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往“永生”之路?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中)在实验室做研究

  同源性的器官再造,更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甚至根除病灶。
  无论古今中外,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渴望。它是神话传说的核心,也是科幻小说中最热门的元素之一。那么,未来的人类,真的有实现永生的可能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解答一个问题:人类的寿命为什么会有限?
  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相信脊椎动物的细胞拥有无限分裂的能力。直到1961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莱昂纳多·海弗里克的发现,打破了人们的幻想。通过实验观察,海弗里克发现,正常细胞在体外的分裂次数存在一个40~60次的上限。这个上限,又被称为海弗里克极限。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人,发现了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可以保护染色体,并保证基因复制时的稳定性,但端粒在每次复制的时候会丢失一部分。当丢失的端粒达到极限,细胞也就不再分裂。端粒的发现,完美地解释了海弗里克极限。

端粒酶实现细胞无限分裂?


  伊麗莎白·布莱克本等人发现了能修复端粒的端粒酶。不同细胞的海弗里克极限,受限于细胞端粒的长度,以及修复能力。胰岛细胞的海弗里克极限只有十余次,而造血干细胞的海弗里克极限可达到100多次。
  进入21世纪之后,端粒的研究,已经成了生物学的热门领域。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人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利用端粒酶修复端粒,是否就能打破海弗里克极限呢?
2016年5月23日,俄罗斯一家人体冷冻公司用假人进行冷冻实验

  答案是确定的。胚胎干细胞和生殖细胞之所以能无限分裂,便在于端粒酶对端粒的修复。但在正常细胞中,如果端粒酶过于活跃,便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而癌细胞之所以能无限分裂,同样在于端粒酶对端粒的无限修复。
  / 纳米技术修复大脑后,必然影响意识的连续性。 /
  可否既突破海弗里克极限,又不提高癌症的得病率呢?这是可行的。2000年前后,研究者引入外源端粒酶对细胞染色体端粒进行修复(异位表达),打造出了没有癌化的永生细胞系。端粒酶的异位表达拥有广阔的运用前景,甚至有可能为人类未来的永生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
端粒酶分子结构

  在遥远的将来,利用端粒酶的异位表达来实现永生,并非没有可能性。无脊椎动物中,不少动物都拥有无限的理论寿命,例如拥有无限修复端粒的能力的龙虾。

冰晶挑战人体冷冻


  无论传说还是科幻故事中,总有活了几个世纪的人物。在《人猿星球》《异形》之类的科幻电影中,也总是会出现宇航员通过冬眠或冷冻技术跨越超长时空的故事。
  比起仅仅存在于未来或科幻电影的冬眠技术,距离我们更近的反而是人体冷冻。人体冷冻是近几年来被热议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实际冷冻技术的开端源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对啮齿动物的冷冻实验。
  1955年,有老鼠在被短期冷冻后复苏,但其在4~7天后死去。在实验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冷冻技术有着诸多的障碍。在这些障碍中,细胞内冰晶的破坏力尤为致命。
  1963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经过研究发现,在进行冷冻时,如果把温度降低的速度控制得足够慢,便可以让细胞排除充分的水分,从而避免细胞内的结冰。
  1967年1月12日,第一例人体冷冻实验开始了。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展出了控速慢冻技术。科学家添加冷冻保护剂的同时,把温度降低的速率控制在了1°C/min,在细胞层面达到了完好的冷冻效果,令冷冻技术真正发展到了实用阶段。
3D打印大脑

  控速慢冻技术被广泛用于冷冻卵母细胞、皮肤、血制品、胚胎、精子、干细胞,以及相关前沿领域。但此时,冷冻技术尚且停留在细胞层面。
  20世纪80年代,玻璃化技术开始被引入冷冻保存。1999年,玻璃化开始用于卵母细胞的保存。进入21世纪之后,一家医学公司成功对兔子肾脏进行了玻璃化保存,并在复温后完成了无损移植。
  玻璃化技术比起控速慢冻技术更为先进,可以令细胞组织在冷冻时的受损降到最低。器官层面的玻璃化冷冻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距离临床运用已越来越近。
  玻璃化技术也早已被用在了人体冷冻上面,2015年,《三体》编审之一的杜虹女士因胰腺癌去世。她托付美国科研机构阿尔科对其头部进行了冷冻保存。因此她成为了中国人体冰冻第一人。
  阿尔科保存杜虹女士头部所用的技术,便是玻璃化技术保存。50年后,杜虹女士是否有复活的可能性呢?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当前的人体冷冻案例,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在临床死亡之后进行的人体冷冻。要使唤醒的可能性更高,除非进行活体冷冻。但即便突破道德和法律的限制,活体冷冻复活的可能性也依旧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人体冷冻之前,所有的血液都会置换成冷冻保护剂,虽然冷冻保护剂有利于玻璃化技术的实现,但同时也对细胞具有毒性,长期保存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除此之外,宇宙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辐射。这些辐射会对DNA造成破坏,哪怕再完美的冷冻保存技术,复活的时间上限也不能超过1000年。而且,玻璃化冷冻的人,在解冻时,难以完全避免冰晶的形成,这会对细胞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除了在冷冻技术上着手外,当未来的纳米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理论上是可以使用纳米机器人修复大脑的。
  但纳米技术修复大脑后,必然影响意识的连续性。当一颗大脑损伤10%,未来通过纳米技术修复后,保留90%的原来意识,我们还勉强能称之为原来的那个人。但如果损伤了90%,修复后只保留了10%,他(她)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克隆人已在敲門?


  如果说人体冷冻复活技术距离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那么器官再造对于人类来说,便是触手可及的。
  相较于捐献器官,再造器官技术能真正解决人类器官移植紧缺的问题。同源性的器官再造,更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甚至根除病灶。
  当前最热门、且前景最亮眼的器官再造技术之一,当属治疗性克隆。2013年,已经有研究团队掌握了克隆人类胚胎分离干细胞的技术。2018年,中国研究者成功克隆出灵长类动物—两只食蟹猕猴。
  随着打破技术壁垒的时间越来越近,未来限制人体克隆的将只有法律和道德风险。到时候克隆人的难度,可能会比单独培养器官更加容易。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可能随之发生。
  除了克隆技术外,还可以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器官。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老鼠体细胞进行诱导,将之转化成了多能干细胞,标志着该技术真正可行。
  但比起直接克隆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往往更加漫长且低效。小鼠细胞的诱导需要1~2周,而人体细胞则需要3~4周,效率仅有0.01%~0.1%。除此之外,在对供体进行多能干细胞诱导时,还会导致较高的患癌风险。
  / 3D打印器官技术的难度主要在于器官血管的建造。 /
  直到2008年,相关技术获突破之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才有了更多的突破希望。当前,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正在往器官再生方向积极探索,例如日本有研究团队,尝试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猪的身上培植人体器官。
  虽然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前沿而且大胆,但距离临床运用依旧十分遥远。
  在所有再造器官技术中,距离临床运用最近的,可能是3D器官打印。3D器官打印是以生物相容性塑料作为支架,打印相应的干细胞,然后转移到孵化室培育成相应的器官。
  虽然3D打印技术在1984年就已被发明,但直到1990年以后,随着纳米技术的运用,以及生物活性材料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才开始走入医学领域,并有了“3D器官打印”的概念。
  虽然该技术已经在心脏模型、血管网络、皮肤上进行过诸多尝试,但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移植的3D打印器官只有膀胱。3D打印器官技术的难度主要在于器官血管的建造。
  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氧气以及废物,对维持器官正常的新陈代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建造,有着极高的难度,这涉及极其复杂的几何学难题。
  除了血管构建难度之外,3D器官打印的干细胞来源也是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病人器官的干细胞都能被使用。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治疗性克隆技术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足够成熟,也可以为3D器官打印提供足够的干细胞源。
  届时,器官再生技术,将进入技术全面爆发的时代。
其他文献
在凤凰湖边休憩的年轻人  在中国念高中的学生,会在地理课上读到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案例。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比我们国家更早进入工业化社会,却也更早坠入“去工业化”的漩涡。  我一直向往来到这个远非游客青睐的地方,就是想亲眼看看,课本上的那个鲁尔区,真是如同描述的那样,可以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效仿的对象吗?多特蒙德:凤凰钢厂的“涅磐”  我把车停在多特蒙德郊外宽敞的停车场,跟那些步履匆匆换乘地铁前
2014年10月5日,利比里亚,医护人员抱着一个怀疑染上埃博拉病毒的孩子  2020年年末,据说一种神秘疾病出现在非洲刚果(金)北部的印根德(Ingende),消息最早经过CNN的报道传遍全球,指出当地有位妇女出现类似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但如果查出不是埃博拉,它是否可能是更严重的疾病—既有着埃博拉高达90%的致死率,又加上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  这一切还都只是猜测,记者或许是想藉此让大众想象未来有
最近的一则新闻,说安徽省六安市地名被播音员读成(l i ù’ān),引起争议,因为当地人都读(lù’ān),最后要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出面解答,确定以当地发音为准。有人说,这是迁就了方言造成语言不规范,但是熟悉历史的人解释说,当地发音是延续古音传统,“六”实为“陆”的通假字,故发“lù”音。  这让我想起,苏格兰其实有相当多发音奇特的地名。不知底细的人,哪怕是英格蘭人,看着地名按照通常的发音规则读,也
2010年5月,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里斯本贝伦文化中心发表演讲  2010年5月12日,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里斯本贝伦文化中心发表演讲。这座现代建筑在此刻正唤起人们对昔日葡萄牙的怀旧之情—它象征着自1415年占领休达至1999年移交澳门、跨越6个世纪之久的葡萄牙帝国。  本笃十六世提醒人们,葡萄牙受基督教文化浸润千年,“普世和博爱的基督教理想”激发了开拓者与传教士们的热忱,促使他们渴望
蘇静  犹记得2020 年柏林电影节举办之时,疫情在欧洲刚开始蔓延。2 月23 日在我参加贾樟柯导演的映后谈活动时,现场基本没人戴口罩。到2 月27 日,我参加在柏林艺术大学举办的李安导演与是枝裕和导演的对谈活动时,现场零星的几个人戴着口罩。直到3 月1 日电影节闭幕式,现场才开始有少部分人注意防疫。  2020 年第70 届柏林电影节,可以说是德国在疫情年里,屈指可数的正常圆满举办了的重大国际活
2021年5月22日,爱尔兰都柏林,市民在集会中举起爱尔兰和巴勒斯坦国旗  今年5月的加沙战事,吸引了世人对巴以冲突的关注。其实,哈马斯的火箭弹更多是政治宣示,军事意义有限。火箭弹虽然难以突破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但可以向国际社会发出声音: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仍然存在。  果不其然,爱尔兰议会5月26日通过一项动议,谴责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土地“事实上的吞并”。次日,巴勒斯坦临时首都拉姆安拉的市政厅
陈言  在人们热议东京等日本大城市将要“封城”的时候,樱花开了,春雪来了。一片片细雪,拍打在粉红色的樱花上,并未见雪片、花片“无边萧萧下”的情景,只是春雪落到地面后迅速融化,不见街上有扫雪的人。  新冠病毒肆虐数月,已经失守了一段时间的韩国,现在基本挺了过来。日本会怎样?质疑“日本数据造假、进行相关检测的人数过低、日本想保住奥运会”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在全国层面,未看到患者蜂拥到医院看不上病、醫生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印尼的“移工输出链”已经相当成熟,每年都输出上万名移工到世界各地  2018年夏天,我到雅加达短居,住在一间名为“巷尾”的餐厅后方。那里实际上是一间归国移工的庇护所,由Lina和她老公一起经营。“巷尾”餐厅的收入,是为了支持两人生活以及庇护所的开销。Lina的老公有时也会出去跑Gojek(摩的)贴补家用。  Lina说,庇护所一年服务超过百位归国移工,有人被积欠薪资或“资遣费”、
印度古吉拉特邦安纳德,诊所内新生的代孕婴儿  郑爽隐婚、代孕生子、弃养等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海啸。公众焦点从两人间的情感、财富纠葛,转向了对商业代孕及其地下产业链这一公共议题的探讨。  如同央视对郑爽事件的评论,“代孕在我国被明令禁止”,但这依然无法阻碍如同郑爽张恒一般的夫妻,前往美国、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允许代孕的国家,借用别的女性的子宫,生出属于自己的小孩。  这是一场关于生育权和女性地位
2021年6月2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观众手腕上戴有表示安全的腕带  在北京时间6月30日凌晨打响的欧洲杯八强争夺赛中,英格兰战胜曾经的世界杯冠军德国队顺利晋级,雪洗不敌“德国战车”55年的耻辱。在温布利球场内,近4.2万名观众在现场见证着这历史时刻。然而,现场球迷不戴口罩的画面,也引起了大量关注与恐慌。  在一项重要的国际赛事开始之前,大众关注的焦点通常是人选、战术调整、运动员伤情以及激烈的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