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认识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动脑动口,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奉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只有当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能予以诱导启发。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探求精神?其方法枚不胜举。以下仅就“设悬”、“质疑”、“解囊”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做法。
  “设悬”、“质疑”、“解囊”是相辅相承、互为作用的。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质疑”、“解囊”是通过巧设悬念提出一系列疑点引发学生动脑动口,最后解下包袱。这样既烘托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如学习《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时,学习前先给学生介绍一则消息:“我国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在巴黎唱了一支动听的歌,当时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唱出了祖国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那首歌的歌词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柯岩写的《周总理,您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导题把学生带进了怀念周总理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进而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一系列疑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寻求答案。如:1、本诗在构思上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画面的?2、此诗采用了什么写法展开情节的?这样由浅入深进行质疑,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轻松愉快又群情激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学习小说《故乡》,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写法时,为了使同学们勤于动脑,可结合同学们的思想经历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质疑:同学们,当你们攻破一道难题,写出一篇称心的文章,做出一件顺心的事情时,心情是喜悦的,这时你们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充满了美;校园的花儿随风摆动,好象在向你微笑;听到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好象在为你歌唱;路旁的垂柳随风飘拂,好象在向你招手……这一切的一切,使你沉醉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反之,当你一切都不如意时,周围环境的一切都不顺眼,好象老天有意与你作对,就连大地也好象对你不满……同学们是否都有此感受?(同学们齐声答:有!)这说明了什么?此种表现方法是什么?同学们茅塞顿开,异口同声地回答:“衬托!”这时让同学们齐读“时候既然是深冬……”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这两段描写,然后让学生答这两段中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问题(前一段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后一段衬托了“我”的喜悦之情),由此达到情随物迁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还应向学生指出作文时不要为了描写而描写,要紧扣主题,通过不同环境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同学们颔首赞许,心悦诚服。
  总之,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或指明学习新知识的价值以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教学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在教改大潮中阔步向前。
其他文献
【摘要】《荷塘月色》以艺术的笔法,用通感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绿叶、荷花、清香及月色,给人以“惊异”的美。通感手法的运用,调动了人的一系列感官,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增强了事物的形象感,生发出审美愉悦的空间,给人以多重而交叉的美的意境。  【关键词】感觉 沟通 审美    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为人所乐道,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乏通感之功。先生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
期刊
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要发展,教学要革新,必然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大实施科研力度,才能形成科研兴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一、加强课程和教材的研究    要重视以课程教育、教法为研究对象,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大力加强研究和指导,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和教材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注重乡土教材的编写,力求实用、科学,有
期刊
【摘要】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就注定了它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人格本位定位及教育中的人文关注,应利用课程资源的优势体现人文,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基本权,提倡礼待学生,教育事半功倍。  【关键词】重视人文关注    学校作为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阵地,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合格生产者、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这就注定了它必须重视人文。  人文在思想上的基本特征是反对愚昧,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中高考试卷的结构比中,写作所占的比分越来越高,甚至在有的省市,语文考试只考写作。这样,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强调:对学生的作文必须要篇篇精批细改,总批、眉
期刊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工业上的流水生产线,千篇一律,不断重复。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的学结合才能产生效果,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班积极性。否则,就是对牛弹琴,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上好课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学生因素,认真备教材的同时认真备学生。如何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备好课、上好课呢?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心中时刻有学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每个人都是诗人,但每个人都可以去鉴赏诗歌。诗词背诵、诗歌鉴赏也是我国高考制度中经久不衰的考题,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就是以诗歌教学为主。如何指导学生去感受、理解、体验诗歌的美,进而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陶冶情操并很好地背诵下来,始终是困扰我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教育家
期刊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写出了脍炙人口之作。他运用高超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将渔夫和妻子桑娜金子般善良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环境对比与心理交错描写,体现桑娜的担心和勤劳能干    作家笔随心意,从“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到“屋里却温暖而又舒适”。从环境的
期刊
一放寒假,学生的心立即飞回了家中。亲人的团聚、朋友的嬉耍、节日的欢快,让他们把学习丢在了脑后。但如果布置一些独具特色,寓学于乐的作业,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体会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是会很乐意完成的。  结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有文化氛围,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学习书法、赏写春联、搜编短信。开学后,我用了一节课作了信息反馈,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一、学习书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不积极、不主动,上课时,老师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而且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整体施加影响,唤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入审美的佳境。    一、巧饰“凤头”,引导学生尽快“入境”  语文课的导入好比“凤头”,它是课堂的起始,是教师讲课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简捷的课堂开场白。
期刊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相对茫茫字海来说也许并不多,但对于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并不容易。单单小学语文六年制二册就要求:认识460个字,其中300个是要求学会写的字,160个是要求认识的。识字量的提高,使生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生字呢?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