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章风格的把握,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课文风格的领悟,是非常重要的。对作家作品的风格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文章风格,深入地研读文本。
  一、把握文章风格,首先是仔细分辨实与虚的关系问题
  我们以鲁迅的文章为例。
  鲁迅的《故乡》(九年级上)是篇很好的小说。我们老师传统的讲法是分析其人物,了解其故事情节。但我也听到过,从风格上讲,有老师把《故乡》当意识流小说来读的,当抒情散文来读的。这样,就很有新意,就比较容易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我”虽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但有作者的影子。“我”在鲁迅作品中很特别。既是一个类似于“小资情调的旧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又似乎是作者的化身。作者时常跃跃而欲出,又时常隐匿而藏身,若隐若现。《一件小事》的“我”,《故乡》的“我”,《祝福》的“我”,都是如此。
  个人以为,鲁迅小说、散文中有些人物和故事,有特点,象齐白石画的虾,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虚与实之间,风格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故乡》中,“我”与少年闰土友情的丢失,“我”与故乡的隔膜,在表明人与人之间温暖失落的前提下,无疑是在抒发精神家园丧失的悲凉之情。这样讲《故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感受独特。老师是抓住了课文的灵魂的。这样带学生赏析课文,是能给学生独特的美感享受的。我特别欣赏这种把鲁迅拉得很近,靠拢学生的做法。《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都可以让我们很亲近地感知鲁迅。
  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板起面孔,架空鲁迅;我们需要也应当感性地去认识鲁迅。鲁迅的《伤逝》也是感性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意识流的。鲁迅《两地书》也是感性的,表现了真实的性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课本选入的绝大多数的鲁迅文章,我们真是可以把它们当作鲁迅的精神自传来读,来理解。这样说来,鲁迅的文章,的确是以独特样式和风格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的,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深深地领悟。去感知鲁迅可亲、可近的一面。
  二、把握文章风格,能帮助我们切入要点,认准核心
  对作品风格的领悟,往往还可以让我们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认知文本的内在核心。我们以孙犁的小说为例。
  先说《芦花荡》(八年级上)。讲这一课,分析语言是关键。人物的性格塑造,魅力展现,都在生动、鲜活的语言上面。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一句。我们要挖掘的是“过于”一词。我的理解是,这是一处贬词褒用的写法。作者写这个老头子“过于自信”,首先是在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因为“过于自信”,在过封锁线时,不够隐蔽,让他所带的小女孩子负伤了;也因为“过于自信”,他把日本鬼子引进了“铁钩阵”,让许多鬼子或死或伤,为小女孩报了仇。“过于自信”,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过于自信”,尽显了老头子的性格魅力。这样的语言,作者孙犁写出来,你的感觉,它是合情合理的;你可能会觉得,它是带点夸张的,但它更是写意的。这就是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孙犁的创作风格。
  作家孙犁,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重要,自成一派。因代表作《荷花淀》的出色,人们称他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实际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风格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刘绍棠《蒲柳人家》也受其影响,“乡土文学”和“荷花淀派”实际是一脉相承的;作家铁凝(《哦,香雪!》《大浴女》的作者)也是师承孙犁老先生的。(另有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活泼的群众语言,与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形成鲜明区别。)
  孙犁作品,突出特点是:语言清新典雅,情感乐观向上。他的大多数创作,主要涉及河北白洋淀一带的敌后抗日活动。因为创作的理念和风格的影响,他写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自信的;而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以白洋淀为主),虽然是抗战时期,但出现在孙犁笔下,仍然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他是在有意地淡化战争残酷的一面,而着力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顽强的精神,以及百姓身上透露出的美好人性。这实际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因为作者对抗战必胜的乐观、自信,所以他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乐观、自信的。《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们,不依靠男人们,自己成立队伍,打鬼子,是乐观、自信的;《芦花荡》里的老头子,在小女孩负了伤后,为她们报仇,杀鬼子,也是乐观、自信的,甚至“过于自信”。
  三、我们对文章风格的感知,还需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倾向
  我们又以鲁迅的文章为例。鲁迅的散文诗《雪》(八年级下)是较难讲解的。对其主题概括比较多的认识是:表达对北方雪的赞美,肯定了直面惨淡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我认为,这个主题的确定是和文章的审美倾向分不开的。这篇文章风格,总体上是冷色调的,偏硬,呈现刚性的特质。这和他用象征手法完成的小说《狂人日记》类似。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的取向,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妥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都是偏向于这种审美取向,只不过《恶之花》呈现的更残酷,《罪与罚》更倾向于阴郁。所以,认识一篇文章的独特风格,对我们研读文本很重要。
  四、准确地认清文本的体裁,也是领悟文章风格的重要一环
  我们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这篇文章,是篇报告文学。我们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文体的特殊属性。讲课中,要充分地陈列强有力的数据,要引导学生强调它的真实性,纪实性,通过这些步骤,凸现它的警示作用。这样,从文体风格上,去带领学生认知文章内容,从而产生共鸣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报告文学本身的特质起到的作用:纪实性和文学性,从来是这类文体的核心所在。纪实,是让事实说话;文学描写,是强化对灵魂的触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都是如此。
  虽是诗歌,《黄河颂》在风格上,和一般抒情诗相比,又呈现着不一样的特性。它选自《黄河大合唱》,它是歌词;它是赞歌式样的。赞歌,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赞歌式的诗歌样式,我们是受了前苏联的马雅科夫斯基诗歌的影响。另外,如田间的《给战斗者》,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艾青的《光的赞歌》等,都是如此。它不完全属于个体化的感情抒发。不是顾城式的,不是海子式的。《黃河颂》,它代表一个民族的呐喊,它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吼声。给学生上这一课,就要通过这种理解,来渲染这种爱国情感。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猜想是人们依据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做出的假设和预测,它是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文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
行李箱盖铰链机构是开启汽车行李箱盖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对汽车操作舒适性至关重要。文章以行李箱盖铰链的结构布置及力学分析计算为着手,深入分析了影响行李箱盖开启姿态的因素,为行李箱盖铰链系统在汽车设计布置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一名为二十一世纪培养接班人的班主任老师我深感重压在肩,我深知在育人教书过程中应该多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建设班级;用先进的理念培养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既是百年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两者在价值等层面具有深层的契合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
智障儿童是义务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对象,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尊重和关怀。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教师都不应该放弃对他们的教育,那如何加强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呢?又怎样在高效课堂中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呢?下面就我校智障孩子在高效课堂中的学习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需要,各种环境变化的种种挑战,我县的教育事业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思南的课改正在倡导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在此,为了适应我们新课改下的教学,对“课堂教学”改革谈一点见解。  一、在课改中,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从生理角度看,不同人所擅长的学习方式不同,有视觉性、听觉型、动觉型等等,然而,很多教师认为似乎只有
目的构建携带肿瘤抗原CML28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2/CML28),检测其体外转染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后对DCs的影响和目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