、沙壤土、淡黑钙土等地块,也可在林间山地、社区草坪中生长繁殖。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抢占其他植物的水分、养料、阳光等作为生长基础,适应力强,该植物不仅喜欢干燥的环境,在潮湿的耕地上也能生长。
图5 舌状花 图6 瘦果
4地理分布:
毒莴苣原产欧洲,1860年传入北美,目前分布于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俄罗斯、斯堪迪那维亚半岛、埃及、智利、阿根廷、黎巴嫩、伊拉克、伊朗、摩洛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亚、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蒙古、墨西哥和中国。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新疆、西安植物园、云南昆明[3]、辽宁沈阳[4]、浙江杭州[5]。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毒莴苣在我国的分布、潜在分布的研究表明,毒莴苣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很广,包括我国中部、东部的多个省市和地区[6],山东被列入其中。此次在威海地区发现佐证了毒莴苣已侵入山东地区。
5传播途径
根据笔者对毒莴苣两个生长季的调查,对其生长的地块的特点和毒莴苣种子的传播特点分析毒莴苣传入威海地区的原因。
5.1建筑设施携带。铁路桥修建期间,建筑物资的运输往往不会经过农业部门的检疫,这些建筑设备常驱直入,难免不会从发生地携带到入侵地。
5.2人工绿地传入。从发生地购买草皮时携带到入侵地。
5.3货物携带传入[7]。随着贸易的迅速发展,货物流通特别是皮毛和粮食的流通非常普遍,从发生地运输货物携带传入到入侵地。
5.4旅客携带物传入。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日趋频繁,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旅行必然会购物或行李等粘连,从发生地携带到入侵地。 5.5邮寄物携带传入。随着网购、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邮寄物空前膨胀,随着邮寄物的大量传递,发生地的毒莴苣种子随邮寄物传到入侵地。
5.6自然扩散。毒莴苣的瘦果带冠毛,且表面粗糙,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
6、防控对策
6.1开展普查,建立监测体系
威海目前在里口山、红叶谷、九龙湾公园、抱海花园、塔山社区、桥头、乳山等区域已发现,而且呈大发生趋势,所以农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参与防治的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毒莴苣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普查方法以踏查为主,以铁路公路沿线、废弃地、农田、果园、人行小路、社区绿化带、公园草皮等砂质粘土、沙壤土等地块为重点。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调查要快,以便及时锁定发生范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除。特别是与威海相临的烟台地区,通过烟台再向外辐射,其他地区的发生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铲除毒莴苣非一朝一夕之事,植物的入侵后的防治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要想根除应当在发生地周围进行多年踏查,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多年跟踪铲除方可见效。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治途径,做好长期监控,连续监控,并根据毒莴苣的发生趋势,加强该植物的发生蔓延的预警工作。
6.2最佳防治时期
毒莴苣在幼苗期生长速度缓慢,山东地区4到5月份开始出苗,6月底-7月底处于开花期,防治毒莴苣易早不易迟,如不加以防治,花期一过,其种子借助风力、水力、交通运输、人员流动将会大肆传播,因此在苗期进行人工拔除或喷洒除草剂最为有效[8]。虽在苗期防除费时费力,但效果最明显,一次防除,长期有效。且毒莴苣的苗期很容易与其它植物区别,给早期防除带了便利。
6.3化学防治
对毒莴苣发生面积广且密度大的地块,可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前几年笔者在荣成调查发现的豚草的防除就比较有效,大面积发生的地区已全部用除草剂捕灭。毒莴苣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其开花前期,可用百草枯等除草剂喷洒进行防除。
6.4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是最有效的延缓生物入侵的方法,及时将外来入侵物种堵在本地区之外,这将大大降低事后防治的压力,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所以对来自疫区的货物调运、旅客携带物、邮寄物应当加大检疫力度,这是有效遏制毒莴苣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的一个不保或缺的手段。通过加强检疫以尽最大努力降低毒莴苣从疫区继续传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SN/T2339-2009毒莴苣检疫鉴定方法[S].
[2]郭水良,方芳,倪丽萍等.检疫性杂草毒莴苣的光合特征及其入侵地群落学生态调查.应用生态学报[J],2006,17(12):2316-2320.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8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37-238.
[4]韩亚光.新侵入辽宁地区的杂草——毒莴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1995,26(1)77-78.
[5]倪丽萍,郭水良,黄华.金华市郊外来杂草的区系地理及植物学性状分析.浙江師范大学学报[J](自然科学版),2007,30(1):80-87.
[6]郭水良,高平磊,娄玉霞.应用MaxEnt模型预测检疫性杂草毒莴苣在我国的潜分布范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农业科学版),2011,29(5):15-19.
[7]吴海荣,钟国强,胡佳等.从美国进口芹菜种子中截获大量毒莴苣.植物检疫[J],2009,23(2):36-37.
[8]周玉玲.外来入侵生物——毒莴苣的识别与防治.新疆农业科技[J](植物保护版),2016,2:35-36.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毒莴苣;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027-02
2017年7月8日,笔者在威海里口山进行物种调查时偶然发现一种菊科莴苣属植物,经拍摄、采集标本和具体特征研究,并查阅了相关资料[1],鉴定为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分类地位为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毒莴苣为外来入侵植物。毒莴苣植株高大,全株有毒,一旦入侵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极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抢夺周围植物的营养,破坏其它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但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人畜健康、生态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便于农业工作者们识别该种杂草,及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现将毒莴苣在威海的发生地点、主要形态特征、危害特性、地理分布、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1发现地点概述
山东地区毒莴苣的首次发现地点位于威海市环翠区里口山山脚下铁路高架桥两侧(北纬37°28′46″,东经122°6′28″)。发现地点海拔107m,土质为建筑粘沙土,主要植被为杂草,零星发生。经进一步对威海部分地区调查,在红叶谷附近路边(北纬37°28′40″,东经122°6′38″)、抱海花园小区附近(北纬37°28′42″,东经122°7′2″)、威海九龙湾公园东部(北纬37°25′35″,东经122°10′35″)等地块均有零星发生。正处于花果期(图1)。接下来经过两个生长季的调查研究,对毒莴苣的生长环境、生理状况及植株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截止到2018年9月,据笔者的调查观察,威海大部分地区都已发现该物种的生长。最高处在海拔323m的里口山凉水湾(北纬37°28′49″,东经122°5′13″),最低处在海岸边的社区内、桥头和乳山两个企业厂区内均已发现毒莴苣的生长繁殖。现已成大面积发生趋势。
图1 毒莴苣生境 图2 茎基部黄刺
2主要形态特征:
植株
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一年生草本,直根系。株高50-200cm;茎直立,中空,有乳汁,茎基中部具黄刺(图2);叶互生,无柄,基部箭形抱茎,长3-20cm,宽1-7cm,顶生叶披针形,全缘或仅具稀疏的齿状刺,叶背面中脉上着生一列直刺,刺毛黄色(图3),茎生叶叶片缺刻大(偶有无缺刻者),呈羽状深裂,2-4裂片,裂片月牙形,边缘具齿(图4)。
花:頭状花序,于茎顶排列成疏松的圆锥状,舌状花淡黄色(图5),每朵花有舌片16-20个,花开时间约为早晨7:00-9:00。
子实:每个总苞中含22-26个瘦果。瘦果长,灰褐色或黄褐色,倒卵形或椭圆形(图6);长(不含喙)约3.0mm,宽约1.5mm;表面粗糙,背面具5-6条纵棱,腹面具5-7条纵棱;两面扁平常向一面弯曲,形成凹凸面;顶端喙明显,呈细线状,长4-5mm;冠毛白色,微锯齿状,长3-4mm。种脐位于基部,有衣领状结构。
3危害特性
3.1毒莴苣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可能引起中毒。
3.2毒莴苣繁殖能力强。花数多,开花时间短,花期长,传粉率高,每个总苞结实22-26个,每株可生长几百个至几千个总苞,每株结实量可达几万粒。
3.3种子传播范围大。毒莴苣的瘦果带冠毛,且表面粗糙,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也可以通过农产品运输、动物毛皮携带等途径传播。
图3 叶背面中脉上的刺 图4 中部叶片缺刻
3.4入侵性强。毒莴苣植株高大,是一种高光效果植物[2],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可生长在各种土壤中,常见于废弃地、放牧草场、农田、果园、马路旁、铁路旁、人行小路等沙质粘土、沙壤土、淡黑钙土等地块,也可在林间山地、社区草坪中生长繁殖。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抢占其他植物的水分、养料、阳光等作为生长基础,适应力强,该植物不仅喜欢干燥的环境,在潮湿的耕地上也能生长。
图5 舌状花 图6 瘦果
4地理分布:
毒莴苣原产欧洲,1860年传入北美,目前分布于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俄罗斯、斯堪迪那维亚半岛、埃及、智利、阿根廷、黎巴嫩、伊拉克、伊朗、摩洛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亚、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蒙古、墨西哥和中国。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新疆、西安植物园、云南昆明[3]、辽宁沈阳[4]、浙江杭州[5]。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毒莴苣在我国的分布、潜在分布的研究表明,毒莴苣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很广,包括我国中部、东部的多个省市和地区[6],山东被列入其中。此次在威海地区发现佐证了毒莴苣已侵入山东地区。
5传播途径
根据笔者对毒莴苣两个生长季的调查,对其生长的地块的特点和毒莴苣种子的传播特点分析毒莴苣传入威海地区的原因。
5.1建筑设施携带。铁路桥修建期间,建筑物资的运输往往不会经过农业部门的检疫,这些建筑设备常驱直入,难免不会从发生地携带到入侵地。
5.2人工绿地传入。从发生地购买草皮时携带到入侵地。
5.3货物携带传入[7]。随着贸易的迅速发展,货物流通特别是皮毛和粮食的流通非常普遍,从发生地运输货物携带传入到入侵地。
5.4旅客携带物传入。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日趋频繁,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旅行必然会购物或行李等粘连,从发生地携带到入侵地。 5.5邮寄物携带传入。随着网购、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邮寄物空前膨胀,随着邮寄物的大量传递,发生地的毒莴苣种子随邮寄物传到入侵地。
5.6自然扩散。毒莴苣的瘦果带冠毛,且表面粗糙,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
6、防控对策
6.1开展普查,建立监测体系
威海目前在里口山、红叶谷、九龙湾公园、抱海花园、塔山社区、桥头、乳山等区域已发现,而且呈大发生趋势,所以农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参与防治的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毒莴苣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普查方法以踏查为主,以铁路公路沿线、废弃地、农田、果园、人行小路、社区绿化带、公园草皮等砂质粘土、沙壤土等地块为重点。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调查要快,以便及时锁定发生范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除。特别是与威海相临的烟台地区,通过烟台再向外辐射,其他地区的发生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铲除毒莴苣非一朝一夕之事,植物的入侵后的防治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要想根除应当在发生地周围进行多年踏查,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多年跟踪铲除方可见效。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治途径,做好长期监控,连续监控,并根据毒莴苣的发生趋势,加强该植物的发生蔓延的预警工作。
6.2最佳防治时期
毒莴苣在幼苗期生长速度缓慢,山东地区4到5月份开始出苗,6月底-7月底处于开花期,防治毒莴苣易早不易迟,如不加以防治,花期一过,其种子借助风力、水力、交通运输、人员流动将会大肆传播,因此在苗期进行人工拔除或喷洒除草剂最为有效[8]。虽在苗期防除费时费力,但效果最明显,一次防除,长期有效。且毒莴苣的苗期很容易与其它植物区别,给早期防除带了便利。
6.3化学防治
对毒莴苣发生面积广且密度大的地块,可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前几年笔者在荣成调查发现的豚草的防除就比较有效,大面积发生的地区已全部用除草剂捕灭。毒莴苣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其开花前期,可用百草枯等除草剂喷洒进行防除。
6.4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是最有效的延缓生物入侵的方法,及时将外来入侵物种堵在本地区之外,这将大大降低事后防治的压力,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所以对来自疫区的货物调运、旅客携带物、邮寄物应当加大检疫力度,这是有效遏制毒莴苣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的一个不保或缺的手段。通过加强检疫以尽最大努力降低毒莴苣从疫区继续传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SN/T2339-2009毒莴苣检疫鉴定方法[S].
[2]郭水良,方芳,倪丽萍等.检疫性杂草毒莴苣的光合特征及其入侵地群落学生态调查.应用生态学报[J],2006,17(12):2316-2320.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8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37-238.
[4]韩亚光.新侵入辽宁地区的杂草——毒莴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1995,26(1)77-78.
[5]倪丽萍,郭水良,黄华.金华市郊外来杂草的区系地理及植物学性状分析.浙江師范大学学报[J](自然科学版),2007,30(1):80-87.
[6]郭水良,高平磊,娄玉霞.应用MaxEnt模型预测检疫性杂草毒莴苣在我国的潜分布范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农业科学版),2011,29(5):15-19.
[7]吴海荣,钟国强,胡佳等.从美国进口芹菜种子中截获大量毒莴苣.植物检疫[J],2009,23(2):36-37.
[8]周玉玲.外来入侵生物——毒莴苣的识别与防治.新疆农业科技[J](植物保护版),2016,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