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关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情感与体验。在此背景下,关注课堂的活力,创设形式各异的课堂活动,备受教师青睐。通过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构建学生的亲历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然而,笔者在课堂活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活动的引领、设计以及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活动失“真”,弱化了活动的实效。如何上出课堂活动的“真”境界?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笔者的粗浅体会。
一、活动引领——注重关注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课中、课后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课后对知识的巩固,课前准备,作为相对薄弱环节,课前预习往往被忽略,即便有,也更多是流于形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为,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引领、指导十分重要。
例如,在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时,考虑到这一框题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自习完全可以把握,但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相关知识的认同又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知与情的强烈共振与和谐共鸣?经过思考后,笔者决定采用课堂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系列活动,让他们去体验、感受,从而产生思想上的认同。
较之于传统课堂模式,活动的展开将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空。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张扬,让教学活动充分展开?笔者运用了课前对学生活动的引领。在分析学情和领悟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明确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这些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体现?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专题专项探究。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有目的的准备,既实质性的预习了本课的内容,锻炼了自己收集、分析、取舍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地以学习主体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活动设计——注重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
新课改至今,“学生主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活动的开展即为贯彻“学生主体”理念的有效尝试。然而,许多课堂活动的开展仅仅流于形式,实效不高。如何上出活动课的“真”境界,笔者认为,课堂活动有待于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细化、提升。
1.领悟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使课堂活动“神形”具备
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堂活动的融会贯通是所有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初衷,然而实际的操作力求面面俱到,陷入“似是而非”的误区,徒有活动的“形”,丧失了活动的“神”。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课堂活动设计中,笔者在反复研读和推敲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自习而能掌握的一些知识如“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等进行了大胆删减,从而突出教材主旨,抓住学生情感主线,突破教材原有框架结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了如下三个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一:回顾历史
活动设问: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力量进行过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堂活动二:感悟现实
环节1: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环节2:课堂成果展示。这些成果说明了什么?
通过活动二,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信念。
课堂活动三:自主学习
环节1:自主学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关知识。(自习要点:把握每种执政方式的要点或关键词)
环节2:自主学习拓展——展望未来(辅以视频)。
通过活动三,引领学生展望美好明天,产生情感共鸣:始终坚持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历史—感悟现实—展望未来”三个活动前后连贯,实现了教材主旨和活动形式的融会贯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而不限于课堂讨论,使课堂活动多姿多彩
课堂活动,由于添加了活动元素,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课堂讨论是当前课堂活动的常见模式。为了使课堂讨论更具动感,讨论的形式往往是多样的,诸如4人学习小组讨论,同座位之间的讨论等。然而,形式的多变难掩实质的单一,过多的讨论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知识点本身而言,三个“只有……才”的意义表述非常易于学生的记忆和把握,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在确定课堂活动的思路后,在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笔者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为避免活动形式单一,与学生课前预习相联系,尝试使用了“课堂成果展示”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动起来。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笔者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欣慰:学生不仅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而且制作成了精美的课件;不仅有收集材料时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整理材料后的理性升华。他们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都是情的涌动,心的诉说……都成为学生自我认知的展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促成了全班学生情感的高度统一!
除了“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课堂活动中,为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多种方式融会贯通,使课堂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高潮迭起。
三、活动设问——注重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利用课间时间,笔者播放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考虑到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歌声刚结束,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活动的问题: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的理解。
在第一个活动中,笔者的本意是想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而明确,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力量,都进行过各自的抗争,可不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他们不负众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领导中华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由于设问不够明确,发问过于突兀,违背了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活动出现了“冷”现象:学生虽然在讨论,但明显是应付式的,回答也大多局限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度,偏离了问题设置的初衷,没有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如何使问题的设置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笔者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调整了原有的设问。在明确课堂活动一:“回顾历史”之后,笔者用简洁的语言带领学生简单回顾近现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被侵略,人们被奴役,中华大地一片凄风苦雨!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力量,都进行过各自的抗争。在学生的情绪得到一定高涨的基础上,笔者再聚焦问题:回顾历史,近代史上哪些阶级、力量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进行过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修改后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发展需要依靠于实践,依靠于活动,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智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将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将使我们的政治教师充满智慧,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充分发展。
一、活动引领——注重关注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课中、课后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课后对知识的巩固,课前准备,作为相对薄弱环节,课前预习往往被忽略,即便有,也更多是流于形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为,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引领、指导十分重要。
例如,在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时,考虑到这一框题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自习完全可以把握,但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相关知识的认同又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知与情的强烈共振与和谐共鸣?经过思考后,笔者决定采用课堂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系列活动,让他们去体验、感受,从而产生思想上的认同。
较之于传统课堂模式,活动的展开将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空。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张扬,让教学活动充分展开?笔者运用了课前对学生活动的引领。在分析学情和领悟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明确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这些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体现?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专题专项探究。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有目的的准备,既实质性的预习了本课的内容,锻炼了自己收集、分析、取舍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地以学习主体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活动设计——注重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
新课改至今,“学生主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活动的开展即为贯彻“学生主体”理念的有效尝试。然而,许多课堂活动的开展仅仅流于形式,实效不高。如何上出活动课的“真”境界,笔者认为,课堂活动有待于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细化、提升。
1.领悟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使课堂活动“神形”具备
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堂活动的融会贯通是所有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初衷,然而实际的操作力求面面俱到,陷入“似是而非”的误区,徒有活动的“形”,丧失了活动的“神”。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课堂活动设计中,笔者在反复研读和推敲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自习而能掌握的一些知识如“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等进行了大胆删减,从而突出教材主旨,抓住学生情感主线,突破教材原有框架结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了如下三个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一:回顾历史
活动设问: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力量进行过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堂活动二:感悟现实
环节1: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环节2:课堂成果展示。这些成果说明了什么?
通过活动二,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信念。
课堂活动三:自主学习
环节1:自主学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关知识。(自习要点:把握每种执政方式的要点或关键词)
环节2:自主学习拓展——展望未来(辅以视频)。
通过活动三,引领学生展望美好明天,产生情感共鸣:始终坚持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历史—感悟现实—展望未来”三个活动前后连贯,实现了教材主旨和活动形式的融会贯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而不限于课堂讨论,使课堂活动多姿多彩
课堂活动,由于添加了活动元素,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课堂讨论是当前课堂活动的常见模式。为了使课堂讨论更具动感,讨论的形式往往是多样的,诸如4人学习小组讨论,同座位之间的讨论等。然而,形式的多变难掩实质的单一,过多的讨论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知识点本身而言,三个“只有……才”的意义表述非常易于学生的记忆和把握,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在确定课堂活动的思路后,在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笔者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为避免活动形式单一,与学生课前预习相联系,尝试使用了“课堂成果展示”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动起来。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笔者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欣慰:学生不仅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而且制作成了精美的课件;不仅有收集材料时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整理材料后的理性升华。他们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都是情的涌动,心的诉说……都成为学生自我认知的展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促成了全班学生情感的高度统一!
除了“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课堂活动中,为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多种方式融会贯通,使课堂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高潮迭起。
三、活动设问——注重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利用课间时间,笔者播放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考虑到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歌声刚结束,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活动的问题: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的理解。
在第一个活动中,笔者的本意是想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而明确,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力量,都进行过各自的抗争,可不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他们不负众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领导中华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由于设问不够明确,发问过于突兀,违背了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活动出现了“冷”现象:学生虽然在讨论,但明显是应付式的,回答也大多局限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度,偏离了问题设置的初衷,没有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如何使问题的设置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笔者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调整了原有的设问。在明确课堂活动一:“回顾历史”之后,笔者用简洁的语言带领学生简单回顾近现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被侵略,人们被奴役,中华大地一片凄风苦雨!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力量,都进行过各自的抗争。在学生的情绪得到一定高涨的基础上,笔者再聚焦问题:回顾历史,近代史上哪些阶级、力量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进行过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修改后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发展需要依靠于实践,依靠于活动,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智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将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将使我们的政治教师充满智慧,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