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洗“新”观念,洗“简”目标,洗“理”设问,洗“趣”知识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朴实和高效的课堂才能够充分挖掘课堂中的主体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 层次化目标 问题链设计 留白合作 新课程
一、“知易行难”的合作学习
伴随着美国“五星教育”理念的传入,其中以“帮扶有度”、“合作共赢”等教育实践方法提出,说明自新课程改革以后,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引起广大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且不断深化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合作学习不但大大削减了教师的权威性,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课堂上注重互助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学习,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合作学习方法,知易行难。公开课和示范课的“满堂彩”,课后又无耐的尴尬“补课”。其实教学就像“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合作学习难点在于无法持之以恒。就像每天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合作探究课堂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本文讲就合作探究教学谈谈心得。
二、简约催生高效合作的课堂
(一)洗“新”旧观念,构建合作舞台。
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说它是“知识的超市”,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
说它是“生命的狂欢”是我们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课堂知识达标率即便是100%,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样的课堂依然不是成功的课。上课不仅是一场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心情愉悦的情感旅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怕下课”,才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所以在学习中,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思,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教师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同时通过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积极发挥群体功能来提高个体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任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能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能为不同小组创造公平的竞争的条件;(2)分割任务,结果整合。课题先由各小组分担,然后全班汇总,小组在学习内容和结果上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资源的合理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小组的成员都自己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4)公开竞赛,合理比较;(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合理分工和定位不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秩序井然,又能充分协调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在《帝国新政》一课中,关于新政措施教师呈现史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尽量从史料中归纳措施,然后对于不懂的,小组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确定答案,由每组的小组长进行汇总,并确定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小组间进行竞赛,并互相评价。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只是扮演适时点播和纠正的角色。
(二)洗“简”教学目标,助力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简约、恰当、充实,突出重点、难点,“洗”去那些预习中学生能理解掌握的或与本节课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采用学案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构建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是外在的行为参与,更是内在的思维参与。 “洗”去那些作秀式的带表演性的“启发”“讨论”等教学形式;“洗”去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质量不高的习题。
比如,《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先出示人们对北宋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带着 “为什么人们对北宋的评价褒贬不一呢”?这样的疑问投入到学习中,去寻找证据,究竟北宋政府的高度集权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可以进一步思考到底高度集权对北宋的影响是什么?这就使教学目标更直观,学生的思维更集中,讨论不至于超出应有的边界。同时,有利于知识的“异化”反应,高度集权对北宋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旦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思考,那么在思维的层次上,无疑完成了一次知识同化到异化的过程,深化了知识的认知程度。
(三)洗“理”设问,让合作归“真”
新课程指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的语言呈现历史知识的规则,知识结构较完整,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洗“理”设问应该包括两方面:一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與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应该体现知识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先同化,然后异化。先讲共性的知识,然后认识个性的知识。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哪些知识应怎样掌握,也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寻找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是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过分的简单就不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到“没意思”而不积极思考,丧失听课的激情。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不对?”、“是吗?”的习惯性的口头语,当然有时作为一种对学生接受程度的反馈和了解还是可以的。可以这样设问:比如,1、什么是大河文明?2、靠近河流就一定会产生文明吗?3、如何判定古代印度属于大河文明呢?这样一来,在设问中大河文明的定义,产生的条件,知识运用逐次展开,对学生归纳理解问题角度的培养大有助益。
(四)洗“趣”老偏难,活化小组合作
设计问题时能生活化的尽可能的生活化,让学生把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与总结结合起来。如今的社會让如节奏明快、简约渐成主流,在分析《中国近代史》内容中《辛丑条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迎合潮流将《辛丑条约》内容编成押韵而又类似于词的长短句,具备节奏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将条约内容做如下修改:“赔款四亿五,三十九年付;东交民巷使馆界,国人不得住,外国兵保护;北京至大沽,炮台全撤除,外国兵驻守;禁反帝,反帝官吏全免除”。同时以此为范例,鼓励学生当堂或者课后去进行其他条约内容的思维记忆方法的创新。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或独特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互相启沃之下的课堂不再沉闷,或许还能撞出点思维的火星呢!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教师把课本中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阅资料,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理解的升华,思路的建立。时间长了以后,学生容易出现“原来是这样”的幡然醒悟的感叹。
三、简中求“烦”,留白课堂促“知行合一”
学生一旦开始思考,即使再精妙的目标和教学设计也不免出现 “预设之外”的问题。往往给老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带来烦恼。其实这是充分合作思维的有益产物,也是深层次师生互动的必然。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为教师的引领,引领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出、解决过程;诱导的成功与否的表现是是否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切实实现师生互动。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备好学生的思考时间,仅有问题的提出而不给学生合适时间思考分析,问题也就没意义了。有的教师授课时给出问题后往往是迫不及待,导致自问自答,学生也逐渐形成反正老师下面要讲,不积极配合,养成思维懒惰,行为不紧张地不好习惯。只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即使有的学生思考不清,但对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个较深刻地认识,听完讲评也会有较大的收获。时间还给了学生也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如曾经一位老师在讲人教版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是生活一课中,通过《清明上河图》局部二中,让学生猜猜看当时正值什么季节,并说出依据?有的同学说春季,因为轿顶插柳条,还有的同学说是夏季,因为图中有赤膊大汉,春天不可能穿的这么少。到底当时是什么季节?学生们各执一词。这一问题的出现,打乱了老师原本的打算。于是这位老师灵机一动,转而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课后同学们继续通过努力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正确与否,这样就激励学生有进一步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是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意外收获。
综上所述,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看似一个简单的授课思路,实际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大考验,扎实的基本功之外,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风趣地的、准确的语言,而且要建立起活跃、有激情的情谊场能力;不仅要在备内容上洗尽铅华,还要在备学生思维和兴趣层面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兼顾课程进度,还要留足思考空间。但是,只要能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敢于尝试一切还课堂给学生的教育实践这一主轴的思想。合作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明天一定就在不远处。那一天必将是“知行合一”、师生“谐动”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科学版,2005.
[3]刘伙娣《构建“自主课堂”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0年第11期
[4]严丽荣《学会“洗课”》[J]教育时报第2版 2011-06-15
关键词:合作学习 层次化目标 问题链设计 留白合作 新课程
一、“知易行难”的合作学习
伴随着美国“五星教育”理念的传入,其中以“帮扶有度”、“合作共赢”等教育实践方法提出,说明自新课程改革以后,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引起广大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且不断深化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合作学习不但大大削减了教师的权威性,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课堂上注重互助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学习,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合作学习方法,知易行难。公开课和示范课的“满堂彩”,课后又无耐的尴尬“补课”。其实教学就像“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合作学习难点在于无法持之以恒。就像每天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合作探究课堂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本文讲就合作探究教学谈谈心得。
二、简约催生高效合作的课堂
(一)洗“新”旧观念,构建合作舞台。
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说它是“知识的超市”,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
说它是“生命的狂欢”是我们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课堂知识达标率即便是100%,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样的课堂依然不是成功的课。上课不仅是一场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心情愉悦的情感旅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怕下课”,才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所以在学习中,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思,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教师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同时通过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积极发挥群体功能来提高个体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任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能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能为不同小组创造公平的竞争的条件;(2)分割任务,结果整合。课题先由各小组分担,然后全班汇总,小组在学习内容和结果上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资源的合理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小组的成员都自己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4)公开竞赛,合理比较;(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合理分工和定位不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秩序井然,又能充分协调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在《帝国新政》一课中,关于新政措施教师呈现史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尽量从史料中归纳措施,然后对于不懂的,小组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确定答案,由每组的小组长进行汇总,并确定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小组间进行竞赛,并互相评价。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只是扮演适时点播和纠正的角色。
(二)洗“简”教学目标,助力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简约、恰当、充实,突出重点、难点,“洗”去那些预习中学生能理解掌握的或与本节课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采用学案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构建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是外在的行为参与,更是内在的思维参与。 “洗”去那些作秀式的带表演性的“启发”“讨论”等教学形式;“洗”去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质量不高的习题。
比如,《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先出示人们对北宋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带着 “为什么人们对北宋的评价褒贬不一呢”?这样的疑问投入到学习中,去寻找证据,究竟北宋政府的高度集权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可以进一步思考到底高度集权对北宋的影响是什么?这就使教学目标更直观,学生的思维更集中,讨论不至于超出应有的边界。同时,有利于知识的“异化”反应,高度集权对北宋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旦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思考,那么在思维的层次上,无疑完成了一次知识同化到异化的过程,深化了知识的认知程度。
(三)洗“理”设问,让合作归“真”
新课程指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的语言呈现历史知识的规则,知识结构较完整,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洗“理”设问应该包括两方面:一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與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应该体现知识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先同化,然后异化。先讲共性的知识,然后认识个性的知识。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哪些知识应怎样掌握,也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寻找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是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过分的简单就不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到“没意思”而不积极思考,丧失听课的激情。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不对?”、“是吗?”的习惯性的口头语,当然有时作为一种对学生接受程度的反馈和了解还是可以的。可以这样设问:比如,1、什么是大河文明?2、靠近河流就一定会产生文明吗?3、如何判定古代印度属于大河文明呢?这样一来,在设问中大河文明的定义,产生的条件,知识运用逐次展开,对学生归纳理解问题角度的培养大有助益。
(四)洗“趣”老偏难,活化小组合作
设计问题时能生活化的尽可能的生活化,让学生把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与总结结合起来。如今的社會让如节奏明快、简约渐成主流,在分析《中国近代史》内容中《辛丑条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迎合潮流将《辛丑条约》内容编成押韵而又类似于词的长短句,具备节奏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将条约内容做如下修改:“赔款四亿五,三十九年付;东交民巷使馆界,国人不得住,外国兵保护;北京至大沽,炮台全撤除,外国兵驻守;禁反帝,反帝官吏全免除”。同时以此为范例,鼓励学生当堂或者课后去进行其他条约内容的思维记忆方法的创新。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或独特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互相启沃之下的课堂不再沉闷,或许还能撞出点思维的火星呢!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教师把课本中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阅资料,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理解的升华,思路的建立。时间长了以后,学生容易出现“原来是这样”的幡然醒悟的感叹。
三、简中求“烦”,留白课堂促“知行合一”
学生一旦开始思考,即使再精妙的目标和教学设计也不免出现 “预设之外”的问题。往往给老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带来烦恼。其实这是充分合作思维的有益产物,也是深层次师生互动的必然。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为教师的引领,引领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出、解决过程;诱导的成功与否的表现是是否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切实实现师生互动。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备好学生的思考时间,仅有问题的提出而不给学生合适时间思考分析,问题也就没意义了。有的教师授课时给出问题后往往是迫不及待,导致自问自答,学生也逐渐形成反正老师下面要讲,不积极配合,养成思维懒惰,行为不紧张地不好习惯。只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即使有的学生思考不清,但对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个较深刻地认识,听完讲评也会有较大的收获。时间还给了学生也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如曾经一位老师在讲人教版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是生活一课中,通过《清明上河图》局部二中,让学生猜猜看当时正值什么季节,并说出依据?有的同学说春季,因为轿顶插柳条,还有的同学说是夏季,因为图中有赤膊大汉,春天不可能穿的这么少。到底当时是什么季节?学生们各执一词。这一问题的出现,打乱了老师原本的打算。于是这位老师灵机一动,转而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课后同学们继续通过努力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正确与否,这样就激励学生有进一步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是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意外收获。
综上所述,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看似一个简单的授课思路,实际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大考验,扎实的基本功之外,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风趣地的、准确的语言,而且要建立起活跃、有激情的情谊场能力;不仅要在备内容上洗尽铅华,还要在备学生思维和兴趣层面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兼顾课程进度,还要留足思考空间。但是,只要能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敢于尝试一切还课堂给学生的教育实践这一主轴的思想。合作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明天一定就在不远处。那一天必将是“知行合一”、师生“谐动”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科学版,2005.
[3]刘伙娣《构建“自主课堂”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0年第11期
[4]严丽荣《学会“洗课”》[J]教育时报第2版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