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概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新课程生命教育的意义,对生物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采取的策略: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讲述生物知识,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生物知识,渗透生命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生命教育 高中生物
生命,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应该是美好的。实际上,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漠视、轻视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残忍的事实提醒教育者,这些事例值得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反思。
1、国外生命教育概况
1.1国外生命教育概况
美国学者于1968年提出了“生命教育”,从此生命教育被美国社会所重视[1]。美国于1980s正式将生命教育写进中小学生的课程。德国生命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德国生命教育具体的措施是在第一堂课,让孩子们参与饲养宠物;对电视等多媒体出现的暴力镜头进行控制等,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建立儿童尊重生命的理念[3]。
2、我国生命教育的概况
我国大陆直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才有了全国性的系统的明确说明,生物学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热爱自然等[1]。
3、新课程背景生命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生命追求,对人格、尊严的引起重视。新课程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从理性、道德、审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释。教育不是将理智的知识和思维强行灌输给学生,教育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智慧让人的心灵更加完善,对生命更加热爱和珍惜,实现人生对幸福的追求。
4、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采取的策略
4.1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生物学飞速发展,尤其是双螺旋DNA分子结构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革命性里程碑,对生物学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课程讲解对生物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历史,让学生们看到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大量科学家共同努力,共同贡献的结果。在三羧酸循环的发现方面,经过了多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终于了解人体能量的产生和循环,人体获得了能量才不断的思维、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生物体生命的神奇。科学史的发展是大量科学家的呕心沥血的感动史,对学生们的情感触动很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促进学生进一步领悟、探究生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4.2教师讲述生物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科学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本质进行解读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基本分子结构,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活动:增殖、分裂。细胞在分裂的增殖过程遗传物质的变化以及在细胞代谢过程能量的变化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对从生命的分子结构上感到神奇,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另一反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生物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契合点,以最佳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进行思考生命的意义。教师在讲授《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制作青蛙的胚胎发育模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诞生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在讲述受精卵发育的细胞分裂,以及变态等青蛙的一生发育过程,进而引出人的胚胎发育,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人的胚胎发育和出生的录像。看完之后,引导或者让学生回答看完之后的感想,通过真实的录像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是奇妙的,母亲是辛苦的,建立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染力,在录像的感染下,鼓励大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3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生物知识,渗透生命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某一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可以在课堂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死亡、癌症等进行谈论[4]。教师可以进行引导,细胞衰老的过程;怎样减缓细胞的衰老;癌症发生的原因;诱发癌症的内因和外因;当自己面临癌症,应以怎样的心态,如何面对死亡;怎样看待轻生的学生等等。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活动才是永恒的。《免疫》中,通过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学生要建立不歧视患者,关心他人的理念。学生讨论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讨论自己遇到艾滋病患者会有怎样的行为,可以通过播放对艾滋病小患者的采访实录,教师要仔细的引导,淋巴肿大等等,感受艾滋病患者的痛苦。通过一张孤寂的幻灯片提醒学生们,让学生们同情、关心患者。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人的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只有一次,关爱生命”。最后将《爱的奉献》送给大家,加强课程的感染力。
总之,在生物学的课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由衷的感到生命的奇妙,认识到生命的宝贵。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徐鸿跃.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28-30.
[3]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4.
[4]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全释[J].教学与管理,2006:36-39.
【关键词】新课程 生命教育 高中生物
生命,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应该是美好的。实际上,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漠视、轻视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残忍的事实提醒教育者,这些事例值得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反思。
1、国外生命教育概况
1.1国外生命教育概况
美国学者于1968年提出了“生命教育”,从此生命教育被美国社会所重视[1]。美国于1980s正式将生命教育写进中小学生的课程。德国生命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德国生命教育具体的措施是在第一堂课,让孩子们参与饲养宠物;对电视等多媒体出现的暴力镜头进行控制等,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建立儿童尊重生命的理念[3]。
2、我国生命教育的概况
我国大陆直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才有了全国性的系统的明确说明,生物学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热爱自然等[1]。
3、新课程背景生命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生命追求,对人格、尊严的引起重视。新课程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从理性、道德、审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释。教育不是将理智的知识和思维强行灌输给学生,教育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智慧让人的心灵更加完善,对生命更加热爱和珍惜,实现人生对幸福的追求。
4、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采取的策略
4.1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生物学飞速发展,尤其是双螺旋DNA分子结构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革命性里程碑,对生物学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课程讲解对生物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历史,让学生们看到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大量科学家共同努力,共同贡献的结果。在三羧酸循环的发现方面,经过了多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终于了解人体能量的产生和循环,人体获得了能量才不断的思维、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生物体生命的神奇。科学史的发展是大量科学家的呕心沥血的感动史,对学生们的情感触动很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促进学生进一步领悟、探究生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4.2教师讲述生物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科学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本质进行解读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基本分子结构,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活动:增殖、分裂。细胞在分裂的增殖过程遗传物质的变化以及在细胞代谢过程能量的变化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对从生命的分子结构上感到神奇,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另一反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生物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契合点,以最佳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进行思考生命的意义。教师在讲授《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制作青蛙的胚胎发育模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诞生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在讲述受精卵发育的细胞分裂,以及变态等青蛙的一生发育过程,进而引出人的胚胎发育,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人的胚胎发育和出生的录像。看完之后,引导或者让学生回答看完之后的感想,通过真实的录像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是奇妙的,母亲是辛苦的,建立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染力,在录像的感染下,鼓励大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3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生物知识,渗透生命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某一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可以在课堂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死亡、癌症等进行谈论[4]。教师可以进行引导,细胞衰老的过程;怎样减缓细胞的衰老;癌症发生的原因;诱发癌症的内因和外因;当自己面临癌症,应以怎样的心态,如何面对死亡;怎样看待轻生的学生等等。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活动才是永恒的。《免疫》中,通过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学生要建立不歧视患者,关心他人的理念。学生讨论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讨论自己遇到艾滋病患者会有怎样的行为,可以通过播放对艾滋病小患者的采访实录,教师要仔细的引导,淋巴肿大等等,感受艾滋病患者的痛苦。通过一张孤寂的幻灯片提醒学生们,让学生们同情、关心患者。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人的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只有一次,关爱生命”。最后将《爱的奉献》送给大家,加强课程的感染力。
总之,在生物学的课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由衷的感到生命的奇妙,认识到生命的宝贵。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徐鸿跃.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28-30.
[3]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4.
[4]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全释[J].教学与管理,200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