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小脑桥脑裂上支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介绍一种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处理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〇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并均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

结果

21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中,13例为主要责任血管,8例为次要责任血管。所有患者均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成功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18例患者术后即刻缓解,其余3例患者术后3个月面肌痉挛均消失。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平均随访5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术中打开小脑桥脑裂上支有利于显露、探查和处理面神经上内侧导致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减轻对第Ⅶ、Ⅷ对颅神经和岩静脉的牵拉,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其他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AD)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也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调控肠道菌群在AD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成功减压后持续存在的原因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1日至12月共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72例,回顾性分析完成减压前可监测到AMR波的326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减压后AMR波是否消失分为观察组(充分减压后AMR持续存在)和对照组(减压后AMR消失)。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
目的比较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4月1日。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0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其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2016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为低分级组(Ⅰ、Ⅱ级)(n=21)、中分级组(Ⅲ级)(n=23)、高分级组(Ⅳ级)(n=32)。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脑胶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皮质醇(CORT)诱导的大鼠抑郁症模型海马神经元及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ORT组、低浓度硫氢化钠(NaHS)(30 μmol/kg)处理组、高浓度NaHS(100 μmol/kg)处理组,每组10只。后3组大鼠持续经皮下注射CORT(40 mg/kg) 28 d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CORT干预第15天起,CORT组和对照组给予生
目的探讨X线全脑照射小鼠经贝伐珠单抗(BVZ)干预后其脑血管及血脑屏障的改变。方法6~7周龄雄性C57BL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25)、BVZ组(n=25)、单纯照射组(n=25)。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进行X线全脑照射及给药处理。单纯照射组及BVZ组小鼠麻醉后采用RS2000型X线生物辐照仪照射脑部(照射总剂量30 Gy,分3周照射),且BVZ组、单纯照射组小鼠在首次X线全脑照射同一天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圆孔、卵圆孔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上颌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支疼痛患者80例,使用密闭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卵圆孔组和圆孔组,每组40例。卵圆孔组患者经皮穿刺卵圆孔行PRT,圆孔组患者经翼腭窝穿刺圆孔行PRT。记录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患
目的探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致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术后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额叶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额叶致痫灶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CD,术后随访≥3年。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术后无发作组及发作组,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FCDⅠ型和FCDⅡ型,应用Engel分级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疗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