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的定义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向城市并伴随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人口学者邬沧萍、刘铮等认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农村居民点变成城镇居民点,从而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笔者赞成人口学界对城市化的观点,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工作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进而引起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它明确的提出了城市化的重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这样对城市化的解释更加明显,确切。
(二)农业对城市化是双刃剑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动力的,因此工业化必然会推进城市化,刘易斯两部门模型就对此做了解释: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代表,现代部门以工业为代表;而且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水平,因此劳动力必然会流向工业部门,进而促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促进城市化的进程。费景汉、拉尼斯认识到了刘易斯模型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他没有认识到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忽视了农业生产力提高而出现农产品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经济学家桥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必要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人的理论。我国经济学家徐璋勇、袁建政教授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必然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但是,这种集中的进程却来自于乡村方面的推力和和城市化方面的拉力。据此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超高速的发展违背了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工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理论,从总的情况看来,目前农业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生产力比较低等原因,农业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与城市化的现状
(一)农业曾经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前30年农业对我国的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农民造城运动彼此起伏,大小城镇很快的在我国建立了起来,造就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农业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作出的贡献可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农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工业原料。农业在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形成的价格“剪刀差”供了6000亿至8000亿元的工业化资金,间接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2)农业提供了充足、低廉的劳动力。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就业水平,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3)农业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农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但是物价总体水平还在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这都得益于农业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供给,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求。农业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下,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将开始制约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开始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第一,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减少。农产品供给的减少直接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总体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我国将无可耕之地,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受阻,甚至还可能会倒退。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耕地面积继续下降,按照梁书民教授的中预测方案,2020年我国非农业人口达6.4亿,耕地面积下降到11043万公顷,比2004年少1216万公顷。2050年中国总人口为14.7亿,非农业人口达8.3亿,耕地面积下降到10135万公顷,比2004年少2124万公顷。仅仅10135万公顷的耕地面积就要供给8.3亿的非农业人口,这是个很大的压力,更何况还没有把农业人口计算在内。
第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粮食总量上看,虽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但是粮食进口也在逐年递增。农业生产力的低下直接导致农业粮食产量的减少,进而从源头上制约了城市化过程中农产品的供给。
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面对灾情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造成了总产下降,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其次,农业科技的进步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运用于现实操作性不强,许多农业技术的普及太慢;最后,目前农业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阻碍农业继续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第三,农产品的减少还引起了物价的上涨。按照费景汉、拉尼斯的理论,农业还会制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产品的减少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农产品供给的减少,按照供求定价原理,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又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进而制约城市化的进程,甚至还会出现城市化倒退的现象。
第四,粮食的减少对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我国部分年份的粮食产量成绩令人兴奋,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消费内容的增加,消费方式的变化,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仍然处于威胁的状态之中。据有关学者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限定在年均400公斤,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表明,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将会达到14.75亿,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供求缺口将会达到3.5亿吨。如果我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问题将会不断的出现,并且逐渐地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总之,虽然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根据桥根森、费景汉、拉尼斯等人的理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而且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三、面对新形势的应对策略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鉴于目前我国的情况,农业支持城市化的道路要重新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确实促进了城市的进程,但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促进城市化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根据费景汉、拉尼斯等学者的理论,我国的农业已经开始制约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个新形势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必须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扩大农产品的供给,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采取措施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农业的粮食产量:(1)首先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坚守8亿亩的土地“红线”,保证适当的耕地面积。(2)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农业机构,提高并监督对农业的补贴水平,确保农民真正受益。(3)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提高耕作的效率;研究新型多产、耐旱的良种,提高产量。(4)现在的农业土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改改革土地制度,应用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渐进式地向新型制度转化。
(三)充分发挥农村与城市的优势互补作用
在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对农村的依赖,城市依靠自己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自我供给的农产品,尽量不要过于依靠农业的供给,例如依靠先进的技术,在城市可以实行无土栽培,可以生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降低对农村的依赖度;对农村而言,就要发挥农业的优势,生产那些城市无法自己来满足的农产品,这样农村就可以增加农业的剩余积累,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一)城市化的定义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向城市并伴随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人口学者邬沧萍、刘铮等认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农村居民点变成城镇居民点,从而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笔者赞成人口学界对城市化的观点,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工作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进而引起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它明确的提出了城市化的重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这样对城市化的解释更加明显,确切。
(二)农业对城市化是双刃剑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动力的,因此工业化必然会推进城市化,刘易斯两部门模型就对此做了解释: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代表,现代部门以工业为代表;而且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水平,因此劳动力必然会流向工业部门,进而促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促进城市化的进程。费景汉、拉尼斯认识到了刘易斯模型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他没有认识到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忽视了农业生产力提高而出现农产品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经济学家桥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必要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人的理论。我国经济学家徐璋勇、袁建政教授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必然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但是,这种集中的进程却来自于乡村方面的推力和和城市化方面的拉力。据此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超高速的发展违背了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工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理论,从总的情况看来,目前农业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生产力比较低等原因,农业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与城市化的现状
(一)农业曾经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前30年农业对我国的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农民造城运动彼此起伏,大小城镇很快的在我国建立了起来,造就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农业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作出的贡献可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农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工业原料。农业在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形成的价格“剪刀差”供了6000亿至8000亿元的工业化资金,间接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2)农业提供了充足、低廉的劳动力。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就业水平,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3)农业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农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但是物价总体水平还在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这都得益于农业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供给,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求。农业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下,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将开始制约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开始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第一,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减少。农产品供给的减少直接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总体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我国将无可耕之地,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受阻,甚至还可能会倒退。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耕地面积继续下降,按照梁书民教授的中预测方案,2020年我国非农业人口达6.4亿,耕地面积下降到11043万公顷,比2004年少1216万公顷。2050年中国总人口为14.7亿,非农业人口达8.3亿,耕地面积下降到10135万公顷,比2004年少2124万公顷。仅仅10135万公顷的耕地面积就要供给8.3亿的非农业人口,这是个很大的压力,更何况还没有把农业人口计算在内。
第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粮食总量上看,虽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但是粮食进口也在逐年递增。农业生产力的低下直接导致农业粮食产量的减少,进而从源头上制约了城市化过程中农产品的供给。
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面对灾情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造成了总产下降,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其次,农业科技的进步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运用于现实操作性不强,许多农业技术的普及太慢;最后,目前农业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阻碍农业继续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第三,农产品的减少还引起了物价的上涨。按照费景汉、拉尼斯的理论,农业还会制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产品的减少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农产品供给的减少,按照供求定价原理,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又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进而制约城市化的进程,甚至还会出现城市化倒退的现象。
第四,粮食的减少对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我国部分年份的粮食产量成绩令人兴奋,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消费内容的增加,消费方式的变化,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仍然处于威胁的状态之中。据有关学者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限定在年均400公斤,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表明,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将会达到14.75亿,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供求缺口将会达到3.5亿吨。如果我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问题将会不断的出现,并且逐渐地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总之,虽然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根据桥根森、费景汉、拉尼斯等人的理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而且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三、面对新形势的应对策略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鉴于目前我国的情况,农业支持城市化的道路要重新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确实促进了城市的进程,但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促进城市化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根据费景汉、拉尼斯等学者的理论,我国的农业已经开始制约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个新形势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必须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扩大农产品的供给,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采取措施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农业的粮食产量:(1)首先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坚守8亿亩的土地“红线”,保证适当的耕地面积。(2)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农业机构,提高并监督对农业的补贴水平,确保农民真正受益。(3)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提高耕作的效率;研究新型多产、耐旱的良种,提高产量。(4)现在的农业土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改改革土地制度,应用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渐进式地向新型制度转化。
(三)充分发挥农村与城市的优势互补作用
在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对农村的依赖,城市依靠自己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自我供给的农产品,尽量不要过于依靠农业的供给,例如依靠先进的技术,在城市可以实行无土栽培,可以生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降低对农村的依赖度;对农村而言,就要发挥农业的优势,生产那些城市无法自己来满足的农产品,这样农村就可以增加农业的剩余积累,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