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使得“文化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在学校土壤中生长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于潜移默化中浸润孩子的身心,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学识广博、勇于进取的时代英才。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以“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将“和”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构建出一套既有校本特色又具备可操作性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文化育人—
“和”文化的诞生
学校地处泸县东部,与重庆接壤,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因经济发展滞后,多数居民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全校学生的近三分之二,加之师资欠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思路决定出路。在反复地摸索和尝试中,学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和”文化为统领,构建和谐校园。
“和”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合”文化,因所属地百和镇中的“百和”二字而确立。围绕“和”文化,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开发了德育活动系列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和”文化解读为“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六个方面,并融入班队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道德理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文化由此成为学校文化之魂。
课程育人—
校本课程丰富“和”文化内涵
学校自主开发的系列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是“和”文化的有效载体。该教材以“和”文化为统领,将“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六个篇章的内容,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内容设计。精致的封面,有趣的内容,深受师生的喜爱。
“校园生活似一幅画,画里有我们嬉戏的样子;校园生活似一首歌,歌里有我们演奏的音符;校园生活似一条小溪,溪里有我们欢跳的身影……清晨,同学们伴着习习凉风,踏入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早读。听,校园内外,到处都是悦耳的读书声。孩子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爱生活、爱学习、爱你、爱我、爱大家吧!”这段温馨的话,正是一年级校本教材“和爱”篇的导语,导语后面则是《妈妈的爱》《我爱我的家》等儿歌;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三年级的“和达”篇还编入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一章节;在四年级的“和立”篇中,除了经典故事和诗歌外,还安排了与“和立”相关的名言警句……每天清晨,孩子们便会沉浸在校本教材中思考、享受、反省,在阅读和学习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品味文化的精髓中点亮自己的人生。
实践育人—
“和”文化与班队活动有机融合
学校将“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这六个主题与德育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设计出符合农村小学生品德养成的系列班队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以下是中年级“和立”主题融入班队活动中的一个例子:
小黄是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平时不听父母的话,凡事都喜欢跟家人作对,不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惹是生非,后来甚至发展到逃学。班主任多次家访都收效甚微。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张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条:“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出父母平时爱你们的表现,看谁写的最丰富。”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个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写了很多,有的还自告奋勇,要上讲台念给大家听。接下来,张老师话锋一转:“请大家在纸条的另一面写出你平时爱父母的表现,看谁写的最完整。”孩子们又埋头写起来,只有小黄咬着笔杆,迟迟不肯下笔……
张老师没有当面批评小黄,而是事后跟小黄一起细数父母关心他的点点滴滴,小到盛一次饭、倒一次水……小黄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是那么地疼爱自己。从此,小黄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但尊重父母,也开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了。
“和”文化融入班队活动中,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主动参与,在“无声胜有声”的多样活动中体验、感悟,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逐渐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如今的百和小学,校园“和美”、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师生间“和处”、同学间“和睦”、同事间“和勉”……校园里雕刻有“和”文化主题墙,每个班级都以“和”文化为主题布置教室,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攻坚克难,为学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刷新了一次又一次成绩,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整个校园呈现出了一片和谐的美好景象。■
【刘德刚,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校长;张礼琴,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教科处主任】
责任编辑/宋立文
文化育人—
“和”文化的诞生
学校地处泸县东部,与重庆接壤,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因经济发展滞后,多数居民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全校学生的近三分之二,加之师资欠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思路决定出路。在反复地摸索和尝试中,学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和”文化为统领,构建和谐校园。
“和”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合”文化,因所属地百和镇中的“百和”二字而确立。围绕“和”文化,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开发了德育活动系列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和”文化解读为“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六个方面,并融入班队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道德理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文化由此成为学校文化之魂。
课程育人—
校本课程丰富“和”文化内涵
学校自主开发的系列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是“和”文化的有效载体。该教材以“和”文化为统领,将“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六个篇章的内容,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内容设计。精致的封面,有趣的内容,深受师生的喜爱。
“校园生活似一幅画,画里有我们嬉戏的样子;校园生活似一首歌,歌里有我们演奏的音符;校园生活似一条小溪,溪里有我们欢跳的身影……清晨,同学们伴着习习凉风,踏入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早读。听,校园内外,到处都是悦耳的读书声。孩子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爱生活、爱学习、爱你、爱我、爱大家吧!”这段温馨的话,正是一年级校本教材“和爱”篇的导语,导语后面则是《妈妈的爱》《我爱我的家》等儿歌;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三年级的“和达”篇还编入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一章节;在四年级的“和立”篇中,除了经典故事和诗歌外,还安排了与“和立”相关的名言警句……每天清晨,孩子们便会沉浸在校本教材中思考、享受、反省,在阅读和学习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品味文化的精髓中点亮自己的人生。
实践育人—
“和”文化与班队活动有机融合
学校将“和爱”“和处”“和达”“和立”“和美”“和悦”这六个主题与德育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设计出符合农村小学生品德养成的系列班队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以下是中年级“和立”主题融入班队活动中的一个例子:
小黄是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平时不听父母的话,凡事都喜欢跟家人作对,不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惹是生非,后来甚至发展到逃学。班主任多次家访都收效甚微。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张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条:“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出父母平时爱你们的表现,看谁写的最丰富。”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个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写了很多,有的还自告奋勇,要上讲台念给大家听。接下来,张老师话锋一转:“请大家在纸条的另一面写出你平时爱父母的表现,看谁写的最完整。”孩子们又埋头写起来,只有小黄咬着笔杆,迟迟不肯下笔……
张老师没有当面批评小黄,而是事后跟小黄一起细数父母关心他的点点滴滴,小到盛一次饭、倒一次水……小黄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是那么地疼爱自己。从此,小黄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但尊重父母,也开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了。
“和”文化融入班队活动中,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主动参与,在“无声胜有声”的多样活动中体验、感悟,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逐渐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如今的百和小学,校园“和美”、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师生间“和处”、同学间“和睦”、同事间“和勉”……校园里雕刻有“和”文化主题墙,每个班级都以“和”文化为主题布置教室,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攻坚克难,为学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刷新了一次又一次成绩,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整个校园呈现出了一片和谐的美好景象。■
【刘德刚,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校长;张礼琴,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教科处主任】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