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德宏州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对策;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185-02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全州耕地面积12.6万hm2,其中水田面积6.0万hm2,旱地面积6.6万hm2。州内盛产水稻、甘蔗、橡胶、茶叶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云南省的商品粮和蔗糖生产基地。全州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27.6万hm2,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41.35万t[1]。由于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世居区,长期以来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秸秆一直被视为一种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薄弱,秸秆大多被随意丢弃或焚烧。秸秆资源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充分发挥,还造成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成为德宏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德宏州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41.35万t。秸秆产量最多的是芒市,为16.58万t;其次是盈江,为8.26万t;第三是陇川,为7.03万t;第四是梁河,为6.95万t;最少的是瑞丽,仅为2.53万t[1]。
目前,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作饲料、田间焚烧、直接还田、作燃料燃烧、堆制堆肥等[1](表1)。可以看出,目前德宏州秸秆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简单粗放的低水平,远未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1 用作饲料
用作饲料的占总量的30%。虽然是利用比例最大的一类,但当地农民大多是将秸秆直接或粉碎后饲喂牲畜,氨化、青贮处理后饲喂的较少,饲料适口性较差,利用率较低。
1.2 田间焚烧
田间焚烧的约占总量的27%。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造成安全隐患,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烟雾粉尘,造成环境污染。
1.3 作肥料还田
目前,德宏州农作物秸稈作肥料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和堆制堆肥2种,二者约占秸秆总量的28%。秸秆作肥料使用能为作物提供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利用方式。
1.4 燃烧、丢弃
燃烧秸秆约占总量的9%。虽然液化气、电饭锅等新型能源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在德宏仍有部分农民将秸秆作为燃料使用。丢弃量约占总量的4%,这2种利用方式不仅浪费秸秆中的养分、有机质等肥分,而且产生大量的烟雾粉尘,形成垃圾,不利于环境保护。
1.5 其他
秸秆的其他利用方式约占总量的2%,主要是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沼气原料及生活用品、工艺品的加工原料等。
2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各级政府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重视
德宏州各级政府部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缺乏认识,认为秸秆是废物,忽视其资源性和利用不当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到位,致使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滞后,加工处理设备、设施严重不足。
2.2 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性的引导、宣传、监管力度不大,以及农民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种植观念和生活习惯,导致农民对综合利用秸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收获处理秸秆费时费力,使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积极性,为图省事、省钱,常将秸秆丢弃或焚烧。
2.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瓶颈明显
德宏州现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是制约当地秸秆利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不成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如生产中缺乏秸秆收获、打捆、还田的配套机具。二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规模较小,大面积推广使用中遇到了耐用性、适用性、价格高、维修率高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推广利用。
2.4 秸秆收集贮运体系不健全
秸秆分布分散,体积蓬松,易潮湿,收获季节性强,再加上田间道路网不配套、没有专门的运输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秸秆收集和贮运成为秸秆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2.5 劳动力制约
秸秆综合利用时期常和农忙时间相冲突,而秸秆的收集处理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为图省事,焚烧或丢弃的现象十分普遍。
3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3.1 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对秸秆的综合利用,逐渐形成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秸秆综合利用形势。对秸秆利用过程中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应预先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3.2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力度
一是从政策上对秸秆综合利用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为农民个人、相关企业利用秸秆创造条件。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如对秸秆利用的农户,按照其利用秸秆的方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补贴。对综合利用秸秆的企业,减免相关费用。三是进行机具和设备补贴。将收获、打捆等小型秸秆利用机械和企业使用的大型秸秆利用机械都列入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的目录,加快秸秆利用机械化的进程。
3.3 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组织试点、重点项目实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农户、典型技术的示范带动效应,用实际效果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积极采用综合利用措施处理秸秆。 3.4 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
秸稈综合利用主体是农民,出路在技术,关键在机械,重点是增加投入。要逐渐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中,最终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企业、农民增收的效果。
3.5 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
3.5.1 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该方法是符合德宏实际的、最有效、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目前,德宏州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式仅占秸秆利用去向的28%左右,仍有很大的推广利用空间。对于便于机械化操作的坝区水旱轮作地,可在农作物收获时,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粉碎装置,将粉碎后的秸秆撒于土壤表面,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翻埋入土;对于林果立体种植和宽行间套种植的田地,可实施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对于多余的、不便采用直接粉碎还田和覆盖还田的秸秆,可采用制作堆沤肥,腐熟后还田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利用秸秆,保持水土、改善土壤,又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5.2 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就是将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后饲喂畜禽,通过养畜过腹还田,是一种具有很高综合效益的秸秆利用模式。目前,德宏州虽然秸秆饲料化利用所占比重最大,占秸秆利用去向的30%左右,但利用方式较为简单粗放,大都只是将秸秆直接或粉碎后饲喂牲畜,这种未经加工处理的秸秆饲料适口性差,能量转化利用率低。今后要加大推广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处理技术的力度,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
3.5.3 秸秆能源化利用。目前,在国内外应用比较成熟和普遍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2]。结合德宏州实际,比较适合推广的是秸秆沼气发酵利用。这一利用方式既能有效地规模化处理大量农作物秸秆,又能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沼液和沼渣还可作肥料,是一种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好途径。
3.5.4 秸秆基质化利用。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能为食用菌提供丰富的养料,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3]。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原料来源丰富、简便高效等特点,出菇后的废料还可作为肥料使用,既环保、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是一项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5.5 秸秆工业化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变废为宝,而且可以提升秸秆的内在价值。德宏工业不发达,可因地制宜将秸秆用于加工草帘子、草袋、草绳、笤帚等草编,有条件时可逐步运用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化工等领域。
3.5.6 秸秆生态化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秸秆生态化种、养结合是指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能源技术综合使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较高的环境、经济、社会价值。先将农作物秸秆采用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进行处理,作为饲料饲喂牛、羊等畜禽,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填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肥土;也可利用秸秆饲养蚯蚓,废渣作肥料还田,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可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目前,德宏州的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结合德宏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秸秆资源状况,统筹规划,多策并举,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生态化种养结合等适合德宏现状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德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4 参考文献
[1] 张国云.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德宏州农业污染源[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39-40.
[2] 康清华,张建忠,邵博.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0(1):35-37.
[3] 皇甫月红.涟水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19-320.
[4] 孙登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7):96-96,119.
关键词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对策;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185-02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全州耕地面积12.6万hm2,其中水田面积6.0万hm2,旱地面积6.6万hm2。州内盛产水稻、甘蔗、橡胶、茶叶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云南省的商品粮和蔗糖生产基地。全州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27.6万hm2,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41.35万t[1]。由于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世居区,长期以来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秸秆一直被视为一种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薄弱,秸秆大多被随意丢弃或焚烧。秸秆资源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充分发挥,还造成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成为德宏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德宏州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41.35万t。秸秆产量最多的是芒市,为16.58万t;其次是盈江,为8.26万t;第三是陇川,为7.03万t;第四是梁河,为6.95万t;最少的是瑞丽,仅为2.53万t[1]。
目前,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作饲料、田间焚烧、直接还田、作燃料燃烧、堆制堆肥等[1](表1)。可以看出,目前德宏州秸秆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简单粗放的低水平,远未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1 用作饲料
用作饲料的占总量的30%。虽然是利用比例最大的一类,但当地农民大多是将秸秆直接或粉碎后饲喂牲畜,氨化、青贮处理后饲喂的较少,饲料适口性较差,利用率较低。
1.2 田间焚烧
田间焚烧的约占总量的27%。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造成安全隐患,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烟雾粉尘,造成环境污染。
1.3 作肥料还田
目前,德宏州农作物秸稈作肥料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和堆制堆肥2种,二者约占秸秆总量的28%。秸秆作肥料使用能为作物提供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利用方式。
1.4 燃烧、丢弃
燃烧秸秆约占总量的9%。虽然液化气、电饭锅等新型能源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在德宏仍有部分农民将秸秆作为燃料使用。丢弃量约占总量的4%,这2种利用方式不仅浪费秸秆中的养分、有机质等肥分,而且产生大量的烟雾粉尘,形成垃圾,不利于环境保护。
1.5 其他
秸秆的其他利用方式约占总量的2%,主要是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沼气原料及生活用品、工艺品的加工原料等。
2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各级政府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重视
德宏州各级政府部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缺乏认识,认为秸秆是废物,忽视其资源性和利用不当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到位,致使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滞后,加工处理设备、设施严重不足。
2.2 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性的引导、宣传、监管力度不大,以及农民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种植观念和生活习惯,导致农民对综合利用秸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收获处理秸秆费时费力,使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积极性,为图省事、省钱,常将秸秆丢弃或焚烧。
2.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瓶颈明显
德宏州现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是制约当地秸秆利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不成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如生产中缺乏秸秆收获、打捆、还田的配套机具。二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规模较小,大面积推广使用中遇到了耐用性、适用性、价格高、维修率高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推广利用。
2.4 秸秆收集贮运体系不健全
秸秆分布分散,体积蓬松,易潮湿,收获季节性强,再加上田间道路网不配套、没有专门的运输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秸秆收集和贮运成为秸秆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2.5 劳动力制约
秸秆综合利用时期常和农忙时间相冲突,而秸秆的收集处理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为图省事,焚烧或丢弃的现象十分普遍。
3 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3.1 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对秸秆的综合利用,逐渐形成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秸秆综合利用形势。对秸秆利用过程中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应预先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3.2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力度
一是从政策上对秸秆综合利用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为农民个人、相关企业利用秸秆创造条件。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如对秸秆利用的农户,按照其利用秸秆的方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补贴。对综合利用秸秆的企业,减免相关费用。三是进行机具和设备补贴。将收获、打捆等小型秸秆利用机械和企业使用的大型秸秆利用机械都列入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的目录,加快秸秆利用机械化的进程。
3.3 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组织试点、重点项目实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农户、典型技术的示范带动效应,用实际效果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积极采用综合利用措施处理秸秆。 3.4 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
秸稈综合利用主体是农民,出路在技术,关键在机械,重点是增加投入。要逐渐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中,最终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企业、农民增收的效果。
3.5 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
3.5.1 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该方法是符合德宏实际的、最有效、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目前,德宏州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式仅占秸秆利用去向的28%左右,仍有很大的推广利用空间。对于便于机械化操作的坝区水旱轮作地,可在农作物收获时,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粉碎装置,将粉碎后的秸秆撒于土壤表面,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翻埋入土;对于林果立体种植和宽行间套种植的田地,可实施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对于多余的、不便采用直接粉碎还田和覆盖还田的秸秆,可采用制作堆沤肥,腐熟后还田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利用秸秆,保持水土、改善土壤,又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5.2 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就是将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后饲喂畜禽,通过养畜过腹还田,是一种具有很高综合效益的秸秆利用模式。目前,德宏州虽然秸秆饲料化利用所占比重最大,占秸秆利用去向的30%左右,但利用方式较为简单粗放,大都只是将秸秆直接或粉碎后饲喂牲畜,这种未经加工处理的秸秆饲料适口性差,能量转化利用率低。今后要加大推广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处理技术的力度,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
3.5.3 秸秆能源化利用。目前,在国内外应用比较成熟和普遍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2]。结合德宏州实际,比较适合推广的是秸秆沼气发酵利用。这一利用方式既能有效地规模化处理大量农作物秸秆,又能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沼液和沼渣还可作肥料,是一种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好途径。
3.5.4 秸秆基质化利用。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能为食用菌提供丰富的养料,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3]。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原料来源丰富、简便高效等特点,出菇后的废料还可作为肥料使用,既环保、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是一项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5.5 秸秆工业化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变废为宝,而且可以提升秸秆的内在价值。德宏工业不发达,可因地制宜将秸秆用于加工草帘子、草袋、草绳、笤帚等草编,有条件时可逐步运用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化工等领域。
3.5.6 秸秆生态化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秸秆生态化种、养结合是指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能源技术综合使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较高的环境、经济、社会价值。先将农作物秸秆采用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进行处理,作为饲料饲喂牛、羊等畜禽,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填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肥土;也可利用秸秆饲养蚯蚓,废渣作肥料还田,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可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目前,德宏州的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结合德宏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秸秆资源状况,统筹规划,多策并举,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生态化种养结合等适合德宏现状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德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4 参考文献
[1] 张国云.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德宏州农业污染源[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39-40.
[2] 康清华,张建忠,邵博.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0(1):35-37.
[3] 皇甫月红.涟水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19-320.
[4] 孙登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7):96-9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