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涟钢四烧车间经过一系列改善烧结料层透气性的措施,包括提高生石灰配比、提高混合料料溫、改善布料、采用新型衬板等措施实施厚料层烧结,四烧车间料层厚度提高至850mm以上,烧结矿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厚料层 生石灰 混合料温 布料
中图分类号:T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9-0321-01
1、引言
厚料层烧结充分利用了料层的自动蓄热,由于烧结过程的自动蓄热作用,烧结料层温度随着料层高度下降逐步升高,这有利于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使得各种矿物结晶充分,烧结矿结构得到改善[1]。因此,随着料层的加高,烧结矿强度相应得到提高。虽然位于表层的烧结矿由于蓄热少,温度低而强度差,但是随着料层的增高,其表层部分所占比率相对变小,因此整个烧结矿强度得到提高,其平均粉末含量减少。同时由于料层厚度的提高,减少了混合料中的配碳量,发展了烧结料层中的氧化气氛,因而厚料层烧结具有降低固体燃耗和提高烧结矿质量等方面的优点。
2017年4月涟钢四烧车间利用中修时间对烧结机进行一系列改造,料层厚度逐步提高至850mm后,烧结矿转鼓强度从77.88%升高至78.32%,-10mm粒级比例降低1.08%,粒度组成得到改善。
2、采取的措施
随着料层的加厚,通过料层的气流阻力增大,烧结速度减慢,导致烧结生产率降低[1]。因此,推行厚料层作业的同时,需采取改善料层透气性的相应措施。
2.1提高生石灰配比,改善混合料的制粒效果
生石灰遇水消化,其粘性强可大大改善混合料成球性能,增加生石灰配比可以改善料层的透气性;同时由于生石灰消化放热,可以提高混合料温度,可以减少过湿层的影响,提高料层透气性。而且生石灰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烧结固液反应,加快烧结速度。2017年,四烧车间生石灰单耗从53kg/t增加至67kg/t,极大地改善了混合料的制粒效果。
2.2提高混合料料温,减少过湿层的影响
随着料层厚度的增加,料层下部的冷凝加剧,烧结阻力增加[2]。提高混合料料温是改善过湿层的重要途径。
四烧车间混合料温波动较大,最低时只有50℃左右,极大地加剧了冷凝,恶化了烧结过程。除了增加生石灰配比,四烧车间通过将管网蒸汽通入一、二次圆筒,不仅提高了混合料料温,而且有利于生石灰消化。同时规定通入混合料仓的蒸汽压力不得低于0.2MPa,定期对蒸汽管网疏水阀进行检查、更换,保证蒸汽管网中的水分稳定。目前混合料料温稳定在60℃以上。
2.3减少圆筒粘料
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圆筒内壁粘料严重,不得不停机进行清理,影响了混合料的制粒以及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均每月需停机2次进行清理,每次清理至少需2小时。四烧车间一次圆筒水呈柱状,局部水量偏大,与生石灰接触后粘在圆筒内壁,同时由于一次圆筒陶瓷衬板粘料,最终圆筒内壁结圈。四烧车间将原来的柱状喷头改为螺旋喷头,使加水更加分散,且不易堵塞,同时在圆筒试用新型陶瓷衬板,已改善圆筒的粘料情况。目前四烧车间圆筒粘结情况较好,未出现因 “结圈”而停机的现象。
2.4 改变布料模式,提高布料稳定性
四烧车间改造之前采用的是圆辊+九辊布料模式,这种布料模式不稳定,当水分偏高时,下料较慢,料层厚度偏薄,终点提前;当水分偏低时,下料加快,造成混合料堆积在台车上,会出现原矿,甚至 “红矿”。而且混合料仓下方有微型调节阀门,当混合料中出现大块时,会导致布料不平,甚至顶起阀门导致“泻料”。
针对圆辊布料的诸多不利因素,四烧车间将布料模式改为链板机+九辊布料,这种布料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圆辊+九辊布料的缺点,布料得到极大改善。
3、取得的效果
四烧车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料层厚度从700mm逐步提高至850mm,烧结工艺参数得到优化,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0.44%,粒度组成改善,固体燃料消耗降低。
3.1 烧结工艺参数
由表1可以看出,四烧车间料层厚度从700mm增加至850mm后,烧结机速逐步降低,垂直烧结速度从20.22mm/min降低至18.4mm/min,烧结终点温度从370℃升高至405℃左右。烧结工艺参数得到优化,实现了“厚料层、慢机速”的烧结方针。
3.2烧结矿质量
四烧车间转鼓强度从77.71%升高至78.67%,提高了0.9%。料层厚度增加后,烧结矿平均粒度从24.92mm增加至25.55mm,筛分指数从2.5%降低至2.24%,-10mm粒级比例从16.58%降低至15.32%。
4、结论
(1)厚料层烧结技术是改善烧结矿质量的有效途径,前提条件是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2)通过提高生石灰配比、提高混合料料温、稳定布料等措施可以提高料层透气性,为厚料层烧结提高条件;
(3)厚料层烧结可以优化烧结工艺参数,提高烧结矿转鼓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
参考文献
[1]陈铁军.铁矿烧结理论与实践[M].
[2]冯根生,吴胜利,赵佐军.改善厚料层烧结热态透气性的研究[J].烧结球团,2011,36(1):1-5.
[3]郑向国,杨小建,陈国涛,孙宝芳.青特钢850 mm厚料层烧结生产实践[J].山东冶金,2017,39(1):12-14.
[关键词]厚料层 生石灰 混合料温 布料
中图分类号:T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9-0321-01
1、引言
厚料层烧结充分利用了料层的自动蓄热,由于烧结过程的自动蓄热作用,烧结料层温度随着料层高度下降逐步升高,这有利于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使得各种矿物结晶充分,烧结矿结构得到改善[1]。因此,随着料层的加高,烧结矿强度相应得到提高。虽然位于表层的烧结矿由于蓄热少,温度低而强度差,但是随着料层的增高,其表层部分所占比率相对变小,因此整个烧结矿强度得到提高,其平均粉末含量减少。同时由于料层厚度的提高,减少了混合料中的配碳量,发展了烧结料层中的氧化气氛,因而厚料层烧结具有降低固体燃耗和提高烧结矿质量等方面的优点。
2017年4月涟钢四烧车间利用中修时间对烧结机进行一系列改造,料层厚度逐步提高至850mm后,烧结矿转鼓强度从77.88%升高至78.32%,-10mm粒级比例降低1.08%,粒度组成得到改善。
2、采取的措施
随着料层的加厚,通过料层的气流阻力增大,烧结速度减慢,导致烧结生产率降低[1]。因此,推行厚料层作业的同时,需采取改善料层透气性的相应措施。
2.1提高生石灰配比,改善混合料的制粒效果
生石灰遇水消化,其粘性强可大大改善混合料成球性能,增加生石灰配比可以改善料层的透气性;同时由于生石灰消化放热,可以提高混合料温度,可以减少过湿层的影响,提高料层透气性。而且生石灰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烧结固液反应,加快烧结速度。2017年,四烧车间生石灰单耗从53kg/t增加至67kg/t,极大地改善了混合料的制粒效果。
2.2提高混合料料温,减少过湿层的影响
随着料层厚度的增加,料层下部的冷凝加剧,烧结阻力增加[2]。提高混合料料温是改善过湿层的重要途径。
四烧车间混合料温波动较大,最低时只有50℃左右,极大地加剧了冷凝,恶化了烧结过程。除了增加生石灰配比,四烧车间通过将管网蒸汽通入一、二次圆筒,不仅提高了混合料料温,而且有利于生石灰消化。同时规定通入混合料仓的蒸汽压力不得低于0.2MPa,定期对蒸汽管网疏水阀进行检查、更换,保证蒸汽管网中的水分稳定。目前混合料料温稳定在60℃以上。
2.3减少圆筒粘料
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圆筒内壁粘料严重,不得不停机进行清理,影响了混合料的制粒以及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均每月需停机2次进行清理,每次清理至少需2小时。四烧车间一次圆筒水呈柱状,局部水量偏大,与生石灰接触后粘在圆筒内壁,同时由于一次圆筒陶瓷衬板粘料,最终圆筒内壁结圈。四烧车间将原来的柱状喷头改为螺旋喷头,使加水更加分散,且不易堵塞,同时在圆筒试用新型陶瓷衬板,已改善圆筒的粘料情况。目前四烧车间圆筒粘结情况较好,未出现因 “结圈”而停机的现象。
2.4 改变布料模式,提高布料稳定性
四烧车间改造之前采用的是圆辊+九辊布料模式,这种布料模式不稳定,当水分偏高时,下料较慢,料层厚度偏薄,终点提前;当水分偏低时,下料加快,造成混合料堆积在台车上,会出现原矿,甚至 “红矿”。而且混合料仓下方有微型调节阀门,当混合料中出现大块时,会导致布料不平,甚至顶起阀门导致“泻料”。
针对圆辊布料的诸多不利因素,四烧车间将布料模式改为链板机+九辊布料,这种布料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圆辊+九辊布料的缺点,布料得到极大改善。
3、取得的效果
四烧车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料层厚度从700mm逐步提高至850mm,烧结工艺参数得到优化,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0.44%,粒度组成改善,固体燃料消耗降低。
3.1 烧结工艺参数
由表1可以看出,四烧车间料层厚度从700mm增加至850mm后,烧结机速逐步降低,垂直烧结速度从20.22mm/min降低至18.4mm/min,烧结终点温度从370℃升高至405℃左右。烧结工艺参数得到优化,实现了“厚料层、慢机速”的烧结方针。
3.2烧结矿质量
四烧车间转鼓强度从77.71%升高至78.67%,提高了0.9%。料层厚度增加后,烧结矿平均粒度从24.92mm增加至25.55mm,筛分指数从2.5%降低至2.24%,-10mm粒级比例从16.58%降低至15.32%。
4、结论
(1)厚料层烧结技术是改善烧结矿质量的有效途径,前提条件是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2)通过提高生石灰配比、提高混合料料温、稳定布料等措施可以提高料层透气性,为厚料层烧结提高条件;
(3)厚料层烧结可以优化烧结工艺参数,提高烧结矿转鼓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
参考文献
[1]陈铁军.铁矿烧结理论与实践[M].
[2]冯根生,吴胜利,赵佐军.改善厚料层烧结热态透气性的研究[J].烧结球团,2011,36(1):1-5.
[3]郑向国,杨小建,陈国涛,孙宝芳.青特钢850 mm厚料层烧结生产实践[J].山东冶金,2017,39(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