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意识,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而巧妙的“引读”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引读”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动,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在活动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情趣与意念,这种方法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读课文中独立领悟,体会课文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师(引):桂林的山水真是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接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引):漓江的水真绿啊——生(接读):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引):桂林的山真奇啊——生(接读):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引):桂林的山真秀啊——生(接读):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引):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接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会栽倒下来。这样引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突出了重点。
二、质疑引读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质疑引读,疑要设得恰到好处,引读要富有兴趣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平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是课文的难点,可这样设疑:①桑娜家原来有几口人?现在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共几口人?②桑娜家生活富裕吗?③桑娜的丈夫是什么人?她抱回两个孩子是否与丈夫商量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读深思,就可以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难点就突破了。
三、诵读引读法
所谓诵读引读法,就是教师通过诵读示范和点拨,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巧妙布局和感人的情境,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例如《长征》一课的朗读引导,可先作有感情地朗读示范,然后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让他们反复朗读:①注意节奏、重音;②读时要展开想象,使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形象;③朗读出感情,注意语速和语调。诗的第一、二、三、四、五句写出了红军把长征途中所遇的困难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读时要快些,语调高兴激昂些。第六句则体现了夺取大渡桥时的悲壮与惊险,读时稍慢些,语调低沉些,才能体会到对死去战友的怀念。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欢乐与悲伤,从而激起对红军战士的钦佩之情。
引读法教学贵在“巧”,激趣是实现参与意识的体现,质疑则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诵读是以声释义,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的有效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动,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在活动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情趣与意念,这种方法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读课文中独立领悟,体会课文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师(引):桂林的山水真是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接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引):漓江的水真绿啊——生(接读):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引):桂林的山真奇啊——生(接读):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引):桂林的山真秀啊——生(接读):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引):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接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会栽倒下来。这样引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突出了重点。
二、质疑引读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质疑引读,疑要设得恰到好处,引读要富有兴趣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平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是课文的难点,可这样设疑:①桑娜家原来有几口人?现在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共几口人?②桑娜家生活富裕吗?③桑娜的丈夫是什么人?她抱回两个孩子是否与丈夫商量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读深思,就可以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难点就突破了。
三、诵读引读法
所谓诵读引读法,就是教师通过诵读示范和点拨,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巧妙布局和感人的情境,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例如《长征》一课的朗读引导,可先作有感情地朗读示范,然后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让他们反复朗读:①注意节奏、重音;②读时要展开想象,使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形象;③朗读出感情,注意语速和语调。诗的第一、二、三、四、五句写出了红军把长征途中所遇的困难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读时要快些,语调高兴激昂些。第六句则体现了夺取大渡桥时的悲壮与惊险,读时稍慢些,语调低沉些,才能体会到对死去战友的怀念。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欢乐与悲伤,从而激起对红军战士的钦佩之情。
引读法教学贵在“巧”,激趣是实现参与意识的体现,质疑则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诵读是以声释义,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