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价值切割者,都将被逼停脚步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宁、国美、京东三家零售企业的2013年财务答卷,令人寻味:苏宁盈利大幅度下降,而它的“老对手”国美在经历了几年艰苦的转型后,终于扭亏为盈;而京东销售收入增速下滑,以10%的毛利继续亏损。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家电线下实体零售店和线上零售店的市场边界在哪里?各自旗帜鲜明的线路,会发生怎样的游移?未来家电市场又将如何演变?
  做“加法”的苏宁
  近年来,面对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苏宁做出了积极回应:抱着“不改是等死”的信念,构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立体渠道和服务体系,构建结构复杂、容量巨大的“苏宁云商”体系。
  我个人认为,苏宁适应环境变化的求变勇气和决心是值得称赞的,其总体战略布局和方向也是正确的。近期利润的大幅度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新的竞争要素的投入(如物流体系),部分原因在于变革的代价(探索、磨合的成本),当然,也有部分原因在于策略上的偏差和失误。
  苏宁的失误
  第一,按照做“加法”的思路,同时在线上、线下两大空间内展开竞争,往往会超越资源和能力的条件,造成资源的分散和稀释,导致新领域的竞争优势未能形成,而原有领域的竞争优势反而被削弱。
  苏宁大举进入电子商务时,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即线下业务体系,由于受到政府家电补贴政策退出、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状态、总体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面临收缩和调整,正需寻找新的转型方向。此时将力量分散化,很可能延误线下业务的成长,耽误实体门店的转型和调整。
  第二,苏宁在战略上被京东牵着走,对于线下实体零售业务的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判断过于悲观。
  实际上,即使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线下销售仍是主流形态。大部分美国人至今仍然是在零售店里购买彩电。
  就大家电产品(彩电、冰箱、空调等)而言,线上销售并无多大优势:一方面顾客真实体验缺失,试想一下,一个60寸以上的大屏幕4K高清晰彩电,其震撼性的视听感觉,在网上怎么体验?另一方面相对小家电、服装等产品物流成本偏高,甚至不比线下销售的物流成本低。
  国美2013年的业绩反过来证明了线下业务的潜力和重要性。
  第三,苏宁线上、线下同价的做法过于激进,短期内弊大于利。
  苏宁的本意是通过线上、线下同价,争抢网上商店人群,让消费者既能享受价格优惠,同时又能得到体验价值和良好的服务。
  但由于京东等企业的引领,网上家电产品的价格要比实体店低得多,苏宁线下商品价格一旦向线上看齐,必然导致自身线上、线下两个体系的激烈冲突,左手打右手(结果是实体店利润锐减)。
  这也影响了上游家电制造商在不同渠道、不同业态上的价格平衡,引发制造商的不满和制约。紧张的供应链关系和业态圈,也会影响实体店乃至线上业务的发展。
  此外,苏宁的价格政策,也会招致其他零售企业的反弹和攻击。线上和线下,本来是想做加法,结果却是“减法”。
  第四,苏宁的做法,意味着将线上、线下顾客视作一个整体,并未加以区隔。
  实际上,线上的家电购买人群和线下购买人群有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差异化营销,既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细分市场,也可以蓄涵价值(收益)、防止价值流失。
  苏宁的机会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所谓的“传统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也充满了战略焦虑。
  苏宁的事例告诉我们:
  首先,在战略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具体的策略和做法需精准和符合现实;
  其次,战略就是取舍,需清晰地确定战略重心,民间谚语云:“一手抓两个兔子,可能一个也抓不到”;
  最后,在喧嚣、浮躁的氛围中,需要有定力,需要认识、把握市场和行业的真实面貌和本质。
  苏宁是一家具有相对良好管理基础的企业,只要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完全可能迅速重拾升势。
  在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调整、转型线下实体店,夯实实体店管理基础,创新实体店经营形态,在顾客体验价值上形成新的行业标杆;
  第二,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精细化、人性化、信息化地管理庞大的用户群体,深化与用户的关系,深入挖掘市场的潜力,寻找新的经营资源和机会;
  第三,调整O2O的结构,将“线上”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对待,为线上顾客提供差异化的品种和服务,避免与京东正面、大规模的资源战和价格战(完全可以高调回应、低调消化);
  第四,借鉴日本优衣库等成功处理线上、线下关系企业的经验,不追求绝对的线上、线下同价,可以采取基准价格一致,但线上有所优惠的做法(差价在5%~10%,基本上可理解为“同价”);有些新产品可在网上先行销售,用以测试市场;
  第五,和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结成更加紧密和良好的伙伴关系,营造良好的产业链和生态圈,适当调整与供应商的合作规则,重视细分市场中的小品牌的培育。
  做“减法”的国美
  国美学乖
  风波过后的国美,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变革,终于成果显现:扭亏为盈,经营素质明显提升。
  近年来国美主要在做“减法”:调整、减少了一些效率低、亏损严重的门店,减轻了负担和拖累;同时不追求线上销售的比重,将线上销售作为辅助形式,确保线下的优势地位和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国美有两个方面可圈可点:
  第一,转变商业模式。
  以往国美的经营方式基本上属于“混合型”:一方面采购、经销商品,另一方面又提供“平台”,由制造商提供产品,参与定价和市场推广。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借助、利用了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降低了经营风险;弊端在于上游制造商基本把控了和顾客接触的界面,即控制了流量和信息的入口。   这一方面使得零售商无法有效地积累顾客资源,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零售商对市场的敏感度。
  国美逐步从“混合型”转变为“买手型”,即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定制、采购差异化品种(预计明年可以达到50%),避开和京东等的价格竞争,保持了较高的毛利水平,同时也加快了销售周转(小批量、多频次进货)。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国美的商品价格没有竞争力。对于20%左右的无差异产品(和电商及其他实体零售店相比),国美在卖场里也设置了比价机制,顾客可通过零售店里的电脑与京东商城等线上卖场进行价格比较。
  第二,改善供应链关系。
  众所周知,国美等大型连锁企业的成长,一个重要的具有内部增强性的机制,在于凭借销售规模获取上游制造商更多的利益让渡(表现为各种分割制造商利益的“政策”)。但这也迫使上游制造商向其他传统家电经销商倾斜、扶持,并大力建设可控的垂直流通体系(如自营零售体系和加盟零售体系)。
  也就是说,家电厂家和传统渠道联合起来了,共同抵御大型家电连锁业态的扩张和下沉——前几年,当电子商务尚处于萌芽期时,大型家电连锁即已遭遇发展瓶颈,除内部人才、管理因素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进而言之,家电大连锁业态仅凭上游不断让渡利益、产品价格一低再低来获得竞争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国美改善和上游家电制造商的关系,真正实现“相融共生”,从交易关系转化为伙伴关系,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市场结构变了,细分消费群增加;渠道结构变了,线上、线下业态变得更加多元;制造商垂直可控的渠道体系已成气候;制造商竞争结构也变了,大品牌强者更强,差异化品牌做利基市场的细分冠军。因此,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企业必须从以往的“硬竞争”模式中走出来,强化服务和平台功能,以软性的、合作的方式获取成长机会。
  要田忌赛马,不要左右互搏
  国美等以实体店经营为主的企业的长期焦虑或许在于:今天在电商领域份额较低,会不会失去未来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的成本会趋同,也就是说“线上”未必天然费用低,而“线下”未必天生费用高。
  仅从商品售价高低角度看,“线上”份额也不可能无限扩张。
  而且,从顾客体验角度看,“线上”和“线下”并非彼此替代而是互补。尤其对于大家电而言,线下的体验和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多种类型O2O模式,将会成为商品销售的主流模式。那时,“线上”“线下”的划分,将会失去意义。
  对国美等企业来说,一方面需创新线下交易和服务方式,增强真实的物理商业空间对顾客(尤其是新一代顾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线上、线下的商流、信息流、物流。最终,跟随环境变化逐步调整经营重心,保持动态、整体的竞争优势。
  比如,在竞争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消费流量往有效率的地方引。如果实体店更有效率,就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体验和交易,反之亦然。对于线上业务,亦需形成独特的顾客交互方式,提供不同于一般电子商务网站的差异化价值。
  京东的变数
  断言京东不调整无未来
  相对于传统商业形态,京东是强劲的搅局者和攻击者。
  其经营方式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按照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规则,借助资本的力量,投入巨大资源,一边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流量,培养用户的购买习惯,提升电商市场的份额,一边在全国建立物流体系;
  第二,借鉴当年苏宁、国美迅速扩张时的经验,以渠道的规模优势倒逼上游供应商让利,在供应链上切割价值;
  第三,扩大经营范围和边界(最近与万家便利店签订合作协议,准备进军生鲜产品等领域),将经营体量放大。
  京东未来的战略走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商业模式,对于京东起飞是助力器,但从长期来看,不调整,未来堪忧。
  原因是:
  第一,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的低价竞争模式不可持续。
  一方面是因为不可能永远烧钱——京东已融资数轮,到美国上市已是依靠流量融资的最后一步,今后若想融资,必须以经营业绩为依托。而且,京东目前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领域已属“传统”,不改变,则无法抬高估值。
  另一方面,从上游供应商获取资源,亦会出现边界。如果供应商在电子商务渠道上长期不能获得盈利的话,其尝试、探索电商的兴趣势必下降,对电子商务渠道的支持必然降低。
  第二,京东若实现盈利,产品价格将有所上浮,比线下的价格优势缩小。
  京东的综合营运费用率并不低,甚至可能高于传统业态。在许多三、四级市场,传统家电经销商如果是自有物业的话,营运成本极低,销售费用率在5个点之内。京东只要以赢利为目标正常经营,在产品价格上将不会再有明显优势。
  第三,当京东在产业价值链上强势挤压其他参与者时,上游供应商就会整合其他业态、渠道资源,制约“寡头”。
  这类在线下家电流通领域唱过的戏,在电子商务领域也会唱起。
  例如,上游制造商可以大力构建自有的网上商店,一些区域性的家电零售商有可能在上游的支持下,开设区域性的、O2O型的电子商务网站;
  更有汇通达这样的线上分销企业,掌握优质价廉物美的上游产品资源,整合乡镇渠道,打通农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开展乡镇经销商团购业务和农村消费者电子商务。
  第四,随着京东经营范围的扩张,其综合性凸显,但专业性减弱,京东将被新型的专业性电子商务网站分流。
  京东的主要竞争对手天猫、淘宝,也会支持和帮助这些垂直网站——当然,天猫、淘宝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垂直网站支持力度不够,双方利益关系亦不均衡,这是另外的话题。
  第五,京东和线下庞大的便利店结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如何在经营品种上形成互补(不互补就合作不下去)、双方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摸索过程。   生鲜产品,需要冷链物流支持,可能更适合区域性的电商平台运营。这也符合中国消费者喜欢新鲜、现场挑选、口味偏好差异较大的特征。
  第六,未来我国消费品的商业形态将会更加丰富、复杂,例如集成式、解决方案型的销售,基于社群的信任型销售等,都会对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形成分流。
  如何重塑地位
  京东的优势在于奠定了电子商务市场的领导者地位,拥有巨大的用户群和流量。下一步其战略如何转型,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一定要找到低价之外吸引用户流量的价值点,融入更多的社交因素,形成电商独有的用户体验价值。
  第二,建立网上分类商店,部分专业商店转为平台式经营,即由其他主体(产品制造商或是专业零售商)自主经营,京东提供各类平台式服务,如界面设计、客流导入、物流配送、支付服务、数据提供和分析、协同推广、客户抱怨处理等;另外部分京东具有优势的领域(如数码产品、家电等),仍然以经销方式自主经营;这两类商店,可以在“京东”整体品牌基础上,以主副品牌方式做适度的区隔。
  第三,利用京东品牌优势、体系管理优势、物流优势等,整合更多的外部资源(传统线下零售商等),构建共赢的O2O体系。腾讯入股京东对此也是有利的。目前,与便利店的合作已经开始,如果模式走得通,可以延伸至家电、数码产品等其他品类的商店。
  第四,改进与上游供应链的关系,使双方合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延伸双方的合作链条,而不是一味地在价格、折让、返利上做文章。
  比如,充分利用巨型零售商集合需求、汇聚信息的优势,开放价值链,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更有意义的服务,与供应商一起把握市场脉动,辨识用户需求,创新产品价值。
  传统家电渠道新考验之下的新出路
  批发型经销商生存空间缩小
  我们把传统家电经销商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发(分销)型,二类是零售型。
  就前者而言,只要中国市场多层级和零售商较为分散的局面未变,它们依然有生存空间。但从趋势看,空间越来越小:
  首先,随着上游品牌的整合,其所能获取的品牌资源越来越少;
  其次,随着电商的扩张及零售集中度的提高,社会流通结构越来越扁平,用户和厂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批发型经销商在流通价值链上失去了存在价值。
  再次,由于上游制造商在国内市场普遍推行小区域内的精耕细作(即“深度分销”),往往会划小批发型经销商的辐射区域,使它们只能在小区域市场经营。
  和手机等行业不同,我国家电业起步较早,整合充分,形成了一批强势的领导品牌,它们在流通价值链上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构建了垂直可控的渠道体系),因此,批发型经销商不大可能演变成较大区域内多品类、多品牌的分销平台(目前省一级的家电综合批发商已经很少见了)。
  未来,一部分批发型经销商将会变为专业物流配送平台,另一部分则会成为上游厂家的区域市场虚拟管理机构,成为上游家电制造商销售组织的延伸,按厂家的要求管理终端、推广销售。
  传统家电零售商两头受挤的出路
  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县城、地级市的地方强势家电商场(部分是区域连锁);二是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乡镇及县城的弱势家电商场。
  前者经过这几年的竞争磨砺,在家电下乡政策的春风下,在上游家电企业的扶助下,成了局部市场优胜者和“寡头”。前几年它们顶住了家电大连锁的冲击,目前又面临电子商务的价格压力。
  其未来的前景是:
  第一,整合区域市场内同类的弱小零售商,或者构建区域市场的连锁体系,进一步扩大在区域市场上的优势;
  第二,开展区域性电商业务,既作为线下业务的补充,同时也用以消解京东等全国性电子商务品牌的影响。这些区域强势零售商,在用户体验和服务、店面管理、品类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在家电下乡政策的作用下,农村家电市场一片兴旺,催生了一批乡镇及县城的小型家电零售商。随着潮水退去,它们中相当多的“体弱者”将会在未来的几年内退出市场。
  剩下的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
  一是成为强势上游品牌的专卖店或者准专卖店(以某一个品牌为主);
  二是成为和电子商务对接的配送和售后服务平台;
  三是成为区域强势零售店的加盟商,再或者是自己成为小区域盟主。
  家电品牌商“双线”出击大不同
  强势品牌适度的线上热情
  所谓强势的家电品牌商,通常在至少一种品类(如冰箱或洗衣机)上,市场份额居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多品类经营(如TCL,既有彩电,又有冰洗产品等),具有一定的范围经济特色。
  这些品牌,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会选择立体、复合渠道模式。但重心依然在线下,大力帮助传统业态,这是盈利的主要源泉。
  它们对于线下各种业态,根据产品特征尽可能进行多元化布局:进入超市、建设专卖店、开发工程渠道、拓展建材市场渠道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领导品牌,在农村和城市市场,正在尝试直销模式(以乡镇零售店和城市专卖店为依托,与零售商合作):走进村庄或小区举办推广促销活动,现场订货或购买;或者通过短信、微信等通信手段,向顾客推介商品,组织顾客到展示中心或专卖店体验(不需要体验的顾客直接送货上门),最终在体验场所实现销售。
  这种现实版的“O2O模式”,更加直接、深入地和顾客互动,将市场做透,是以往“深度分销”模式的深化。其弊端在于人力物力投入较大、管理复杂。
  同时,它们并不放弃线上,要么自设网上旗舰店,要么与京东等网站合作。对于网络销售,不同的强势品牌的态度和策略并不一致。
  大部分品牌将互联网作为一个补充性渠道,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实用主义策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部分强势家电品牌将网络销售作为市场推广的手段,在“双11”等一些特殊的日子投放一些产品,吸引眼球,表明自身和互联网并不隔膜,但平时并不重视;而部分强势家电品牌亦将线上、线下产品进行区隔,针对网络顾客群,专门提供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或差异化产品;有时甚至将电商作为清理存货的通道。
  这些企业总的来说注重线上、线下利益关系的平衡,抑制产品价格的失控性波动。在汲取了以往和家电大连锁打交道的经验教训后,它们保持谨慎、有底线的合作态度。
  电商以低价模式冲击传统家电渠道时,由于主流家电厂家的不配合(甚至是抑制),从长期看,反而有可能影响品牌自身的发展。当然,也有家电强势品牌积极拥抱互联网,大力拓展网上团购模式,构建O2O闭环。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大规模团购,会不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传统客户,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
  弱势品牌遭遇“劈腿”噩梦
  对于弱势家电企业(规模小,品类单一)来说,渠道策略只能是聚焦:要么以线上为主,要么以线下为主。线上冲击线下,这是许多试图两条腿走路的弱势品牌的惨痛教训。
  大部分弱势品牌的现实选择是,放弃线上,专注于三、四级市场,专注于传统渠道。只要没有线上、线下的比价机制,保护好传统商家的利益,产品性价比尚可,就会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从长期看,先做大后再改为立体渠道,这样做不见得没有出路。
  如果弱势家电企业想单纯以线上渠道为主,那么前提是拥有针对细分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如果是同质化产品,希望通过电商冲出一条路来(有的企业无力建设渠道体系),必然会成为电商开疆拓土的“炮弹”,附加值会被全部打掉。
  除非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否则一定会牺牲在线上、线下渠道冲突的炮火中。关键是,弱势品牌规模较小,在以规模经济为规则的“红海”里,通常很难有成本优势。如果有了差异化产品(例如小熊酸奶机),面向细分的利基市场,在网上与用户深入互动,通过网络实现销售,就是一个可行的、有盈利的商业模式。
  总结:
  家电流通价值链上有两大主体:制造商和零售商,其内部又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同业之间、上下游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竞合关系,可以形成多种战略联盟。其结构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在不断变化(参见右图)。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态势下,无论是上游厂家,还是下游商家,都需有动态、准确、理性的竞合策略。
  任何自大、莽撞、激进、迟钝,都有可能招致市场竞争中的失败。
  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氛围中把握趋势和规律,不因两边炫目的花草而迷失航向,不因短期目标而扭曲行为,是我们每个企业家最应该做到的事情。
其他文献
对于促销,业界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做促销是“找死”,不做促销是“等死”。促销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如何让促销变成热销、畅销,甚至长销呢?  实际上,类似问题在众多行业都会遭遇到,比如众多瓷砖厂家为了抢夺市场,也纷纷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然而看似浮华的促销场面背后,却常常陷入无尽苍凉的境地。  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东鹏瓷砖就找到了促销的一些真谛。  东鹏瓷砖在南京举行过一次大型的促销活动中
期刊
“史氏广告”大额投入,以烧水为例,就是不断集中加热水温,试图到达沸点。我们也是这样。伟大的广告一定是浪费出来的,你不要去想我设计好,用多少钱刚好,我宁愿让他浪费。我一定要把这锅水滚开。如果你省着用炭烧,最后才90度,最后你还花一样的代价。  2011年底,韩后准备投放广告。品类里,上面还有十个比你大比你好,就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韩后选择了当时广告收入排名第二的江苏卫视,因为看准了对方的需求,
期刊
帅立新在圈内,由于姓帅,所以人称“帅哥”,也确实挺帅。1999年,拿着几百块钱工资的他鼓励他爱人下海,开出了绵阳第一家婴童用品店,面积只有15平方米,如今已孵化出了拥有60家门店的孕婴连锁专卖店,单店面积逐渐增大到400平方米以上,成为当地的母婴连锁领军品牌。  创业选择母婴行业,是因为帅立新的爱人是一名从事妇产科的医务工作者。当时她发现很多孕产妇非常需要生活必需用品,却没有就近方便她们的购物专门
期刊
昔年壬申,黄道剑锋金,属百炼成钢。非水不能生,宝剑化青龙;红光摄于斗牛,白刃凝于霜雪。  当此年,华帝初成。开篇伊始,缔九州之精英,开业界之先河。借千里中山福地,奠立一家门户;于三尺灶台旁侧,燃点百年圣火。七雄创业开天地,一张协议写共同。  往来至此,有二十余年。其业也煌煌:登堂入室,亿万家几分温热;百尺竿头,深交所一脉留香。其心也昭昭:凭科技,为需求,立一份真材实料千秋业;传奥运,建小学,多几分
期刊
就算是淘宝的消费者,购物也会倾向于“淘品牌”,所以未来还是会品牌主导,而不是价格的刺激以及新鲜感。  一张名片的两种命运  “没开机场店之前,我们已经有300家店,全都是商场里面的专柜,但是当时认识我们的人很少。我递名片出去,10个人中就有7个人摸不着头脑,说你真是外交官吗?”外交官中国市场部总经理黄彦达说。  外交官箱包15年前进入大陆市场,没有招商,一股脑地开始建直营店。但是开了几百家店,居然
期刊
作为“华帝商道”营销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华帝关爱特殊学生”全国公益行活动,陆续走进了重庆市聋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郑州盲聋哑学校、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五所特殊儿童学校。华帝领导和当地经销商们带着满满的物品、满满的爱走进学校,感受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体察他们的愿望和需求,从内心深处接近他们,关爱他们。并鼓励孩子们要自立自强,树立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华帝从事公益事
期刊
这个行业最需要培训的人  “店员。根本还谈不上专业知识,销售过程完全是凭感觉,信口开河。”  “店长。一般都是从销售提拔上来的,只懂卖货。店面陈列不专业,团队管理谈不上。”  “老板。很多从夫妻店做起来,对未来没有预判,面对市场很迷茫。”  凤凰奥美的首席咨询师杜凤林谈到中小婴童店的问题时,毫不客气。  这些婴童店也很着急。店越开越多,坪效却越来越差。消费者都去哪儿了?被其他店分流了?还是被其他业
期刊
他们无惧失败,特立独行,他们在世人的注目中捅破世俗的一角;他们发明、想象、探索、创造,他们的存在就必须要突破。你可以颂扬,反对抑或是质疑,但唯独不能漠视,因为,是他们让这个世界有所不同!  寻找向上的力量  ——华帝营销走进高校活动  历时10个月的“华帝商道”营销文化论坛活动,同时应邀走进了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五所国内重点大学,展开了一场“华帝营销走进高校”大型系
期刊
华帝,1992年诞生于广东中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强劲的责任意识中独领行业风骚。20年来,华帝始终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的生存理念,在普世商业价值观的引领下,将客户、员工、经销商等各方利益紧紧地维系在华帝企业发展的绚丽轨迹上,不仅成为行业领袖,也使华帝的企业文化具有了确定性和传承性。  2013年,步入盛年的华帝提出5年百亿的目标。实现百亿的过程,不仅是企业体量增长的过程,更是一次企
期刊
如何研判当前的形势  关于汾酒目前的形势,我先从两个现象谈起。  第一个现象,在全国许多的商超终端,53度30年青花汾酒的市场表现价已经超过了42度五粮液,与38度茅台酒的价格也相差无几。  对于这个现象,不外乎三种看法:第一,应该涨价;第二,应该降价;第三,应该坚守。  短期来看,青花汾酒与茅台、五粮液的价格越来越接近,销售不很理想,好像是坏事。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现象却是2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