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探究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max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宣德炉于明代宣德三年问世以来,其蕴含的文玩艺术及神秘,就一直在收藏坊间牵扯着人们的心。令人对其向往有加,又难望其真容。时至今日,对何为宣德三年的铸炉,尚无权威性定论。明代于谦曾有过对宣德炉铜质金黄,声音如罄的赞论,这是古人留下的描述。尽管宣德炉仿佛如神龙不见首尾,长期以来一直难定其踪,但是并不影响世人对其衍生宣德文化的喜爱。如今,人们对各个时期的铸炉,都以宣德文化来加以蕴化,以示对宣德炉产生的文化寄托。由此,更是催生了宣德炉文化艺术的研究及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国粹的一部分。人们不同时期的、研究宣德炉的文章,更是让人领略了宣德炉艺术及文化的幽古魅力。不拘于一格的宣德艺术文化,还让人感受到其为盛世兴收藏、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笔者作为坊间的一位宣德炉收藏爱好者,觉得把自己对宣德炉的认识,表露出来与坊间交流分享,感觉亦是对宣德炉文化的发扬,尽点绵薄之力。
  认识明代宣德炉的三项看法:
  一、铸造工艺:明代宣德炉的铸造工艺,既是出自宫廷名家,就可以想见,其工艺的精湛和实用性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古代的各种条件与当今相比都显得极其落后,因此在铸炉时,应该是很珍惜原材料的。用惜铜如惜金来比喻,亦应不为过。铸炉时,既要考虑其相对应的实用性,又要注重其艺术的美感。因此,宣德炉的大小、轻重,都应该与实用性相吻合。联想其插注香的状况,笔者认为宣德炉身的直径,应该是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之间为宜;其轻重应界于1公斤至1.5公斤为宜(若有宫廷铸用于社稷、大祭用炉另论)。造型艺术方面,既参造古时的器皿艺术,又结合了当时明代的精简风格(例如明代家具所展现的状况),应该是其艺术风格成型的状况。据此,笔者对有世人对其立耳、鼓腹、扁身的精简艺术造型表示认同。关于宣德炉的铜色,历代坊间一直以来都认可其金黄色,应该与当今黄灿灿的纪念币色相仿(这在炉足底可鉴)。也因此,明代于谦对其声音如罄的説法也就顺理成章。对宣德炉用筷轻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应是其音状。
  二、宣德炉款识:宣德炉作为宫廷产物,在镌留款识时,毫无疑问文字是很规整的。如同当时科举考试必行“馆阁体”那样,不能轻率。宣德炉文字的工仗神韵,是其必然。此外还有可能,铸成的炉,笔者认为除了全炉打磨,款识文字也应该有刻修饰,令文字的流畅及神韵更加鲜明,这样才算得上炉最后的完成。笔者多年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好像是某博物馆、一例宣德铜器图的款识为楷书“大明宣德年製(中间为无横一的德字)”,并附文此款为“最贴近宣德年的款识”。文字很工仗,为笔者至今所仅见。遗憾没有把文图出处记下来,后来再找都没找到。所以说,宣德炉楷书款识没展现出名家风范的,即可裁定其性质。
  三、宣德炉沧桑感:笔者对宣德炉沧桑感的理解,应为结锈及茄皮、锈蚀与磨损、包浆与润泽三个方面。
  关于结锈,炉由于湮埋的地域不同,就会产生各类的锈结,如同《古玩指南》所叙述的那样。中国长江以北土质偏碱,以南偏酸;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潮湿,对湮埋于不同地域的炉,产生的锈色都有影响。这在古钱币上表现得最为鲜明。但是,宣德炉由于是精炼而成,另外产生时间仅近600年,这些条件都注定了宣德炉的抗腐蚀能力、相对于更早的史物来比较,要强得多,即便是被湮埋至今,若有锈应该是薄锈为宜,不应该产生古钱币的堆结锈状况(古铜锈不同状况较多,这里就不再冗述)。宣德炉茄皮的产生,主要是与人为因素有关。并且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形成。宣德炉由于是实用物,古人在使用其时触摸,会有水分、脂肪、盐分、蛋白质、粉尘及其它有机物沾附,年长日久,逐渐会形成茄皮,严重的会形成大于厚于0.1毫米的茄皮。这种茄皮通常在立耳连接炉身处一带较为明显,这与人手较多触摸该部位有关。这种厚的茄皮,呈现通常是斑驳脱落状,这又是与长期被湮埋、茄皮受到侵蚀所至。有此茄皮特征的炉,笔者认为最迟都要达到清代初期。
  关于锈蚀与磨损,宣德炉会因湮灭的时间长短而不同。锈蚀对炉身应不会明显,这得益于铜质精良所至。而较为可见的锈蚀,主要体现在款识文字上。因为文字是细凸状,这就注定了宣德年间、宣德炉的锈蚀,在文字上必须有体现。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即便是工仗流畅的文字,也会显现出明显自然的锈蚀痕迹。这应该可以成为判定宣德炉的主要特征依据。磨损方面,除了在长期正常使用中产生的微碰微划外,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炉足。年代久远的炉,乳足底约显现有1至2毫米厚的磨损,这样才足以阐明宣德炉的处世近600年的风格。此外,被磨损处与足不触物处,应显现出自然的圆弧磨损过渡(注:以上磨损特征对于民间粗足炉或足平底大于一厘米的炉不适用),这应该可成为检验宣德炉的关键特征。
  包浆与润泽方面,如今已成为收藏坊间的主流方向。传世的炉,由于较长期的留于人间,就会有使用触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包浆(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茄皮)。这就如玉及其它受人把玩的器物那样如出一辙。为了对一些色泽不佳的炉进行整改,世人遂想出了对宣德炉的盘养,这从清代时就已出现。为了让色泽不佳及“火气重”的炉、另外产生温润的美感,世人就想方设法去其差色,以求其再换色泽,达到理想的温润程度。笔者认为,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取向,这与文物应保持其应有的历史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涉炉不深的爱好者,也容易被其色泽误解,不易作出断代。此外,在转讓时也没有沧桑感鲜明的炉那么好定性。
  笔者对于宣德炉的认识,以及宣德年的铸炉特征,作了上述的一番叙述,目的是想与坊间同仁,共同交流与促进。顺附一只“最贴近宣德年款识”的宣德炉图,以飨坊仁。
  1、款识:该炉的款识为阳文楷书体“大明宣德年製”(德字为中间无横一德)。文字极为规整,以明代科举例行的“台阁体”喻之,亦不为过,是至今所能够见到的宣德炉款识中、都无法与之比肩企及的。款识文字规整,笔划流畅,书法入神。有资料传说该书体出自当年明代学士沈度。细观文字,据其流畅的笔划分析,该炉铸成之后,可能对文字有过刻修饰。此外,文字还有受蚀特征。由于文字是细凸起阳文,在漫长的历史湮埋过程中,不像炉体其它地方那么大体,免不了经历过受蝕。这些现象与特征,是其它绝大多数炉所不具有的。   2、工艺:该炉的工艺极为精湛,鼓腹、立耳、乳足、侈口。立耳内空下端为平底,与炉口保持一水平线。炉侈口微外撇,整圈口厚薄呈现极为勻整。用两手指同时触及炉体内外,感觉四周的勻整度很一致(没有得用卡尺量过)。三个乳足相距对等。经测,该炉重1200克;高98毫米(足底有约2毫米磨损),宽166毫米,口内径132毫米。足底磨露出顯现的铜色为金黄色。明代于谦曾对宣德炉有声如罄铜质金黄的赞言。这是明代人对宣德炉留下的少有定论。该炉的声音与铜质与此言吻合。通观该炉体型,与其它有明代器物一样,有简明精巧、又不乏工艺精湛的风格。
  3、沧桑感:该炉的沧桑感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一、茄皮与锈结:先说该炉茄皮,主要体现在炉耳部位。由于该炉曾经过漫长岁月的使用,由人触摸沾附在上面的水分、盐分、脂肪、蛋白质、微尘等等有机物,不断的长期侵染,致以炉耳为主的部分,由包浆逐步转化为一层厚茄皮。尔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岁月湮埋,原有的茄皮又被侵蚀得斑驳脱落,这显现出的两段岁月过程,是较为漫长的。二、再说该炉锈结,通体在原有茄皮的基层上,因长期湮埋又产生了薄薄的蟹青锈。另外,在侈口外的部分凹处,有沙结锈。根据这些状况分析,该炉曾经有过湮埋于河中的历程,估计是南方较干净水系的河流。这样的定论是基于沙结锈较“干净”,没有北方大多数河流因为水浑、对湮埋的金属物体都会产生黄褐色锈染的特征。同理,水浑的河流对铜质器物也形不成蟹青锈的。而形成这样的沙结锈,同样要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4、磨损:磨损也是体现宣德炉沧桑岁月的一个主要标记。宣德炉除了长期使用有不太明显的微划痕外,其主要的磨损是在足底。要知道,宣德炉不像其它器皿,每天或者经常触摸。它基本都是摆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用以祭祀为主的作用。所以,足底的磨损通常极少。该炉足底的磨损,估计略有2毫米。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被搬动的宣德炉,能够产生这样程度的磨损,这同样得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5、宣德炉大小的分析:当今,能够看到的宣德炉,绝大多数直径都小于150毫米,这也反映出古人对香炉实用性及用铜不易的限定。而当今所见直径大于150毫米的,又大多数显得体型笨拙,应该基本都是清代以后铸的。古人惜铜如惜金,再加上受冶炼及工艺的制约,所以很难有精铜来铸工艺好的炉、大的炉。所以说,真正的宣德炉,应该是在150毫米至200毫米之间为宜。而该炉的大小刚好适宜。
  综上所述,该炉显现的各种历史沧桑元素,应该是最贴近宣德年的。
  (作者单位:1.广西柳州市钱币学会 ;2.广西金秀瑶族博物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化媒体作为社会化创意的信息表达渠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且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升,以往的植入式消费理念值得消费者陷入到审美疲劳阶段,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更加追求具备价值的内容,内容营销成为各个行业竞争的关键点。文章以美食网红李子柒为研究对象,就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内容营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化创意;内容营销;李子柒  数字互联时代,新经济
期刊
摘 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旅居巴黎时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4年义和团运动到1938年抗战爆发为止将近40年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书中的主人公姚木兰,是道家之女,也是儒家之媳,她是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美丽率真、聪慧执着、果敢豁达,她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诗歌,并且演绎着自己的传
期刊
摘 要:1944年4月1日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与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杨立三拟定的“滕杨方案”是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颁布的一项实施生产节约的经济方案。它从“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出发,批判了“一切共有、反对私有”的错误思想,将公私兼顾的原则量化、细化为生产、节约、积蓄三方面的具体规定,对集体与个人生产节约活动实施奖励和分红,正确处理了生产和分配、集体和个人、消费和积累的关系,被
期刊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是即使这样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不高,成功率更低。其实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应该说人们都有创业的潜能,大学生创业潜能更大,但实际仅仅发挥了极小一部分,本文结合十多年在高校开展创业培训和对大学生的调查,就如何发挥大学生创业的潜能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业潜能  创业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一个人的创业潜能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实现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时代下,现代企业更是实现了经营方面的变革创新,从经济模式到盈利模式,再到内部控制管理,现代企业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下文就新形势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入手,分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新的经济法激励的有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褚伯秀得闻范无隐解惠施句的“‘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存而勿论可也。”的理解《庄子》的解经方法入手,以“道通为一”作为方法论来分析褚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书中所用的解庄方法。从而提取出褚伯秀以朴真——把握文本最根本的精神、通一——打通各篇不同主题、融会——融通儒释道三家之理的三个层次的解庄特色。并且关注到褚伯秀对与学道、求道的重视以及治道、救世的反复论说两个角度。从三个层次和两个
期刊
摘 要:这些年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呈现快速提升的趋势,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使得农业方面的信息更加的互通,同时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新时代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还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现如今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全面,并且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制约。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约因素  1.农业经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帕斯卡猜想推测的中国古史记载与《圣经》记载的发生于中近东地区的人类各种族起源的故事有契合之处的假设,叙述了苏美尔人与华夏民族的可能关系,并对“夏代”学说之由来以及所谓的“夏域”概念做了探讨和推析。  关键词:帕斯卡猜想;苏美尔人;华夏民族;夏代;夏域;亚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夏朝的存在,难道夏朝真的是编造出来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夏”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但所谓
期刊
摘 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能够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决策依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美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经济贸易合作的主要对象之一。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会计制定方法、准则、程序及模式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必然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成果。为了促进我国会计制定与世界接轨进而迈向国际化,研究中美会计的差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美会计;
期刊
摘 要:那达慕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为军事服务,逐渐转化为具有民俗色彩的游艺习俗,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那达慕文化与经济密切相连,不同的时代背景对那达慕文化的发展要求也各不相同。那达慕文化的不断转型与发展从实际上来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现状  一、引言  那达慕文化具有历史时间长、内容全面、民族色彩浓厚的特征。蒙古族人民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产生并且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