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席草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草,是一种温情的草,柔软、秀气而有韧性,可以编织草席。
  手工编织的草席柔软轻便,易洗易干,凉爽耐用。新织好时带有灯芯草淡淡的青草味,很是好闻。那时农村每家的孩子都有三五个,大人也没有那么讲究,小孩夜里尿尿,直接透过草席漏到地上,湿了的那块照睡,没有空去经常洗席子,任由席子被尿浸泡又自然干,往往一张席子其他地方都好好的,就孩子睡的地方烂了。
  在我读小学阶段,我家每年会织出大大小小100多张席子,每张大席子最多可以卖到八块钱,小的卖四五块钱,如此算来,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父亲说我家的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靠卖草席买的,接着有了凤凰牌衣车,再后来,把房子粉刷一新,购进两个大衣柜和一套木沙发,还给教书的姐姐买了手表,这样的装备进了山区的农村家庭,是很值得炫耀的。
  我家的席草地在小溪边,父母去席草地劳作时间总是在生产队收工后的傍晚。我常常跟着父母去,我会帮忙拔杂草,会帮父母把割好的席草整理顺直,但我往往只做一会儿就受不住同伴的诱惑,到小溪边玩水、抓蚱蜢。抓到蚱蜢,用一根派不上用場的席草剥成细丝系住蚱蜢的腰身,放到溪水里游泳,间或到田垄边摘地稔,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野果吃,往往玩兴未尽,父母就叫收工了,才懒洋洋地帮忙扛着一小撮席草踏着暮色回家。
  每个夏夜,晚饭一过,父亲就拉亮门口的一盏15瓦的路灯,拿出他自制的尺子来度量席草。度量完分好类后就开始破草,粗壮而且够长度的上等草占的分量最大,那种草父母一般不让我和弟弟破,怕我们破不好,影响织成席子的美观,卖不到好价钱,一般都是分给哥哥姐姐破,我和弟弟只准破次等草。破草也要讲究技术,用刀子从中问破开,但是要求分开两半是均匀的。在昏暗的路灯下,我们一家就为新割回的席草忙碌。
  编织一张草席要经过摘草、晒草、纺线、穿线、织席、晒席等十多道烦琐而细腻的工序。其中,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织席。编织时,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旁边往席架中插入席草,一人坐在席架旁用力上下压打席草。送草、打压、锁边……“唰”的一声,一根细长的席草紧紧地拴进了席面,一根连着一根,每一根都凝聚着一家人辛劳的汗水,才织成一张草席。我最最高兴的是席子织好了,父亲就会骑上自行车驮着草席到附近的小圩供销社去卖,然后买一斤半斤的肉回来给我们几兄妹解馋。不用顾虑席子卖不出去,那时有供销社专门收购,席子按等级卖钱。所以,我最盼望的就是有席子织好,盼着父亲卖完席子回来的身影。有时父亲高兴又有空,就会带上我和弟弟去卖席子,父亲卖完席子,揣着钱一脸幸福地带我们在街上转悠,再买几毛钱的零食给我们吃。那种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踏实而满足。
  80年代末,我们村里的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手工编织的草席在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慢慢地,种植和编织草席少了,不见了踪迹。
其他文献
清明节前回乡下,村里儿时玩伴大春跟我讲了个故事。  他说,隔壁村“同志们”是个老革命。这位老革命没读多少书,是佃农家庭出身,用大春的话说,叫“根正苗红”。他长得一副憨厚相,吃得苦,干劲足,不到30岁就当上了乡里的干部。但他讲话的水平一直没有练出来,一开口就是“同志们”,然后如“鸭子囫囵大螺蛳”一样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讲几句大实话,一点官威也没有,所以大家都叫他“同志们”。不打紧的会议,台上的人在讲话
期刊
我到雪溪公社工作时,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  跨进公社院子的第一天,一位慈眉善目的领导就对我说,我们很欢迎你来雪溪公社工作,以后我们大家就要像亲朋一样友好相处。后来才知道,他是公社的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他的话自然是我所企盼的,感觉很亲切,很温暖。我家近在隔壁,只要翻过一条岭就到,然而一年到头,却极少回去,即便回去看看老父亲,多数也是当天打个来回。  我的职责是文书兼团委书记,文书是被公认
期刊
我出生的那个山村名叫坝上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  那年,坝塘边的老龙树上飞来一群马蜂,筑起了甑子大的“葫芦包”,村里的人都知道,都嘴馋,都想吃蜂蛹。我们一群娃娃不时用弹弓打,可谁也不敢爬上树,唯有那个外号叫“老狐狸”的人不信邪,黑夜里抬着竹竿,点燃火把爬上树去烧马蜂。忽然一阵狂风暴雨袭来,蜂群出洞,盯着“老狐狸”猛蜇。慌乱中,“老狐狸”像个断了藤的瓜,叽里咕噜惨叫着滚下龙潭,似尝试了一次无规则的
期刊
我走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园林公园,美则美矣,却总觉得缺少一种韵致,后来我发现,他们的园林里少了一种树——柳树。  起初,我以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并称,后来读《开河记》,才知道杨柳自有一番不平的来历。隋炀帝杨广登基,次年便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此建议甚好,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广种柳树。他十分爱柳,亲自栽柳堤边,御书赐柳树杨姓,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从此柳树便有“杨柳
期刊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平时只吃咸菜、杂辣椒,很难吃到糕点。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最盼望的就是吃月饼。  中秋节的前几天,家里是不会提前买好月饼的,父母亲怕我偷吃,走亲戚就失了体面。直到中秋节前一天,婆婆才特地到十里外的街上去,买几斤五仁老月饼。月饼是草纸外包装,系着细绳,里面包月饼的是闪着油光、印着唯美图案的红绿色蜡光纸。一打开,月饼的香甜,立刻口舌生津。当时的老月饼,主要是五仁的,外皮上沾满白
期刊
说起凤眼蓝,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但如果说起它的别名水葫芦、布袋莲,温州人没有不知道的,这种水生植物烂贱,温瑞塘河整治前,经常泛滥成灾,肆无忌惮地占领整个水面,疯狂且野蛮。密密麻麻的水葫芦不但堵塞航道,甚至会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坏,成为塘河一大公害。  这弃之如敝履的植物,想当年也曾经风光一时。水葫芦原产地巴西,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从此,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吃母亲制作的腌酸菜。那酸菜口感独特,色味俱佳,既可做餐桌上的风味小菜,又是煮、炒、焖的配菜佳品。  腌酸菜的原料,是以包心芥菜为原料,加盐腌渍而成。包心芥菜的种植,那时候,每年秋收后10月中下旬,我家都选在离村庄近,离水源不远的收割后的稻田作菜地。父亲手扶犁把,吆喝着大黄牛耕菜地。稻田里明亮的犁铧上,翻起的潮湿的泥土,齐整得像春天小河的浪头雕匠刻出的纹路。翌日,将犁翻的田地整理成一畦畦
期刊
作为一个生长在黄土高原的西北人,自幼便与面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吃的面多為杂面,由于没有那么多细粮,家里人便把麦子面与豆子面和在一起做成面条,再加些青菜、南瓜、土豆之类一锅煮。阵阵饭香在农家小院内外飘散,小孩们早已迫不及待,鸡狗们也围拢在屋门外等待“开饭”……那般景象,让人至今难忘。杂面虽然没有纯麦做的面条那般光滑爽口,但那时只要能填饱肚子,别无他求。只有当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时,才做一顿纯麦面
期刊
大自然总是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达到它的目的。  如果它希望种子落下时稍稍偏离垂直线,以便能散播开来,它只要把种子弄平,做成边缘较薄的碟状,并略微不平整,使其能在降落途中稍微“偏移”。最终,当种子需要从松树顶端开展更远、更广的飞行,上述的简单构造就会添上称作翅或鳍的活动式薄片。  北美油松会结出很多种子,而且非常专注于扩展族群的领域。它们从很小就开始结籽——有时还不到两英尺高就开始了。  我注意到,北
期刊
刀  一把青龙偃月刀,就把一个忠义之士从江湖送上了庙堂。  我们因此都成了爱刀之人,刀让我们在大是大非而前,平分秋色。  在黑暗中,拥抱更深的黑暗。  如果刀仅仅是一种杀器,我们就没有必要隐藏它的锋芒。真正可以隐藏的,是人的善恶和少数的真理。  只有那些对刀没有信心的人,才会往刀刃上涂抹毒药。  而真正的爱刀之人,刀始终干净得,像一匹柔软的丝绸。  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刀。  挥出去的每一刀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