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英语学习中的虚拟语气对它的讲解多停留再刻板的记忆,程式化的讲解,而没有深入挖掘它内在的含义。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的两个个句子为列,展开了对虚拟语气的探索。虚拟语气虽然只是综合英语中极小的一个语言点,但对它的揭秘必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虚拟语气;一波;三则;四层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12-01
一、引言
在英语中,虚拟语气有着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也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虚拟语气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查询了知网和万方等网络资源后,也很遗憾的发现,对于虚拟语气的讲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现象的描述,而没有从更深层次挖掘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这种特殊的内心动态,学生只是较为孤立的记忆一些基本的公式的语言点,让本应该闪闪发光的虚拟语气黯然失色。
如果不求甚解,在遇到相近或类似的用法时,通常就会手足无措,有时候甚至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想去甚远:
下面请看杨利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4册第六课中的两个句子:
原文1:“… that each would have grown up holding exactly the opposite beliefs t those he holds...”
译文1:“ 两人长大以后会持有和现在恰好相反的观点。”
原文2:“… then we should have grown up to regard it as “obviously" natural and perfectly moral and proper...”
译文2:“ 那么我们长大后就会认为这些做法“显然”是自然的、完全符合道德归法的,也是很正常的。”
这是同一段里相近的两个句子,参考译文把两处都不约而同的翻译成了“会”, 如果两处都是一样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同时采用would 或者should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玄机,看似条列化得虚拟语气中有什么精神所在。鉴于此,笔者通过各方收集资料,提出了虚拟语气的“一波三则四个层级”的观点。
二、虚拟语气的第一波
虚拟语气的第一波,笔者将之叫为“could”或“would”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Could you ...?”或者“Would you…?”这样的表达;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到这样的知识,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表示委婉以及礼貌,对于为什么不用“could”或“would”的原形,却不能说出所以然,而这其实是揭开虚拟大门的一个重要关卡,这里体现出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一种地位短暂性的失衡。
在语法中,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却可以不遵循这一规则,以期达到特定的效果。“叙述过去的事情时,可以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把过去的动作或状态现在化,使之更生动,给人一种往事仿佛发生在眼前的印象。
反之亦然,根据Yule 教授所提出的“远指”和“近指”,我们可以得出这其实是一种以说话者为基点,一种心理距离的推远和拉近。在这种情况下,发问者通常有事求助于听话者,所以就自动地拉远其距离。
三、虚拟语气的三则
长期以来,虚拟语气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因为笔者主要是从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教学,因此就采取了既和考试挂钩,同时又比较利于学生理解的分类方式,即条件则、动宾则和系表则;以及如“wish”、“time”、“but for”等不规则。因后面几则表现形式比较固定,变化较小;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条件则。
什么是条件则,顾名思义就是和条件句相同的“if”虚拟句,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be very happy.
从上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和我们以前所学的条件句:
If the weather is fine, I will go with you.
两句从结构上看,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个条件虚拟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从第一波那里得到启示,同时虚拟就是说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要把动词拉远,拉到过去或者将来,表示和现在所处的环境相差甚远。理解了这一点,回过头去看,我是不可能变成你的,所以就采取了过去的时态。
四、虚拟语气的四个层级
接前述引言所举例子,情态动词加完成时态的用法。一般来说有四个用法,即“might+ have done”、“could+ have done”、“should+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还有各自的原形加情态动词的用法,相互混杂,各种情况难以区分,为此笔者大胆提出根据各词的可能性大小在具体语境下区分,正如小学老师不可能中学老师比一样,各个层级原形和过去式之间需要进行相互比较,而不能错开去比,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中文没有这么多可以表达可能性大小的词汇。
所以引言中的两个地方都翻译成“会”,其实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会”是可能性最高级,表示离说话人的观点最近,而第二句中的“会”则表示作者对于那些不良行为,“杀婴”以及“格斗”等行为的嗤之以鼻。
结束语:语言学习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和背景;虚拟语气虽然只是语言知识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却隐含了人交往中的某些合作密码,掌握一门语言的细微语气,必将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通过对虚拟语气的分析理解,必将让虚拟语气不在是那么遥远,不在是那么梦幻,而必将如陈述和祈使等语气一样,在我们的面前灼灼生光。
参考文献:
[1]徐克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马德高.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文辅导[M].济南:新华出版社,2010.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4]何桂金,周开鑫.高级英语语法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关键词:虚拟语气;一波;三则;四层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12-01
一、引言
在英语中,虚拟语气有着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也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虚拟语气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查询了知网和万方等网络资源后,也很遗憾的发现,对于虚拟语气的讲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现象的描述,而没有从更深层次挖掘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这种特殊的内心动态,学生只是较为孤立的记忆一些基本的公式的语言点,让本应该闪闪发光的虚拟语气黯然失色。
如果不求甚解,在遇到相近或类似的用法时,通常就会手足无措,有时候甚至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想去甚远:
下面请看杨利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4册第六课中的两个句子:
原文1:“… that each would have grown up holding exactly the opposite beliefs t those he holds...”
译文1:“ 两人长大以后会持有和现在恰好相反的观点。”
原文2:“… then we should have grown up to regard it as “obviously" natural and perfectly moral and proper...”
译文2:“ 那么我们长大后就会认为这些做法“显然”是自然的、完全符合道德归法的,也是很正常的。”
这是同一段里相近的两个句子,参考译文把两处都不约而同的翻译成了“会”, 如果两处都是一样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同时采用would 或者should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玄机,看似条列化得虚拟语气中有什么精神所在。鉴于此,笔者通过各方收集资料,提出了虚拟语气的“一波三则四个层级”的观点。
二、虚拟语气的第一波
虚拟语气的第一波,笔者将之叫为“could”或“would”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Could you ...?”或者“Would you…?”这样的表达;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到这样的知识,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表示委婉以及礼貌,对于为什么不用“could”或“would”的原形,却不能说出所以然,而这其实是揭开虚拟大门的一个重要关卡,这里体现出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一种地位短暂性的失衡。
在语法中,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却可以不遵循这一规则,以期达到特定的效果。“叙述过去的事情时,可以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把过去的动作或状态现在化,使之更生动,给人一种往事仿佛发生在眼前的印象。
反之亦然,根据Yule 教授所提出的“远指”和“近指”,我们可以得出这其实是一种以说话者为基点,一种心理距离的推远和拉近。在这种情况下,发问者通常有事求助于听话者,所以就自动地拉远其距离。
三、虚拟语气的三则
长期以来,虚拟语气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因为笔者主要是从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教学,因此就采取了既和考试挂钩,同时又比较利于学生理解的分类方式,即条件则、动宾则和系表则;以及如“wish”、“time”、“but for”等不规则。因后面几则表现形式比较固定,变化较小;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条件则。
什么是条件则,顾名思义就是和条件句相同的“if”虚拟句,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be very happy.
从上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和我们以前所学的条件句:
If the weather is fine, I will go with you.
两句从结构上看,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个条件虚拟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从第一波那里得到启示,同时虚拟就是说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要把动词拉远,拉到过去或者将来,表示和现在所处的环境相差甚远。理解了这一点,回过头去看,我是不可能变成你的,所以就采取了过去的时态。
四、虚拟语气的四个层级
接前述引言所举例子,情态动词加完成时态的用法。一般来说有四个用法,即“might+ have done”、“could+ have done”、“should+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还有各自的原形加情态动词的用法,相互混杂,各种情况难以区分,为此笔者大胆提出根据各词的可能性大小在具体语境下区分,正如小学老师不可能中学老师比一样,各个层级原形和过去式之间需要进行相互比较,而不能错开去比,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中文没有这么多可以表达可能性大小的词汇。
所以引言中的两个地方都翻译成“会”,其实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会”是可能性最高级,表示离说话人的观点最近,而第二句中的“会”则表示作者对于那些不良行为,“杀婴”以及“格斗”等行为的嗤之以鼻。
结束语:语言学习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和背景;虚拟语气虽然只是语言知识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却隐含了人交往中的某些合作密码,掌握一门语言的细微语气,必将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通过对虚拟语气的分析理解,必将让虚拟语气不在是那么遥远,不在是那么梦幻,而必将如陈述和祈使等语气一样,在我们的面前灼灼生光。
参考文献:
[1]徐克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马德高.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文辅导[M].济南:新华出版社,2010.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4]何桂金,周开鑫.高级英语语法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