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形成的考察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本质属性、价值诉求、行动方针、发展归宿的客观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文本中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剖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公开表达了无产阶级的观点与意图,从本质属性、根本任务、基本立场、性质特征、关键形式五个维度为我们勾勒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 理论; 基本框架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08
  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33-04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构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也在唯物史观的逻辑生成中得以成型,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清算哲学立场、揭露虚假表象、剖析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的基础性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往往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既融涵着对旧哲学及以往所有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又内蕴着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现实指引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维度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范畴,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哲学批判和现实导向上的双重功能、表征着旧意识形态批判与新意识形态建构的双重色彩。如果说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以批判建构功能为第一立场的“揭露假者为假”和“确立真者为真”[1]的理论性思维,那么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以实践导向功能为基本起点的“真者已然为真”和“应然转为实然”的实践性思维,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向,引领无产阶级获取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往往被直接等同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在理论构成上,它是无产阶级本质属性、价值诉求、行动方针、发展归宿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表征与反映;在基本功能方面,它不再像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那样以批判旧哲学为逻辑起点,而是着重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在范畴色彩上,它跳出了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单一色彩,在相对积极的意义上成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的形成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推进是同步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成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
  一、意识形态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溯源
  “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和“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正如俞吾金在《意识形态论》中讲的那样:“犹如人们在使用‘服装’这一概念之前已经穿着某种东西一样,哲学家在创造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前,也已经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2]。可见,即使没有专属的名称和固定的形态,意识形态依然与阶级社会相伴而生,成为统治阶级具有导向性的政治愿景。以此为线索,我们便可以将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视为意识形态概念的最初形态,将培根、洛克、孔狄亚克、爱尔修维、霍尔巴赫等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和假象的批判视为意识形态概念出场的先导。随着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终于以独立范畴的面貌出现在了大众面前:1796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特拉西试图寻找到一个区别于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 “观念的科学”,把人们从偏见与假象中解放出来,“观念学”由此建立。这一学说为理性社会的学说,意识形态批判的先河也由此得以开创。
  特拉西“意识形态论”的最大缺陷是过分强调感觉的作用,主张用思维去校检思维。同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论”一样,青年黑格尔派也把观念和思想视为人们的真正枷锁,认为只要同意识的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3],这就是马恩笔下的“德国哲学”和“德国意识形态”的弊病,也正是马克思要对“意识形态”展开批判的原因之一。
  马恩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使用是以批判旧哲学为切入点的。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的法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做的批判思想的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4],因此,对法哲学的批判也就是对与德国生产关系相匹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通过对异化本质的揭示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使无产阶级“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而精神和现实层面的二重化促使工人被迫放弃生产资料,主体性不断丧失。事实上,这就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的控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尽管在1840-1842年间马克思就已经使用过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了,但也只是用它来指称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一种理论思潮,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当做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武器,并使之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形成的重要支撑。这篇著作有两个重要贡献:其一,实现了一般意识形态和具体意识形态的分离,被具化了的意识形态被指认为资产阶级“虚假的观念”,而在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则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思想体系或革命阶级的普遍价值诉求,这种分离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对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阶级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批判立场,也开启了从“阶级意识”、“革命观念”角度中性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传统,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场和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其二,阐明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是“虚假的观念”的原因是其对现实生活关系的倒置性反映,这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对立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共产党宣言》之前若干文本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基本框架的勾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积累和革命实践不断推进的成果,在此之前,马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前期论述,这些论述虽然也曾涉猎意识形态的多重含义(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统治观念”与“革命观念”的区分就包含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思想萌芽[5]),但整体上集中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论析之上。既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6],那么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共产党宣言》以前,马恩并没有侧重论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而是集中火力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揭露和批判工作:其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必然的;其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终结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胜利是同一的。马恩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与批判散见于他们的诸多著作之中,在长期的论战中,逐渐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
  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客观反映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在观念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虚假”的,亦是“真实”的。之所以是虚假的,是因为在一个已经被异化了的社会中,虚假的意识是异化世界得以存续的庇护伞,资产阶级必须“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他们最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7],以使得自己的统治显得合理合法。因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假象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并且求助于伪善和诡辩”[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在照相机中的倒立成相,但这种倒影“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9],作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观念领域的客观反映,它代表了利益所得者最真实的动机和愿望。
  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脱离群众的利己观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一个国家得以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因为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形成“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10],也就是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实现世界制度的解体,才能把“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而除此之外的所有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他们从来都不会真正接近群众,只有维系阶级利益的社会关系出现问题时,才“开始带着自己的特殊要求同其他各种社会领域靠拢在一起”[11]。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整个社会所需要和认可的代表,想当然的将自我利益的索取作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权利,他们“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12],自始自终都是以利己的和狭隘的立场创造只属于他们的世界。当“对敌人振振有辞的宣称‘我必须要成为一切’”时,资产阶级所表现出的对于祖国的道德和忠诚只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束缚自己”。[13]
  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对无产阶级的精神束缚
  马恩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总是与对异化的本质揭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的尤为鲜明:私有财产既是异化的产物又是异化的根源,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依然是一种反动性的思想意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对精神世界的迫害,反倒让私有制的存在加剧了人的自我异化,而这种异化还被资产阶级美化成为一种“上天的恩准”。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既不是彻底的精神革命,也无法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归根结底,它仍然是资产阶级意识的空话,是资产阶级全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倒立成像。
  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将终结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15],当一种旧制度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合理的时候,它的历史往往是悲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又提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只能通过实际的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6],指认了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可以被消灭,而它被取代和消灭的具体时间,则是由一个社会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的发挥程度来决定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肯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历史上曾经具有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同时还明确指出了终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也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7]。
  三、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构筑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基本框架
  截止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通过哲学批判和社会分析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揭露,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的形成则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才完成的。一方面,经历了丰富的理论批判积淀之后,马恩已经完成了宗教批判向哲学批判、哲学批判向政治批判的转向,终结了观念支配现实的神话;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革命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和封建主义蒙昧专制的革命斗争。马恩认为这个时机正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18]。因此,《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正式地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公开宣战,通过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根本任务、基本立场、性质特征、关键形式五个方面的阐述,从五个维度勾勒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
  1.《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前,人类社会没有统治和奴役的存在,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虽然已经是“用意识代替本能”的观念,但仍然是一种自发、混乱、低级的 “动物式的意识”。当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普遍的“没有历史的”社会意识才成为了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9],因此,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就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在此基础上,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做出了如下说明:其一,明确指明“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依附于无产阶级生产关系之上,自觉反映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其二,“两个决裂”表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0]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统治思想,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2.《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根本任务的揭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进一步指明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共产党宣言》则指出“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21]。马克思主义认为,并非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只有凝结了一个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的阶级精神,并且具有一定行为导向功能的思想观念才能够进入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共产党宣言》赋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明确的斗争色彩和导向功能,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任务是要“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观念层面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决裂,彻底废除资产阶级社会所谓的“永恒真理”,“而不是加以革新”[22];在实践层面指引广大无产阶级在暴力革命中废除私有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发展。
  3.《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基本立场的确立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以往所有的阶级为了争取维护统治地位,必然会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把个别的思想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一种意识形态基本立场的关键是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关系,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利益所得最终归属于谁。因此,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指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遍性既不是覆盖面上的普遍也不是受益面上的普遍,而仅仅是自诩的普遍,是用来安慰人心、迷惑大众的观念体系。同时,还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的根由:“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坚持了整个无产阶级共同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3]。《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如此明确的表明立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根植于人民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体系,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为了实现大部分人的理想愿景而构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标准。因此,它既不需要制造什么特殊的原则,也不需要塑造什么被美化过后的形象,更不需要刻意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4.《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特征的界定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以往所有的意识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24],那么,这些社会关系凝结而出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对剥削关系的反映与维护,这就使得这些意识形态总是具有反动的性质:其一,它们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思想体系,不具备客观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力,它们对美好世界的描绘总是乌托邦式的虚渺许诺,因此,也只能是具有遮蔽性和迷惑性的“虚假意识”。其二,它们总是以大多数人的牺牲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利益辩护,这样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是其政权合法性的自证式说辞,是为了“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2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深刻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性质,揭示了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会随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并在阶级对立消失时被终结的命运。此外,论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的原因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他要废除宗教、道德、哲学,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指明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与以往所有意识形态相区别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5.《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关键形式的认识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将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既表达了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必胜的信心,也提出要正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6]。同时,他们还指出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要帮助教育摆脱阶级统治的影响,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事实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就已经指出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7],《共产党宣言》将这种能够掌握群众、说服群众的、彻底的理论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强调了要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开展灌输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江平.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5.
  [2]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
  [3][4][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9,413,180,5,152,15,14,13,14,169,5,172,413,399,178,421,408,422,413,412,411,434,10.
  [5]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9.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其他文献
【摘 要】单元整合教学立足于大语文教学观,围绕单元训练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加以重组,将精读与略读、理解与积累、学习与训练、表达与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它使教材鲜活而灵动,使课堂教学省时又高效,使小我语文走向大成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深度开发教材──学生整组感知──探究层层深入——回顾拓展延伸”,进行教学时应把握三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有序列层层推进,螺旋上升;“互文”观照扩大阅读
【摘 要】 针对国内对教科书中位置信息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选取5套人教版初中几何教科书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知识节的位置信息利用VSM模型进行分析,对教科书的文本相似度进行研究.此研究得出教材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类似课程的教科书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借鉴.  【关键词】 平面几何教科书;位置信息;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节;VSM模型  1 研究背景  章建跃在2013年
【摘 要】课堂反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馈,应遵循及时性、经常性、真实性、明确性、针对性原则,并恰当地运用,才能让学生乐学并且爱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反馈;原则;教学  反馈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和展示,而是为了帮助和改进。以分数来反馈课堂的优劣是不妥当的。通常情况下,课堂反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及时性  首先,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信息的
摘要:差异化个体借助网络自行打造新的情感勾连,给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带来了新的挑战。从萌芽期的无序状态到成熟理性,高校网络舆情用其发展的轨迹显示了其特色。分类清晰是大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可预测性强为客观研判、有效引导提供了支撑;衍生舆情易发的特征是做好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積累。衍生舆情易发的特征,锻炼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轨迹;时代
【摘 要】非权力因素是校长的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只有充分发挥人格魅力、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意志三方面非权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校长管理;非权力因素;品德;能力;情感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让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搞好各项工作,创造出好的成绩,除了须懂得运用权力外,还要能巧妙用好各种非权力因素。所谓非权力因素,主要是指能感召和影响教师思想行动的、校长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主导价值,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长期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促进传统的对象性教育向交往性教育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依归,创设理想交往情境为目标,通过创设平等互助交往情境,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创设主动选择交往情境,规范学生社团活动
【摘 要】操作环节在幼儿故事教学中非常重要。有效的操作环节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故事带来的乐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举了验证性操作环节、探索性操作环节、合作性操作环节、创作性环节等四个有效操作环节,并进行详细展开。  【关键词】幼儿;操作环节;故事教学  三岁至六岁的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该年龄阶段所独有的语言特点。故事教学中,教师只要依据幼儿
【摘 要】幼儿在幼儿园时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朔到童年早期所遭受的挫折或心理创伤,其中安全感是影响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寄宿制幼儿园幼儿的安全感,应该营造安全温馨的园舍环境、构建和谐的幼师关系、培养幼儿生存能力、建立密切的家园关系。  【关键词】寄宿制幼儿园;培养;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身体、情绪、认知发展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安全感就是对人和周边环境的基本信任。奥地利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其中的核心课程。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根据理论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体现理论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保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学重点的突出性;坚持课内理论教学的主体性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