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高效率地开展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本文从学风问题的本质出发,从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评价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风建设 高校 途径
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文明成才、和谐成功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学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对于学风问题,国内的主流观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即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被动灌输的倾向。(3)不想学习——即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4)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即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形成以上学风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来源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有来自中学老师和家长教育的影响和高校相关体制的不完善,更多的则是学生学业理想的缺失。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重点还应放在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造性开展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1.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明确阶段学习目标
学业规划,是指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其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通过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就业需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指导学生确定其人生阶段性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解决学生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在什么时候学、通过什么方式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提高学业发展效率,让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如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上层次、三四年级出成果等。
(1)学业规划宜尽早开展。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如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什么专业是品牌专业等,而对专业本身的了解甚少。新生入学后,要及时开展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各专业的应用领域,在学习中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及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详细解读专业培养方案,适时指导学生对个人学业进行规划。
(2)学业规划不是一次完成,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依据学生制定的阶段学习计划,按阶段进行评价和调整。最初形成的学业规划往往考虑不全面,学习目标容易过大或者过小,这都会对学习产生副作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学习风气。依据不同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业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学业规划,将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篮球架的高度水平,即比一层楼高,比二层楼低,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实现。
(3)结合学生实际成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做好学业规划的考评工作。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后,进行自评和班主任考评。同时,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努力。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受其学习能力的制约,又受其学习积极性的制约。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风建设的又一重要工作。
动机的实质是需要,只有当需要有可能满足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需要往往以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青年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于是,同龄人超出一般的学业成就更容易激起学习动力,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校园偶像或者学生标兵,让这些学生积极引领校园文化,成为良好学风的带领者,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青年学生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容易产生异己心理,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师在宏观上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骨干深入学生内部,引领大部分学生建设健康和谐的主流校园文化,在学业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
多举办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科类竞赛,以广泛参与,层层选拔的方式评选出最终的获胜者,以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以及获取荣誉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此类竞赛,认识自我和他人,在比较中激发进取心,提高学习动力。同时,让获胜的学生肯定自己的成绩,珍惜努力的成果。
3.创建学业团队,优化学习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意识比较淡薄,对学业的要求大多数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上,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越发注重广泛吸取专业知识,参与创造性的探索工作,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看到自己所学有所用,尤其是在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后能够获取成就感。大学生在仅完成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还很难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仅依靠个人力量也很难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团队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高校中创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业团队,让学生在团队里发挥所长,互相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高校大型竞赛为契机,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长期组建若干学业团队,定期安排培训和工作汇报。通过大型比赛的锻炼,团队关系得以磨合,成员易形成战友般的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学习方法在相互影响下得到优化。在校内多举办学业团队的报告会,以学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汇报团队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将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
4.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从打破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入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一些学者将21世纪初人才素质的要求归结为应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坚实的工具性知识;(2)作为社会人的知识;(3)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4)自学能力;(5)思维能力;(6)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不应以单一的课程测评结果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将考核重点放在思维、创造、实践等某些方面的能力上。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育激励机制与人才评价标准息息相关。在诸多教育激励的内容中,对学生行为能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奖励激励,如奖学金、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以及入党等。奖励的依据就是高校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观念往往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反映。单一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极易造成学风不正,考风不正的局面。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适度扩大奖励对象的覆盖范围,缩小各类奖励的人数比重,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找到自己、学校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认同。
大学四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好的学风不仅能积极作用于当下的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更能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历届学生起到引导作用。高等教育思想工作者要结合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梅.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和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5-26.
[2]刘莉,侯雪峰.高等院校学风建设载体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83-84.
[3]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76-78.
[4]唐瓷,高晓玲.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8,(1):61.
[5]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学风建设 高校 途径
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文明成才、和谐成功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学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对于学风问题,国内的主流观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即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被动灌输的倾向。(3)不想学习——即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4)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即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形成以上学风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来源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有来自中学老师和家长教育的影响和高校相关体制的不完善,更多的则是学生学业理想的缺失。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重点还应放在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造性开展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1.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明确阶段学习目标
学业规划,是指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其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通过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就业需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指导学生确定其人生阶段性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解决学生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在什么时候学、通过什么方式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提高学业发展效率,让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如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上层次、三四年级出成果等。
(1)学业规划宜尽早开展。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如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什么专业是品牌专业等,而对专业本身的了解甚少。新生入学后,要及时开展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各专业的应用领域,在学习中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及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详细解读专业培养方案,适时指导学生对个人学业进行规划。
(2)学业规划不是一次完成,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依据学生制定的阶段学习计划,按阶段进行评价和调整。最初形成的学业规划往往考虑不全面,学习目标容易过大或者过小,这都会对学习产生副作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学习风气。依据不同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业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学业规划,将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篮球架的高度水平,即比一层楼高,比二层楼低,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实现。
(3)结合学生实际成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做好学业规划的考评工作。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后,进行自评和班主任考评。同时,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努力。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受其学习能力的制约,又受其学习积极性的制约。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风建设的又一重要工作。
动机的实质是需要,只有当需要有可能满足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需要往往以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青年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于是,同龄人超出一般的学业成就更容易激起学习动力,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校园偶像或者学生标兵,让这些学生积极引领校园文化,成为良好学风的带领者,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青年学生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容易产生异己心理,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师在宏观上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骨干深入学生内部,引领大部分学生建设健康和谐的主流校园文化,在学业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
多举办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科类竞赛,以广泛参与,层层选拔的方式评选出最终的获胜者,以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以及获取荣誉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此类竞赛,认识自我和他人,在比较中激发进取心,提高学习动力。同时,让获胜的学生肯定自己的成绩,珍惜努力的成果。
3.创建学业团队,优化学习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意识比较淡薄,对学业的要求大多数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上,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越发注重广泛吸取专业知识,参与创造性的探索工作,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看到自己所学有所用,尤其是在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后能够获取成就感。大学生在仅完成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还很难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仅依靠个人力量也很难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团队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高校中创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业团队,让学生在团队里发挥所长,互相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高校大型竞赛为契机,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长期组建若干学业团队,定期安排培训和工作汇报。通过大型比赛的锻炼,团队关系得以磨合,成员易形成战友般的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学习方法在相互影响下得到优化。在校内多举办学业团队的报告会,以学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汇报团队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将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
4.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从打破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入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一些学者将21世纪初人才素质的要求归结为应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坚实的工具性知识;(2)作为社会人的知识;(3)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4)自学能力;(5)思维能力;(6)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不应以单一的课程测评结果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将考核重点放在思维、创造、实践等某些方面的能力上。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育激励机制与人才评价标准息息相关。在诸多教育激励的内容中,对学生行为能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奖励激励,如奖学金、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以及入党等。奖励的依据就是高校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观念往往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反映。单一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极易造成学风不正,考风不正的局面。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适度扩大奖励对象的覆盖范围,缩小各类奖励的人数比重,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找到自己、学校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认同。
大学四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好的学风不仅能积极作用于当下的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更能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历届学生起到引导作用。高等教育思想工作者要结合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梅.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和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5-26.
[2]刘莉,侯雪峰.高等院校学风建设载体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83-84.
[3]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76-78.
[4]唐瓷,高晓玲.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8,(1):61.
[5]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