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老喜公”的后代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息。一幢质朴的二层小楼,前面有院子,除了花花草草外,还种了几十株茶树“白鸡冠”。看到我们来,黄贤庚夫妇就在门口候迎。他说种白鸡冠只是为了欣赏。我笑了。晨起推窗就能看见茶树碧烟葱茏,夜晚临睡还能嗅闻空气中弥漫的茶香,这是多么美妙的景境!
  与茶人相见,品茶是免不了的。黄贤庚早有所备,为我们沏了三泡茶,第一泡是三仰峰的老丛水仙,第二泡是九龙窠的水金龟,第三泡是马头岩肉桂。都是好茶,最难忘的当数第二泡。黄贤庚最得意的也是这泡茶。他信心满满地说:
  “在武夷山,这泡水金龟如果不能算顶级的话,那起码也称得上一流。”
  金黄透亮的茶汤,我刚啜一口就觉不凡。入口微苦,但这苦的感觉很好,丝毫不涩,很润很滑。顷刻,这苦便化作淡淡幽香,如同梅花吐蕊时的清芬。再之后,口腔中有丝丝甘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甘。黄贤庚一直在细细地观察我的表情,问我如何?我舌尖的感觉还在苦尽甘来之中,见问话忙回过神来:“当然好茶,尤其是入口时的苦味,很独特,很难忘。”
  这泡水金龟的包装上有红字标着出品单位“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特别说明由“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劳动部《国家茶艺师》题库开发小组成员黄贤庚监制”。商标很有意思,一个老人头,“老喜公”三个字。我想此位老者必与黄氏制茶世家有关。果然,黄贤庚说“老喜公”是他父亲,真名黄瑞喜,活了92岁,是武夷山茶人皆知的制茶好手,在山里的每个大茶厂都当过做茶师傅,最值骄傲的是他为天心永乐禅寺做过大红袍母树茶叶。黄贤庚说,有一回他们兄弟去看他,做茶的青间门口有士兵持枪站岗。老喜公见儿子来,神情非常严肃,不让他们进青间。从那时起黄贤庚始知大红袍的神秘珍贵。1956年,老喜公被崇安县政府派往泉州永春传授乌龙茶制作技艺,茶农享此待遇在武夷茶乡似仅此一回。同去的有个搭当叫“僧悟高”,僧人,有气功,能站在锄头柄上。在南平到福州的船上,吃面条时有人告诉他面中有肉丝,他却说“没有啊”,几口就吃光,还连称好吃。民国时,老喜公还有八位把兄弟,滴血为盟,都是当年武夷山做茶好手。
  我边品茶边听黄贤庚叙说陈年往事,堪称双重享受。黄贤庚写过散文,我说这些传奇人物很值得写呵。他说,是呵,他正在写。他取出他的《武夷茶说》《岩茶手艺》两书赠我。黄贤庚是“作家中的茶人,茶人中的作家”,多年来,在著书同时,没少参与当地茶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创,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在申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是编撰文本的主要人物之一。
  我也带了刚出版的随笔集《吃茶笔记》。喝着茶,他翻我的书,我翻他的书,两人惺惺相惜。我说:“你写得更深更专业。”他说:“你的面更广。《吃茶笔记》,书名好,很贴切。”他写的《岩茶手艺》,有手绘插图,生动、专业,我甚喜欢。黄贤庚说这画是他儿子黄翊的作品:“一般做茶的,不会画,会画的大多不会做茶。”言语中不无得意,“前几年有人聘黄翊去专业画画,画了一段时间,便谢绝挽留,他喜欢孵在山里做茶,如今已是掌门青师傅了。”正说着,黄翊来了,瘦瘦高高,朴实又稍有腼腆,与传统茶人不同之处是他眉目间带几分书卷气。他说他刚从叔叔黄贤义那里过来。
  这个黄贤义就是我此文开篇所说王鸿教授的师傅。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那位手艺精湛的做茶师傅就是他。
  江夏黄氏有300多年做茶积淀、12代传奇。黄翊和他的堂兄弟黄圣辉、黄圣亮已是第12代子孙,也是武夷茶新一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如今黄氏世家卖茶不用吆喝不用推销,常常是老客户先打钱来要货,他们陆续发货,钱用完了,只要说一声,就会再汇来。如果所要的茶没货了,也只要说一声:“等明年吧。”客户也会很通情地等待。有着好茶山,能做好茶的老喜公的后人就这么牛。
其他文献
茶画同理,品境同韵,画家好茶,情有独钟。历代画家画茶是寄一份清雅淡泊、悠闲自适的隐士情怀。  苏东坡曾对茶与画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就是说,茶与画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涵与美感却是相通的。所以很多茶画高手,本身就是诗书画或者其他才艺皆通的艺术家,在画上题诗,诗画同赏,别有韵味。著名写意花鸟画家王来文先生正是这样
期刊
如果说在国内六大茶类百花齐放的话,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红茶毋庸置疑地占据了领导地位,茶叶消费的80%都是红茶,尤其是在欧美市场。400年前,那位远在英国的王后,挨不过漫漫冬日的阴冷下午,冲一杯暖心的红茶,佐几碟精致的小点,造就了英式下午茶的范例。自此,它就成为世界人们不可缺少的饮料,并演变出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关于红茶的鼻祖早有定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代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
期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茶和书法历来有着深厚的因缘。茶源自山川,书法师法自然。从种植、采摘、制作、品饮,茶汲取了山川丰厚的内蕴,跃动着纯净的气息;同样,笔墨纸砚亦来自纯天然材质,经过水墨交融的书写,呈现出古典的清雅之意。品茶悟道,书写养心,合力勾勒出东方文化版图的轮廓。  作为国内重点茶产地,福建不仅汇集众多顶级名茶,亦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底蕴。作为“闽茶骄傲”的书写者,福建青年书法家黄映恺对茶与书法在精神
期刊
以茶为名,却并非茶饮,“肉骨茶”大抵会让很多人误会。作为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肉骨茶,其实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茶有千万种,由华侨首创的这盏茶,引出的是20世纪初的一些往事。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开拓者们用了各种药材和猪骨煲汤,以期达到祛病和养身的目的。只是,这汤虽好,长久饮食,未免
期刊
零零后的小鲜肉组团成社抢占着大众的娱乐视野:九零后的总裁高声宣扬着“明年发一个亿的利润让员工开心”;八零后正在而立之年褪去着青涩;七零后在经历浮华后参悟着其中的深刻,以期不惑。  青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划分的,年龄不超过45岁,最具活力的庞大群体,当下在诸多的领域,正以主力军身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茶行业也不例外。2014年11月刚刚成立的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青年分会,正是茶届青年们彰显
期刊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
期刊
唐朝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著名茶学专家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时光荏苒,近些年福鼎白茶声名鹊起,价格一路飙升,白茶热也成为收藏茶品的重要一环。  走进福鼎,当地的百姓对白茶却依然表现的十分淡定。每逢春季白茶采摘制作的时节,总能在福鼎的村头巷尾或是农家的场院里看到一排排随意晾晒着的茶叶。人
期刊
南方的冬季总是伴随着春意盎然,福州城也不例外,驻足街头,任一角落满是姹紫嫣红。花,福州自然是不缺的,但不论四季变化,唯有一种花始终开在福州人的心尖,它便是洁白清香的茉莉,谐音“莫离”。  几乎与古城福州同在,早在2000多年前,茉莉花就漂洋过海落户福州。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把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是福州人又一智慧的创造。到了清朝,福州茉莉花茶晋升为皇家贡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1985年,由于福州
期刊
在1月2日的《茶道》迎春茶友会福州主会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让全场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就是来自陶都宜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郁伟杰。郁老师带来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新汉铎”,让茶友们一饱眼福本。郁老师应邀上台与广大茶友见面,并现场解答了茶友们关于紫砂的相关问题。  郁老师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深得其师真传,颇受紫砂圈内外的青睐。郁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这把“新汉铎”,把它作为
期刊
绿了红了  中国,南方,柳州,  有一个山头,  山腰迤逦静处,  藏一引茶事空间,  隐一位手工艺人,  ——他是曹庆励,  他像传统手艺人那样过日子……  莫逆之交  一年前,路过一个茶书院,识得一位曹庆励。  彼时,茶书院里颇有些大动静,敲钉的敲钉,凿墙的凿墙,叮叮当当。  门前,一株鸡爪槭。还有一株清明柳。正说着:“门前种柳,越种越有,……”有人闻声从门里出来,正好打了个照面。  这便是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