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见死不救罪”的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ba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出发点,结合近来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事件,分析见死不救行为的产生原因,分析了有无特定职责或义务行为人的不同表现。参考中国古代对此问题的法律约束及国外立法例,认为在道德规范难以约束的现今,应该设立“见死不救罪”以保护危难者的生命健康权和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阐述了设立此罪的必要性,讨论构成要件等。
  关键词:见死不救;立法;道德;不作为
  作者简介:周弘,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69-02
  一、提出问题:由小悦悦事件引发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的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撞倒并惨遭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女童身上开了过去造成二度碾压,之后的七分钟内18名路人见此惨状都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附近的商铺主也都说没有看到,所以没有帮忙。事后,拾荒阿姨却遭到质疑,甚至有人说她的行为是因为“想出名,炒作”。
  最终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死亡。如果当时有人救助小悦悦,她就不会受到第二辆车的碾压,也很可能不会死。见死不救问题也由此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事实上,近年来各种“见死不救”的案例频频报导,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09年10月24日,湖北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奋勇抢救落水少年,却因为附近渔船主“活人不救,只捞尸体”见死不救而牺牲;2010年12月,在济南的一辆长途汽车上,司机为保护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观;同年12月,福州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无人敢扶,在路人围观中死去;2011年10月11日,66岁的老人在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门口摔倒,医院受到路人求救却不予施救,老人最终不治身亡……
  为什么会产生越来越多见死不救的案件?面对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案,在道德约束不了的情况下,是否应以法律强制约束呢?
  二、见死不救的含义及愈演愈烈的原因
  见死不救,最早可见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从法律的角度看,见死不救指明知他人处于特定的危险状况中,生命垂危,行为人有责任或有能力救助却不救助,情节恶劣,造成严重结果的行为。
  那么,为何近年来见死不救的现象越演越烈呢?一方面,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有关。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发展出各种极端利己的表现,导致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另一方面,某些法官判决的案例,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造成社会价值观的病态,“英雄流血又流泪、助人者反成被告”,原本善良的人们害怕承担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的无谓的责任和损失,而选择不予救助。
  三、见死不救的表现
  前文所述“行为人有能力或有责任救助却不救助”是个泛指的概念,并没有区分行为人是否有特定职责或义务,也没有考虑救助行为对行为人或第三者是否有危险。事实上,不同身份的见死不救者有不同的义务,应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
  (一)有特定职责或义务的见死不救
  指行为人有特定职责或义务来救助陷于危险状况中的被害人,以阻止被害人死亡或损失的扩大,却没有采取救助或放任不管的行为。这与刑法上的不作为义务非常相似。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此种“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即作为义务,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包括以下三种:(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行为人的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二)无特定职责或义务的见死不救
  对于无特定职责或义务的普通公民的见死不救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人有能力救助或向别人求救,实施救助行为对行为人自身不会产生危险或伤害。
  另一类是行为人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实施救助行为会使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严重损害第三人的利益。这类行为的对立面是见义勇为,是道德风尚的最高表现。根据刑法罪刑法定原则,这类见死不救行为不应被定罪。
  综上,判断无特定职责或义务的见死不救行为是否该定罪,主要依据行为人是否有能力救助或向别人求救,实施救助行为对行为人自身或第三人是否会产生危险或伤害。如果行为人符合这些条件却见死不救,则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四、中国古代对“见死不救”的法律约束及国外立法例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广东省十余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并在网上征集意见,或将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另外,深圳市已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政府201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目前法制办正在调研起草该条例。
  对于见死不救的问题,从纵向来看,我国古代几乎每个正统封建王朝的法律中都有相关规制,此外,一千多年前的吐蕃王朝对见死不救的法律问题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从横向来看,近及新加坡、俄罗斯远至法、德、意、西、加等国的刑法都已有明确规定。而目前我国对此没有明确立法,主要依靠道德规范约束。
  (一)中国历朝各代立法状况
  秦律《法律答问》记载:“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即事发点百步以内的路人对盗贼当众杀伤他人的行为无动于衷,不出手援助的,罚战甲二件。
  《唐律疏议》中有类似记载:“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救助者,速告附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行为人面对被抢劫或杀人等的邻里、家族中人的求助,不救助或不告诉司法机关请求援助,要承担刑事责任。“诸强盗及杀人贼发,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若家人、同伍单弱,同伍为告,当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古时户籍以五家为伍,同伍即关系密切的四邻。“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
  此外,《宋刑统》、《明律》、《大清律例》中都有规范见危不救问题的法律条款。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法律中对见死不救构成犯罪的具体情况和要件已有明确规定,如告而不助、有救助能力等,并根据行为人的不同身份,在定罪量刑时加以区分。需要指出的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法律的“见死不救罪”一般仅对有家庭、邻里关系的人进行救助有要求。   (二)吐蕃“见死不救制度”的立法
  吐蕃法对见死不救行为有较明确和系统的规定,主要见于《狩猎伤人赔偿律》,对遇难者陷于牦牛身下的险境见死不救的处罚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见死不救者依双方身价进行赔偿并受到惩罚以及见义勇为者得到酬谢的规定。
  吐蕃的见死不救立法建立在命价制度的基础之上,适用于自然风险造成的意外,同时规定了对见死不救者的惩罚及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其中对见死不救者的制裁由生命罚、人身罚、财产罚和精神罚多种处罚形式组成,并且突破了家庭、邻里关系中的救助。
  受所处的历史时期所限,吐蕃的见死不救制度固然存在着缺陷,如适用范围狭小、以财产等级制度为基础等,但其立法模式对当代相关立法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国外“见死不救”罪立法例
  《法国刑法典》第223-6条第二款规定:“对危险之中的他人,能采取行动,或能唤起救助行为,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无危险,而故意放弃救助者,处五年监禁并处五十万法郎罚金。”
  《德国刑法典》第330条c项“不进行急救罪”:“发生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险或急难时,有救助之必要,并有可能进行救助且对自己无显著危险,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者,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并处罚金。”
  《瑞士联邦刑法典》第一章第128条“疏于救助罪”:“具备下列情况之一的,处监禁刑或罚金:对受伤害者或处在直接的生命危险之中者不予救助,而根据当时情况行为人可以救助的。阻止他人为此等救助,或妨碍他人救助的。”
  此外,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埃及、俄罗斯皆有法律条文规定了类似的“疏于救助罪”,并根据罪情处以监禁刑或罚金。
  由此可见,许多大国都将见死不救行为列为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时要负刑事责任。对于此罪的构成要件,大多包括行为人有能力救助,救助行为对行为人或第三人无危险,陷入危险的人情况危急,向行为人求助等。这些构成要件及如何追求行为人的责任问题都对我国立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设立“见死不救罪”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见死不救问题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和有限的法律责任及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了对见义勇为者的补偿问题,《刑法》232规定了故意伤害罪但对公民见危救助的义务没有规定。
  对于设立“见死不救罪”,有学者专家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他们主要认为: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若对见死不救设罪,是将道德法律化,将见义勇为的行为降格到仅仅不是犯罪的层次,降低了道德的门槛,减弱了人们道德上的自律能力,这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不符。此外,“见死不救罪”缺乏法律的作为依据,强迫公民完全摒除私利,承担受侵害的危险去营救,这不符合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也不利于司法实践的操作。
  但支持立法的呼声也很高。早在2001年上海政协委员就曾提议在《刑法》中增加设立“见死不救罪”,并同步出台《见义勇为奖励法》;同年,32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曾提出议案,联名建议设立“见死不救罪”。
  笔者认为,设立“见死不救罪”是十分必要的:
  1.立法的依据。我国《宪法》第二章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立法法》第6条也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是国家的重要责任,而中国目前的见死不救问题已经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法律应当对此进行规制。
  2.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当道德的约束已经力不从心时,法律的介入是最后的选择。面对愈演愈烈的见死不救事件,我们认识到,仅靠道德的约束是明显不够的。对于目前公民自律的能力趋于薄弱时,正需要法律加以引导和保障。设立此罪不但没有降低道德的门槛,还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
  3.从我国的立法内容来看,很多法律规定是从道德规范上升而成的。如民法中“不当得利的返还制”是对传统道德拾金不昧的规制;刑法中的遗弃罪、虐待罪等是对赡养老人、抚养儿童道德的规制。而这些法律上的强行规制,取得了道德约束在当今社会无法达到的效果。由此将见死不救问题从道德义务上升到法律规范,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4.设立“见死不救罪”,并不是将所有的见死不救案件一篮子打死,把所有行为人都定罪量刑,而是根据身份和案情区分不同行为人的行为性质,在进行评判。而见义勇为仍然是道德风尚的最高表现,相对的“有危而救”(救助行为会对行为人或第三人造成严重危害)也不是法定义务。
  同时,此罪的设立也没有要求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他人的危难时必须要挺身而出,而是依据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大小作出救助行为。
  参考文献:
  [1]金祖飞.刍议“见死不救”.法制与社会.2010年.
  [2]李燕梅,赵月霞.先行行为的外延——兼论见死不救的先行行为.法制与社会.2008年.
  [3]郭哲.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安徽大学学报.2006(5).
  [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1998年版.
  [5]吴玲.论“见死不救罪”.法制与社会.2010年.
其他文献
笔者曾一度沉迷于港剧中纵横捭阖、气度非凡的大律师风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彼此游离,直至今天才明了,科学研究需要某些假设的前提,正如笔者昔日的沉迷也是自动的设立了某些假设,比如程序正义,比如契约精神,比如法治之区。数一数我国大陆近年来发生的轰动性事件,与律师有关的不在少数,代表堪推李庄案、北海律师案,而背后影射出来的,正是我国立法全面但执法不严、违法普遍的尴尬困境,上至各级官员,下至
摘 要 卢梭在解释政治如何合法的时候,一方面承认人类不平等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从法律和道德的原则的立场来指责这种状态,从而建立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其对政治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的研究,很显然的继承了霍布斯以来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传统,试图以平等代替智慧,关心的是人类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在社会契约的掩盖下,人类的自然自由被替换成了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关键词 社会契约 理想政体 道德乌托邦  
摘 要 大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命题,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权的制度保障。本文结合交通大学章程的百年变迁,梳理我国大学自主权的发展历程,从中分析我国大学自主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大学自主权 制度保障 大学章程  作者简介:钟尚科,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2007级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7-181-03  当前,我國
摘要最高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部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在于《民法通则》120条的规定,所以其整体上不存在司法权凭空解释的嫌疑。《侵权责任法》第22条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侵犯的必须是人身权益,不包含财产权益,同时也不仅限于民事权利。“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特定物品”在遭到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时,物品所有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不再适用。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人格纪念意义  作者简介:胡斐斐、
摘要驰名商标法律制度是为适应商标法的变化和调整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补充性法律制度,实质上是对商标权益保护的一种手段,强调个案认定、被动保护。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驰名商标制度在我国被逐渐“异化”,扰乱了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本文指出为避免对驰名商标制度的误解和制止滥用驰名商标,有必要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规制方法,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制度。  关键词驰名商标 权利滥用 规制 
摘要陕西药家鑫案、云南李昌奎案中民意对判决结果的影响以及公诉机关在此过程中“失声”,反映了在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民众对司法活动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并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而司法机关对此的反应则显示司法机关未做好正确应对民意的准备。公诉部门作为司法机关的一部分,应如何应对民意,本文拟就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民意公诉监督  作者简介:罗少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员。  中图分
摘 要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育领域最能引发公众舆论的话题之一,并以公平为最高原则。但这种利益诉求在以社会阶层流动为指向的功利教育环境下,其对公平的种种探索却常常演变为对社会分层的固化。本文试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审视在社会分层过程中考试制度的角色,探讨对考试公平的追求在这种角色下是如何固化社会分层,并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导向对教育伦理和教育本质的反思。  关键词 社会分层 考试公平 教育价
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愈发的突出。而现实的尴尬却是,当环境侵权行为发生,污染结果已然造成之后,相关的救济手段却无法弥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本文试以厦门市集美区的“毒土”案为切入点,剖析当前环境侵权案件救济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毒土”案环境侵权救济困难  作者简介:蓝水凤,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书记员。  一、集美“毒土”案豍始末  上世纪七十年代,原告王某
摘 要 2009年4月15日21时许,被告人卢某、杨某、刘某等人在上海市广顺北路近临新路的河堤附近,看见被害人徐某、沈某途径该处,由被告人卢某提出抢钱并拦截、殴打徐某,杨某、刘某也上前帮忙,并从徐某身上搜得人民币10元。嗣后,被告人卢某、杨某、刘某等人威胁、逼迫被害人徐某以在外打架须赔偿医药费人民币5,000元为名打电话给其家属;在等待被害人徐某家属送钱的过程中,被告人卢某、杨某、刘某等人将被害人
摘要:“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政法委在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维护稳定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公正廉洁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政法机关履行好首要政治任务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制度建设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加强公正廉洁执法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的推动三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