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去农村驻村采访,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周时间。”部门总监的话打破了编辑部久久以来熟悉而惯常的指尖敲击键盘“飞舞”的声音。几番喧嚣后,每个记者的驻村地点确定下来了,我要去的是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古塘村。光听名字心里猜测“估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出发前在网上提前做了功课,古塘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1650亩,有农业人口319户1585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被列为西和县4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其农作物主要以高山油菜、马铃薯为主……人间四月天,我们来到了古塘村,用一周的时间了解了这里,感受了这里,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舒畅,发现真正的美好是藏匿在平凡之中。
乡村振兴,环境之美
去时,我们乘坐的大巴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盘旋向前。正值暮春时节,透过车窗,看到沿途田野中新苗吐绿,山梁上春花烂漫,一派新生的力量感染着我们,乘车的困顿消减了许多。两个多小时后,汽车停在了公路边的一尊硕大的石雕旁,正值傍晚,恰逢一场春雨过后,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石雕上,石雕中央“古塘村”3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石雕旁的小花园里,一棵棵绿植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闪闪发光,脚下的水泥硬化道路宽阔而平整,道路两旁是修缮得整整齐齐的砖瓦房,房前屋后盛开的桃花吐露着芬芳,村口小花园里嬉戏的孩童,三三五五闲聊的老人,劳动了一天扛着锄头从田间归来的年轻人……眼前的这一切,颠覆了我们想象中深度贫困村的样子,不禁感叹这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无二。
接下来的几天,在村主任、驻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了村子的每一条道路,所到之处主干线没有一处不是干净平坦的水泥硬化道路,“要致富,先修路。”村主任说,“去年年底完成了村里所有主干道的硬化工作,硬化自然村组道路3.24公里、小巷道12760平方米,并且新建了便民广场534.18平方米,新建村口花园1处,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我们发现一个小细节,所有的公共活动区域都配备垃圾桶。走访了几户人家,屋里屋外都收拾得井然有序,并且发现这几家的“上房”正面墙上都挂着字画,出于好奇问了村主任缘由,主任说:“我们村里家家都挂字画,这是从上辈人传承下来的。”可见当地村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
傍晚,我和同去的记者小伙伴逛进了村口相当“体面”的商店,它是仿古与现代风格结合的建筑,很是崭新,估计刚整修不久,可以说是村子的门面。商店里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经营它的是年龄在60岁左右的老两口。 老两口很是热情,一番寒暄后老人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几年,我们村子的变化真的非常大,以前路不好走,现在路修好了,走县城很方便,我们‘进货’都是送货员专门送上门!以前破旧的房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多都重修了,党的政策真的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言语中能感受到老人对生活的满足,他俩是古塘村蝶变的亲历者、见证者。
俨然的屋舍、宽阔的乡村道路、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教育、医疗……这里的每一块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阔步向前!如此美好的环境,缔造它的劳动者功不可没。
幸福家园,她之美
几天的驻村时间,我们得知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有劳动力的男人都外出挣钱了,操持家务、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任基本是由家里的女人承担。村妇联主席强彩英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这次驻村也是借住在她的家里,几天的相处,对她的为人处世、她的故事有了详细的了解。今年46岁的强彩英个头不高,人很清瘦,爱笑、很热情。家里目前常住的就她一个人,公婆都已过世,老公在西和县邓家山铅矿工作,儿子上高中,每个周末才回家陪伴她一天。谈起自己的经历,强彩英说:“活人都要往前看,每个人都有很艰难的时候,我也不例外,但我都挺过来了,对待老人我没有留下遗憾,孩子都健康长大,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能,我和老公也是患难夫妻,一路相互扶持走过了几十年,所以我很幸福,以前吃的苦都值得!”她的语气坚定而有力,她瘦小的身体透射着强大的能量。这是一种女性坚强、善良、乐观、感恩、积极的能量,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对待个人经历轻描淡写的强彩英,说起她的工作,说起她承担的古塘村妇女儿童“娘家人”的这份职责,她一下子精气神更足了,简直滔滔不绝,信心满满。她说:“我是个闲不住、热心肠、直肠子的人,村子里谁家有困难,只要我能帮到,我都会很积极。”2017年在“会改联”中,凭借着执着与热情,她被村里的姐妹们全票选为古塘村妇联主席。今年,她被评为“甘肃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妇联主席”。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她多年以来时时刻刻都把妇联的关怀送进每一个困难儿童、妇女的心坎上的真心付出。借助妇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以“美丽庭院”创建、“最美家庭”评选、“陇原巧手”培训等工作契机,她组织执委、巾帼志愿者为村里特困户、残疾人户打扫卫生,营造舒适、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村上五保户贴心地称她为“闺女”。
她认识到古塘村脱贫任务艰巨,为了使妇女们可以足不出户挣到钱,她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妇女们做一些手工编织;自学电脑知识、开了网店,哪怕销售出一件作品,她也是非常欣慰。为了使妇女姐妹在培训等方面有阵地,她自己出钱,搭建了厂房。她用真诚和爱心,成为了古塘村妇女姐妹的“贴心人”。她还搞起了养殖,种植半夏等中药材,带动贫困户脱贫。一直以来,只要关系到群众脱贫致富的事,她总有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在她的带动下,古塘村涌现出了一批“最美家庭”“好儿媳”“公益之星”等典型。古塘村年轻媳妇郑肃沛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