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菁华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探讨中国茶文化不能不研究儒家思想体系:又由于中国文人、雅士的洒脱不拘于形式,茶文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儒家文雅含蓄之美,又有佛家圆通空灵之美以及道家幽玄旷达之美,于是,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
  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里悟出人生百味。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奠定了茶文化美学的理论,其根可溯源到魏晋南北朝以致唐宋。
  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地影响着茶人,比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以及人格的形成。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很神圣、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奢谈“茶道”。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道法自然,幽隐不现,深藏不露,不可言说,只能从艺的表现形式去探讨它。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道是一种追求境界,其内涵“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茶艺和茶道相辅相成。
  中国茶文化是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环境,志同道合的茶侣。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和睦相处,敬老尊贤,廉俭育德,心地纯洁,与儒家思想、佛家追求、道家处世原则相吻合。茶艺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礼法、道,结合饮用的变化形成,其内在本质就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统一。茶道和茶艺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佛家、道家思想共同发展形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菁华。
其他文献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
期刊
唐朝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著名茶学专家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时光荏苒,近些年福鼎白茶声名鹊起,价格一路飙升,白茶热也成为收藏茶品的重要一环。  走进福鼎,当地的百姓对白茶却依然表现的十分淡定。每逢春季白茶采摘制作的时节,总能在福鼎的村头巷尾或是农家的场院里看到一排排随意晾晒着的茶叶。人
期刊
南方的冬季总是伴随着春意盎然,福州城也不例外,驻足街头,任一角落满是姹紫嫣红。花,福州自然是不缺的,但不论四季变化,唯有一种花始终开在福州人的心尖,它便是洁白清香的茉莉,谐音“莫离”。  几乎与古城福州同在,早在2000多年前,茉莉花就漂洋过海落户福州。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把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是福州人又一智慧的创造。到了清朝,福州茉莉花茶晋升为皇家贡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1985年,由于福州
期刊
在1月2日的《茶道》迎春茶友会福州主会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让全场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就是来自陶都宜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郁伟杰。郁老师带来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新汉铎”,让茶友们一饱眼福本。郁老师应邀上台与广大茶友见面,并现场解答了茶友们关于紫砂的相关问题。  郁老师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深得其师真传,颇受紫砂圈内外的青睐。郁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这把“新汉铎”,把它作为
期刊
绿了红了  中国,南方,柳州,  有一个山头,  山腰迤逦静处,  藏一引茶事空间,  隐一位手工艺人,  ——他是曹庆励,  他像传统手艺人那样过日子……  莫逆之交  一年前,路过一个茶书院,识得一位曹庆励。  彼时,茶书院里颇有些大动静,敲钉的敲钉,凿墙的凿墙,叮叮当当。  门前,一株鸡爪槭。还有一株清明柳。正说着:“门前种柳,越种越有,……”有人闻声从门里出来,正好打了个照面。  这便是曹
期刊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
期刊
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的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
期刊
也不知道有多久了,忽然茶几上的瓷杯披上了一层世间的尘沙,当自己某一天准备沏茶的时候,忽然心生犹怜。在时间的深邃中,那杯水,那抹茶,那盏新绿,依旧在那里安静地等待着有缘人将它们释怀,净化世间种种的尘埃。  友竹居:“照亮星球”的人文风情  尽管已进入深秋,中坜市区依然艳阳高照,左转进入中大路后,中央大学巍峨的校门眼看就在前方,右边列队相迎的木棉树之间,忽地出现一座仿唐式的山门,粉墙灰瓦伴随着隐约传来
期刊
自从接触茶叶以来,两三年间,去过的地方不少。前年,在苏州,平江路灯火流动,人声喧闹,白天在龙宝斋看台版茶书,听几位大神聊天,杯中茶膏平和醇厚,自有块垒。晚上,趁着夜色,去山塘街与唐解元神交亲近,窜到临街铺面里喝茶赏画看美人,也就各自皈依了那份感觉和心情,还有基于个体认知领域的那份阐释。  某种意义上,这种情愫是一脉相承的。当黄懋材考察印度之后,他的视野与其说是一个爱茶的直觉,不如说是一个爱国者的老
期刊
1972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成就了一段关于“半壁江山”的大国外交佳话。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时隔13年之后,重回中国举办,而“海堤”大红袍作为国礼入选APECT商理事会国宴,无疑又为中国茶在世界的舞台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堤”大红袍为何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成为APEC会议款待各国来宾的特供“国礼”?在它大放异彩的背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