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要求与培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呼应,提出培育的路径并落实与行动,是我们当前学习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每个概念,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机组成和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表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华民族的根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价值的追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文化既对立又统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国家、社会、个人三点一线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大同”思想一致,既坚持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方向,更是崇高价值追求与严密科学逻辑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关系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第二,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先进性是以大众性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大众性也是以先进性为引领才能保证不偏离正确方向;第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现实的反映,又超越了现实,不断提高新的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第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理论体系,又在积极践行各项举措;第五,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选择的继承,有创新的扬弃。
首先,要正确理解二者关系的本质。二者的本源都出自中华血脉,用同样的中国话语表述。其次,要切實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不应将其契合点庸俗化,要在“求真”中“务实”;再次,要系统的把握二者的契合性。要用民族的、历史的、世界的视角立体的、流动的看待二者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差异,第一,二者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思想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后者来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而后者的来源为“天命论”;第三,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前者代表无产阶级,后者起源于为统治阶级服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优秀传统文化今后的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汁液浇灌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这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来的历史重任与使命。
2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要求和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集中表述和高度凝练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表述凝聚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的理想目标的价值诉求,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富强、民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国富民强、以民为本,文明、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尚礼、天人合一,二者辩证统一。
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观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要达到的要求与目标,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延伸。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生动展现;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公正的认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法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的秩序基石。
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这种个人观念归于实现万物一体。首先,传统文化中个人价值观念的践行是人的自我完善之途,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特定的文化氛围熏陶培育;其次,个人价值观归于天人合一,十分强调个人的修身、趋善。
3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是: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开展专题教育,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利用校园特色,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探寻历史古迹,体会传统文化精髓,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众传媒有舆论导向功能,一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规范大众传播取向,区分传统文化传播的通俗化和庸俗化,治理文化市场;三是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提升本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国人鉴别能力。
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上创新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教育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增加传统文化部分,变革传统模式;以满足师生需求为目标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鉴赏影视作品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以实践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必修课机制,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作者简介:
张冕(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每个概念,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机组成和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表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华民族的根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价值的追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文化既对立又统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国家、社会、个人三点一线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大同”思想一致,既坚持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方向,更是崇高价值追求与严密科学逻辑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关系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第二,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先进性是以大众性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大众性也是以先进性为引领才能保证不偏离正确方向;第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现实的反映,又超越了现实,不断提高新的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第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理论体系,又在积极践行各项举措;第五,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选择的继承,有创新的扬弃。
首先,要正确理解二者关系的本质。二者的本源都出自中华血脉,用同样的中国话语表述。其次,要切實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不应将其契合点庸俗化,要在“求真”中“务实”;再次,要系统的把握二者的契合性。要用民族的、历史的、世界的视角立体的、流动的看待二者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差异,第一,二者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思想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后者来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而后者的来源为“天命论”;第三,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前者代表无产阶级,后者起源于为统治阶级服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优秀传统文化今后的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汁液浇灌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这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来的历史重任与使命。
2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要求和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集中表述和高度凝练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表述凝聚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的理想目标的价值诉求,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富强、民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国富民强、以民为本,文明、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尚礼、天人合一,二者辩证统一。
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观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要达到的要求与目标,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延伸。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生动展现;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公正的认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法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的秩序基石。
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这种个人观念归于实现万物一体。首先,传统文化中个人价值观念的践行是人的自我完善之途,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特定的文化氛围熏陶培育;其次,个人价值观归于天人合一,十分强调个人的修身、趋善。
3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是: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开展专题教育,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利用校园特色,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探寻历史古迹,体会传统文化精髓,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众传媒有舆论导向功能,一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规范大众传播取向,区分传统文化传播的通俗化和庸俗化,治理文化市场;三是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提升本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国人鉴别能力。
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上创新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教育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增加传统文化部分,变革传统模式;以满足师生需求为目标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鉴赏影视作品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以实践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必修课机制,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作者简介:
张冕(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