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尼德兰绘画巨匠,后人称老彼得·勃鲁盖尔众多作品中部分象征主义的作品。具体是指以谚语、神话和寓言为题材的作品。主要分析谚语题材作品的成因和其艺术特色,以及为后世带来的长久的警示作用。彼得·勃鲁盖尔以独到的艺术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人物和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创造出不少社会现实与内心理想相矛盾的作品,极具想象力和主观情绪。他的作品涵盖宗教、风景、风俗、谚语等题材的绘画主题。其中他的谚语题材作品寓意深刻,讽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愚笨,有着警示后人的作用。并且他在画面中运用严谨的透视法进行构图,但将人物面部表情进行变形,这样的矛盾表现手法,更好的表达对现实世界出现的荒诞事件的批判态度。作品中借用传播广泛的谚语故事来描绘世间的愚者,带有批判和说教的寓意,引人深思。
关键词:彼得·勃鲁盖尔;谚语题材;警醒世人
一、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作品简要介绍
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在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后人将他的作品分为几种类型,例如,写实主义风景画、谚语题材寓意类作品、农民题材风俗画等。他的作品风格通常采用幻想与现实形象的结合表达,画风写实,感染力强。在他的艺术经历前期是以乡村风景题材为主的,后来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创作从风景转向具有教育和讽刺意义的作品。例如彼得·勃鲁盖尔农民题材的风俗画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多年前的山川田园风光和乡村的自然情调,也很好的展现了当时农民的生活情景。在人物衣着上也能看到当时的风俗习惯。画面描绘的是当时人们的日常活动。
他是第一位主要以农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画家,他的作品不光真实,而且想象力丰富,画面细节精致,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在画面的用色上,采用了与自然相近的写实色调,真实性和写实性更强。对于人物的造型,他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变形,绘画风格上具有民间色彩,生动再现了简约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惜。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作品中的无数细节, 变形的人物,扭曲的表情,更表达了作品的讽刺性和社会现实性,让观看者有所思考。加上受到博斯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幻想奇异的风格,把民间的传说都画上去,有点像中国的《山海经》和《洛神赋图》。接着创作了一批带有讽刺当时黑暗社会和向人们道德说教倾向的场景类人物作品。其中我对人物众多场景宏大的谚语题材作品很感兴趣,想探寻画面背后的深意。
二、谚语题材作品出现的原因
据我了解,这一类带有讽刺性和说教类谚语题材作品,出现的原因是作者急需在社会和宗教冲突之中,寻找表达自己内心出路的最佳方法。
(一)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十五到十六世纪,彼得·勃鲁盖尔所身处的尼德兰社会矛盾尖锐,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冲击了西班牙封建专制的统治,加上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束缚,领导阶级和宗教矛盾突出。当时是一个宗教和封建统治矛盾冲突不断的情况,人们被当权者利用、煽动的情况出现,让彼得·勃鲁盖尔十分心痛,想提醒人们的心情变得急切,又想批判当权者的暴力统治。在这个时期思想冲突激烈,政治主张更迭频繁,作为一个艺术家,心中就算有一些想法,直抒胸臆的做法也是充满风险的。
彼得·勃鲁盖尔心中虽然对社会现状有不满的情绪,但他也是理性的,想通过一种隐晦、寓意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想找到一种可以提醒世人又能针砭时弊的表达方式。他突然想到谚语故事是世人都听说过的,抨击西班牙暴虐的统治,反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他陷入了思考的漩涡。
后来由于生存的社会背景混乱,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他站在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用作品反抗统治者的残暴,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清楚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画面利用谚语本身的含义对世间的不公进行抨击,具有强烈的隐喻和象征功能。这一类的作品将严肃的主题用相对风趣的手法表现出来,利用写实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具体化,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绘画风格具有象征性、民族性、反讽性和现实性。其中,我认为都带有想象和奇幻的色彩。比如《圣安东尼的诱惑》《死亡之胜利》。
(二)关于宗教故事的作品给了勃鲁盖尔灵感。北方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出现了尼德兰画派,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艺术仍然被宗教思想所束缚,但是艺术家们力求对视觉审美做出新的呈现。在这继往开来的时期,架上绘画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由于中世纪北欧基督教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还有中世纪哥特艺术的滋养,让其呈现出异彩缤纷的绘画形式。出现了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人物画。这给了他创作灵感。
所以,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让勃鲁盖尔的内心充满愤怒和不甘,想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加上艺术领域新想法的出现,让他有了新的创作思路。当然还是得力于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想到可以用寓言、谚语这一类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批判和说教的作用。
(三)谚语故事政治倾向相对独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些绘画中表达的谚语都源自于尼德兰的传统民间生活,传播范围广、时间长。民众对这些故事都耳熟能详,而且富含幽默、含蓄、讽刺等特点。所以,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和寓言故事、谚语、格言和寓言,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此外,他们拥有不属于任何宗派的优点,这样不会出现危险的后果。这在宗教和道德各自独立的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原因,谚语题材的作品就这样出现了。
三、谚语题材绘画作品中全景式构图和其警示寓意
由于彼得·勃鲁盖尔当时生活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彼得·勃鲁盖尔想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创作了一系列谚语题材的作品,想通过这些画作来警醒世人,给观看者以启示。
(一)画面中全景式构图的作用。举例来讲,例如图3-1《儿童游戏》这张作品直观看上去,好像看不到什么,又好像什么都能看到,這就是彼得·勃鲁盖尔部分作品中的全景式构图。整个画面缺少一个明确的视觉中心,一般通过画面前面的人物,揭示画面主题,众多人物在画面的某一方向无止境的向画面远处延伸,有一种无边无尽的进深感。人物只有远近大小之分,没有主次的区分。可以通过主观的排列组合组织画面。全景式的构图就像在事无巨细的叙述生活中琐碎细小的琐事,就好像要创造一副完整的人类生活图景。画面中充满着写实主义的生活细节,例如人物服装的时代特征、真实的生活场景等,但是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叙事与其结合,将人物从现实中提炼出来,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独具彼得·勃鲁盖尔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我觉得这种构图方式可以非常主观的描绘画面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情感,和作品寓意。 (二)画面中警示世人的细节表现。以尼德兰乡村为画面场景,以农民生活的举动为画面形象,这让作品内容与当时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也与当时的社会矛盾息息相关。其中画面中人物形象大多质朴,身上的服装朴素,身躯强壮有力,但是人物表情却诙谐幽默。有的人物表情像是愤怒、有的迷茫、有时又像是个圆滚的玩偶。我认为是彼得·勃鲁盖尔内心复杂情感的表现。因为他目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人民的不幸福,统治者的暴力,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让他心中充满强烈的不满情绪,但是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只能用这样相对间接的方式提醒世人。这是画家对黑暗社会的嘲讽和批判。
在人物特征方面,彼得·勃鲁盖尔虽然坚持写实主义,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尤其是人物表情描绘的非常主观,可以说画面中每一个人物都在表达作者自己的情绪,就像图2-1这个作品描绘的是当时的某个小镇的儿童一齐嬉戏玩耍的场景,但这些不同的人物之间往往没有特定的联系。他对于人物的塑造,根据自己的心意进行变形和夸张,有时明明是玩耍的欢乐场景,但是人物表情却很奇怪,像是在表达一种不满,更像是彼得·勃鲁盖尔自己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画家的手法细腻入微,据研究发现,其中包含当时八十多种儿童游戏的方法,有的游戏是当时流行的,也有的游戏到现在孩子们也爱玩,这幅作品更像是把儿童嬉戏的游戏进行总结展示。
这就要提到我认为一张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这幅作品的目的远远不止记录儿童游戏的种类和形式那么简单,目的是为了起到道德训示和警醒世人的作用。从画面背景中出現的市政厅或其他行政单位的建筑物来看, 作者在警示人们,在上帝的眼中,大人的种种社会逐利行为就像是孩童们在玩大人不屑一顾的游戏,成年人在处理很多重要事物时的表情就像孩子们玩耍时专注的神情一样,人们积极逐利的行为,就像孩童全心专注于在大人看来幼稚无趣的可笑游戏一样。体现出彼得·勃鲁盖尔作品的道德说教的作用和寓意性。这也成为了彼得·勃鲁盖尔的个人特色之一,普通的生活场景实际上意味着画家对时代与社会的评价和反思,对人们有警示和寓意作用。通过对彼得·勃鲁盖尔作品的分析,总结了他在构图、选择题材、人物造型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对我的启示和影响。
在面对人物众多的绘画题材时,我会考虑和借鉴彼得·勃鲁盖尔人物画作品中的全景式构图。他在结构上,采用全景俯瞰式的构图, 将地面的面积,这样可以更好的容纳众多的人物,缩小远景,扩大中景和前景,使画面产生一种进深的艺术效果。将众多角色放置于同一场景中,显示出了独特优秀的构图技巧。在人物设置和环境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空气透视法与逐步增删人物高度和大小来获得辽阔的空间感与纵深感。所以在进行人物众多的作品创作时,我会选择远景中的一个方向,将人物或者画面中的建筑不断缩小,直至消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深邃的辽远感。这样的场景构图,加上和自然颜色接近的色调,让画面更加真实。
在选择绘画题材时,我觉得应该选择和作者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绘画题材。这样可以更好的带入画家情感。就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题材系列作品。他与友人在荷兰乡间居住的时候,和当地农民进行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准确描绘出当时农村的纯朴民风和真实细节,可以更容易的和观看者产生共鸣。所以我觉得画面中本土文化的渗透是在选题的时候要仔细考虑的重要条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局部的人物服装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让观看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画面中事件发生的场景也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这让作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观看者更有代入感。这幅画具有说教的寓意,画面中出现想要告诫的人物,更有指向性。
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中,不论画面中人物的大小、远近,每一个人物单个截取出来,面部表情和人物细节都生动的让人惊叹。我认为这是彼得·勃鲁盖尔对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注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每一个人物不单单具有在画面中独一无二的职责特点,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位置,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这让整张作品具有能感染观看者的情绪。
四、结论
彼得·勃鲁盖尔谚语题材的作品展示出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愚不可及的孩子,像是在狂欢节上没有逻辑的表演。人们因为利益产生的斗争、喧闹、争吵、破坏等行为,都是愚蠢和不可取的。他及其生动的画卷表现出了具有黑色喜剧幽默式的十六世纪尼德兰社会生活的图卷。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上看到的讽刺时事的漫画一样,具有警示人们和说教的意图。
这些作品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呼喊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桎梏,内心理想的生活愿望和黑暗混乱的现实社会始终充满了矛盾,对立却又无法解脱。所以我认为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成就来自于内心的愿望和外在世界失望的对比,两个世界的对立碰撞,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让我们更加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对世间万物的深沉悲观的信念是如此的不甘,就算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再次审视他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他想表达的深刻情感。
参考文献:
[1]昆汀·布韦洛特,贾慧明.日常生活的场景?关于17世纪荷兰风俗绘画的思考[J].世界美术,2019(03):111-120.
[2]王恒立.“日出而作”的身影-浅谈农民题材在勃鲁盖尔、米勒和梵·高之间的传承[J].美术学刊,2009(12):82-84.
关键词:彼得·勃鲁盖尔;谚语题材;警醒世人
一、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作品简要介绍
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在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后人将他的作品分为几种类型,例如,写实主义风景画、谚语题材寓意类作品、农民题材风俗画等。他的作品风格通常采用幻想与现实形象的结合表达,画风写实,感染力强。在他的艺术经历前期是以乡村风景题材为主的,后来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创作从风景转向具有教育和讽刺意义的作品。例如彼得·勃鲁盖尔农民题材的风俗画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多年前的山川田园风光和乡村的自然情调,也很好的展现了当时农民的生活情景。在人物衣着上也能看到当时的风俗习惯。画面描绘的是当时人们的日常活动。
他是第一位主要以农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画家,他的作品不光真实,而且想象力丰富,画面细节精致,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在画面的用色上,采用了与自然相近的写实色调,真实性和写实性更强。对于人物的造型,他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变形,绘画风格上具有民间色彩,生动再现了简约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惜。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作品中的无数细节, 变形的人物,扭曲的表情,更表达了作品的讽刺性和社会现实性,让观看者有所思考。加上受到博斯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幻想奇异的风格,把民间的传说都画上去,有点像中国的《山海经》和《洛神赋图》。接着创作了一批带有讽刺当时黑暗社会和向人们道德说教倾向的场景类人物作品。其中我对人物众多场景宏大的谚语题材作品很感兴趣,想探寻画面背后的深意。
二、谚语题材作品出现的原因
据我了解,这一类带有讽刺性和说教类谚语题材作品,出现的原因是作者急需在社会和宗教冲突之中,寻找表达自己内心出路的最佳方法。
(一)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十五到十六世纪,彼得·勃鲁盖尔所身处的尼德兰社会矛盾尖锐,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冲击了西班牙封建专制的统治,加上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束缚,领导阶级和宗教矛盾突出。当时是一个宗教和封建统治矛盾冲突不断的情况,人们被当权者利用、煽动的情况出现,让彼得·勃鲁盖尔十分心痛,想提醒人们的心情变得急切,又想批判当权者的暴力统治。在这个时期思想冲突激烈,政治主张更迭频繁,作为一个艺术家,心中就算有一些想法,直抒胸臆的做法也是充满风险的。
彼得·勃鲁盖尔心中虽然对社会现状有不满的情绪,但他也是理性的,想通过一种隐晦、寓意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想找到一种可以提醒世人又能针砭时弊的表达方式。他突然想到谚语故事是世人都听说过的,抨击西班牙暴虐的统治,反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他陷入了思考的漩涡。
后来由于生存的社会背景混乱,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他站在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用作品反抗统治者的残暴,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清楚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画面利用谚语本身的含义对世间的不公进行抨击,具有强烈的隐喻和象征功能。这一类的作品将严肃的主题用相对风趣的手法表现出来,利用写实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具体化,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绘画风格具有象征性、民族性、反讽性和现实性。其中,我认为都带有想象和奇幻的色彩。比如《圣安东尼的诱惑》《死亡之胜利》。
(二)关于宗教故事的作品给了勃鲁盖尔灵感。北方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出现了尼德兰画派,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艺术仍然被宗教思想所束缚,但是艺术家们力求对视觉审美做出新的呈现。在这继往开来的时期,架上绘画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由于中世纪北欧基督教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还有中世纪哥特艺术的滋养,让其呈现出异彩缤纷的绘画形式。出现了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人物画。这给了他创作灵感。
所以,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让勃鲁盖尔的内心充满愤怒和不甘,想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加上艺术领域新想法的出现,让他有了新的创作思路。当然还是得力于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想到可以用寓言、谚语这一类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批判和说教的作用。
(三)谚语故事政治倾向相对独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些绘画中表达的谚语都源自于尼德兰的传统民间生活,传播范围广、时间长。民众对这些故事都耳熟能详,而且富含幽默、含蓄、讽刺等特点。所以,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和寓言故事、谚语、格言和寓言,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此外,他们拥有不属于任何宗派的优点,这样不会出现危险的后果。这在宗教和道德各自独立的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原因,谚语题材的作品就这样出现了。
三、谚语题材绘画作品中全景式构图和其警示寓意
由于彼得·勃鲁盖尔当时生活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彼得·勃鲁盖尔想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创作了一系列谚语题材的作品,想通过这些画作来警醒世人,给观看者以启示。
(一)画面中全景式构图的作用。举例来讲,例如图3-1《儿童游戏》这张作品直观看上去,好像看不到什么,又好像什么都能看到,這就是彼得·勃鲁盖尔部分作品中的全景式构图。整个画面缺少一个明确的视觉中心,一般通过画面前面的人物,揭示画面主题,众多人物在画面的某一方向无止境的向画面远处延伸,有一种无边无尽的进深感。人物只有远近大小之分,没有主次的区分。可以通过主观的排列组合组织画面。全景式的构图就像在事无巨细的叙述生活中琐碎细小的琐事,就好像要创造一副完整的人类生活图景。画面中充满着写实主义的生活细节,例如人物服装的时代特征、真实的生活场景等,但是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叙事与其结合,将人物从现实中提炼出来,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独具彼得·勃鲁盖尔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我觉得这种构图方式可以非常主观的描绘画面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情感,和作品寓意。 (二)画面中警示世人的细节表现。以尼德兰乡村为画面场景,以农民生活的举动为画面形象,这让作品内容与当时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也与当时的社会矛盾息息相关。其中画面中人物形象大多质朴,身上的服装朴素,身躯强壮有力,但是人物表情却诙谐幽默。有的人物表情像是愤怒、有的迷茫、有时又像是个圆滚的玩偶。我认为是彼得·勃鲁盖尔内心复杂情感的表现。因为他目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人民的不幸福,统治者的暴力,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让他心中充满强烈的不满情绪,但是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只能用这样相对间接的方式提醒世人。这是画家对黑暗社会的嘲讽和批判。
在人物特征方面,彼得·勃鲁盖尔虽然坚持写实主义,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尤其是人物表情描绘的非常主观,可以说画面中每一个人物都在表达作者自己的情绪,就像图2-1这个作品描绘的是当时的某个小镇的儿童一齐嬉戏玩耍的场景,但这些不同的人物之间往往没有特定的联系。他对于人物的塑造,根据自己的心意进行变形和夸张,有时明明是玩耍的欢乐场景,但是人物表情却很奇怪,像是在表达一种不满,更像是彼得·勃鲁盖尔自己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画家的手法细腻入微,据研究发现,其中包含当时八十多种儿童游戏的方法,有的游戏是当时流行的,也有的游戏到现在孩子们也爱玩,这幅作品更像是把儿童嬉戏的游戏进行总结展示。
这就要提到我认为一张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这幅作品的目的远远不止记录儿童游戏的种类和形式那么简单,目的是为了起到道德训示和警醒世人的作用。从画面背景中出現的市政厅或其他行政单位的建筑物来看, 作者在警示人们,在上帝的眼中,大人的种种社会逐利行为就像是孩童们在玩大人不屑一顾的游戏,成年人在处理很多重要事物时的表情就像孩子们玩耍时专注的神情一样,人们积极逐利的行为,就像孩童全心专注于在大人看来幼稚无趣的可笑游戏一样。体现出彼得·勃鲁盖尔作品的道德说教的作用和寓意性。这也成为了彼得·勃鲁盖尔的个人特色之一,普通的生活场景实际上意味着画家对时代与社会的评价和反思,对人们有警示和寓意作用。通过对彼得·勃鲁盖尔作品的分析,总结了他在构图、选择题材、人物造型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对我的启示和影响。
在面对人物众多的绘画题材时,我会考虑和借鉴彼得·勃鲁盖尔人物画作品中的全景式构图。他在结构上,采用全景俯瞰式的构图, 将地面的面积,这样可以更好的容纳众多的人物,缩小远景,扩大中景和前景,使画面产生一种进深的艺术效果。将众多角色放置于同一场景中,显示出了独特优秀的构图技巧。在人物设置和环境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空气透视法与逐步增删人物高度和大小来获得辽阔的空间感与纵深感。所以在进行人物众多的作品创作时,我会选择远景中的一个方向,将人物或者画面中的建筑不断缩小,直至消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深邃的辽远感。这样的场景构图,加上和自然颜色接近的色调,让画面更加真实。
在选择绘画题材时,我觉得应该选择和作者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绘画题材。这样可以更好的带入画家情感。就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题材系列作品。他与友人在荷兰乡间居住的时候,和当地农民进行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准确描绘出当时农村的纯朴民风和真实细节,可以更容易的和观看者产生共鸣。所以我觉得画面中本土文化的渗透是在选题的时候要仔细考虑的重要条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局部的人物服装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让观看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画面中事件发生的场景也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这让作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观看者更有代入感。这幅画具有说教的寓意,画面中出现想要告诫的人物,更有指向性。
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中,不论画面中人物的大小、远近,每一个人物单个截取出来,面部表情和人物细节都生动的让人惊叹。我认为这是彼得·勃鲁盖尔对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注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每一个人物不单单具有在画面中独一无二的职责特点,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位置,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这让整张作品具有能感染观看者的情绪。
四、结论
彼得·勃鲁盖尔谚语题材的作品展示出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愚不可及的孩子,像是在狂欢节上没有逻辑的表演。人们因为利益产生的斗争、喧闹、争吵、破坏等行为,都是愚蠢和不可取的。他及其生动的画卷表现出了具有黑色喜剧幽默式的十六世纪尼德兰社会生活的图卷。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上看到的讽刺时事的漫画一样,具有警示人们和说教的意图。
这些作品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呼喊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桎梏,内心理想的生活愿望和黑暗混乱的现实社会始终充满了矛盾,对立却又无法解脱。所以我认为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成就来自于内心的愿望和外在世界失望的对比,两个世界的对立碰撞,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让我们更加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对世间万物的深沉悲观的信念是如此的不甘,就算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再次审视他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他想表达的深刻情感。
参考文献:
[1]昆汀·布韦洛特,贾慧明.日常生活的场景?关于17世纪荷兰风俗绘画的思考[J].世界美术,2019(03):111-120.
[2]王恒立.“日出而作”的身影-浅谈农民题材在勃鲁盖尔、米勒和梵·高之间的传承[J].美术学刊,2009(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