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预习;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63—01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习环节没做好,学生不是没时间预习,就是不愿意预习,或者敷衍预习。现实教学中很多物理课由于预习工作没有落实,精彩的课堂设计黯然失色;由于预习习惯没有养成,新颖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悄然夭折;由于预习不充分,课堂互动最终成了教师自说自话。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尝试。
一、要把预习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首选抓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许多物理名师课堂改革起步都是首先做好了预习,实实在在的预习成为这些名师构建高效课堂的利器。新课改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强调的“先学”就是预习,“导学案”重视的是学生先依据“导学案”自学,其本质也是预习,所以说物理课要实现高效,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课改成功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课改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要把预习作为评、讲、赛课的重要评价因素
很多优秀教案、名家课例都设计有预习环节,这是我们强调预习的借鉴和依据。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在如何做好预习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很多学校在教案里有固定环节预习设计,预习环节已经被纳入了教学管理视野。很多学校制度规定“备课预习必备内容,评课必评预习落实及效果,课堂必有预习环节”等。一旦预习环节受到普遍重视,那么物理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就肯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物理预习实践中也不存在困难,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努力,“重视课前预习的设计与布置,兑现课中预习的检查与运用”,有效预习就能做到。如果学校再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制度导向它产生的促进力会使得预习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行其道”,就能“因有为而有位”。
三、预习要做到“课前有检查,课中有体现,课后有布置”
要做实预习就要求教师每节课前先检查预习完成情况和效果,依据预习情况调整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调控教学节奏的快与慢;上课时依据预习情况和学生接受掌握情况调控课时分配,合理安排讲练,科学选择教法,恰当处理生成性问题;课后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合适具体的预习任务。
以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为例,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学生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布置摩擦塑料尺吸引纸屑的动手实验任务。这个实验简单、安全、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学生动手做一下,就会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很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会激发很多疑问。上课时教师先让动手做过实验的同学介绍他观察到实验现象,小组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以让其他同学通过交换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再做一些探究实验。接着教师紧扣学生预习实验的现象和课堂探究结果,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堂参与面广、效果良好。
四、要转变观念,把预习当作学习的必需环节
目前很多学生普遍重视复习轻视预习,做好复习固然可以巩固提高,但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不是“带着问题去听课”,而是“在盲目困惑中漫步”。没有预习的课堂上,教师也始终处于对学情的不甚了解状态,对课堂生成性的问题一直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教师以讲代学,学生缺乏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机会。这样的师生合作最终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课前准备紧锣密鼓”,才能“课堂互动热火朝天”。学生只有主动认真预习,才能掌握学习主动权,才能真正地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进行有个性特色的创新性的学习,将自己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师生合作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获最大效益。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如果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动手做一下“纸锅烧水”和“酒精擦手背”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真正重视预习并动手做了这个实验的学生,学习这节课肯定是兴趣浓厚、体验深刻,学习起来肯定又快又好。
天下事本无难易,“为之,则难者亦易也”。只要我们物理老师有心去做,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坚持去做,预习就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改的催化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利器、培养创新人才的得力助手。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63—01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习环节没做好,学生不是没时间预习,就是不愿意预习,或者敷衍预习。现实教学中很多物理课由于预习工作没有落实,精彩的课堂设计黯然失色;由于预习习惯没有养成,新颖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悄然夭折;由于预习不充分,课堂互动最终成了教师自说自话。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尝试。
一、要把预习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首选抓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许多物理名师课堂改革起步都是首先做好了预习,实实在在的预习成为这些名师构建高效课堂的利器。新课改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强调的“先学”就是预习,“导学案”重视的是学生先依据“导学案”自学,其本质也是预习,所以说物理课要实现高效,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课改成功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课改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要把预习作为评、讲、赛课的重要评价因素
很多优秀教案、名家课例都设计有预习环节,这是我们强调预习的借鉴和依据。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在如何做好预习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很多学校在教案里有固定环节预习设计,预习环节已经被纳入了教学管理视野。很多学校制度规定“备课预习必备内容,评课必评预习落实及效果,课堂必有预习环节”等。一旦预习环节受到普遍重视,那么物理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就肯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物理预习实践中也不存在困难,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努力,“重视课前预习的设计与布置,兑现课中预习的检查与运用”,有效预习就能做到。如果学校再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制度导向它产生的促进力会使得预习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行其道”,就能“因有为而有位”。
三、预习要做到“课前有检查,课中有体现,课后有布置”
要做实预习就要求教师每节课前先检查预习完成情况和效果,依据预习情况调整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调控教学节奏的快与慢;上课时依据预习情况和学生接受掌握情况调控课时分配,合理安排讲练,科学选择教法,恰当处理生成性问题;课后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合适具体的预习任务。
以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为例,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学生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布置摩擦塑料尺吸引纸屑的动手实验任务。这个实验简单、安全、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学生动手做一下,就会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很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会激发很多疑问。上课时教师先让动手做过实验的同学介绍他观察到实验现象,小组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以让其他同学通过交换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再做一些探究实验。接着教师紧扣学生预习实验的现象和课堂探究结果,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堂参与面广、效果良好。
四、要转变观念,把预习当作学习的必需环节
目前很多学生普遍重视复习轻视预习,做好复习固然可以巩固提高,但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不是“带着问题去听课”,而是“在盲目困惑中漫步”。没有预习的课堂上,教师也始终处于对学情的不甚了解状态,对课堂生成性的问题一直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教师以讲代学,学生缺乏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机会。这样的师生合作最终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课前准备紧锣密鼓”,才能“课堂互动热火朝天”。学生只有主动认真预习,才能掌握学习主动权,才能真正地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进行有个性特色的创新性的学习,将自己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师生合作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获最大效益。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如果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动手做一下“纸锅烧水”和“酒精擦手背”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真正重视预习并动手做了这个实验的学生,学习这节课肯定是兴趣浓厚、体验深刻,学习起来肯定又快又好。
天下事本无难易,“为之,则难者亦易也”。只要我们物理老师有心去做,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坚持去做,预习就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改的催化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利器、培养创新人才的得力助手。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