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市属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市属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公共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质量以及效率也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及模式应运而生。2012年,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该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在所有事业单位中全面施行。市属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长期以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如基建“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的资金核算不清晰、预算编制不科学、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等。会计核算观念的落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考核指标不明确、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不可比、会计制度不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已不能满足高等学校办学核算需求,市属高校普遍存在预算编制执行流于形式、资金流量监控体系缺失、忽视办学成本核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教育资金配置不公平、财务风险日益加大的现象,影响了市属高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为适应新制度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属高校会计核算模式和制度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市属高校新旧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
原有的市属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为对象,主要是反映与控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随着高校的会计核算环境越来越复杂,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 无法满足提高资金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新会计制度的颁行与旧制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会计科目的变化。(1)增加的会计科目:包括“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文物文化资产”、“待处置资产损溢”、“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财政拨款结转结余”、 “非财政拨款结转”、“其他支出”、“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2)减少的会计科目:主要包括“成本费用”、“借入款项”、“拨出专款”、“拨出经费”、 “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结余分配”等科目。(3)规范化的会计科目:如“产成品”和“材料”等改成“存货”、“现金”改成“库存现金”、“应交税金”改成“应交税费”、“附属单位缴款” 改成“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应缴预算款”改成“应缴国库款”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1)对固定资产而言,高校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实际成本入账,但在后续使用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核算磨损价值、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科目余额无法真实反映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得不到反映,造成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与实际使用相背离,会计数据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已耗损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实际价值虚高的情况普遍存在。(2)对无形资产而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市属高校,在购入或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会计核算往往是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科目,导致月末资产债表上就不能披露该项无形资产购入和使用摊销情况,致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之外,形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虚减,甚至还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3)对基建核算而言,基本建设会计独立于高校会计核算之外,从而形成一个会计主体,两套核算账,高校事业会计报表中不包含基建业务运营的会计数据和信息,而基建会计报表中也不包括教育事业活动的信息。在日常经济业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早已经交付使用,却因为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衔接不严从而导致竣工工程多年无法入账,高校的实际资产数应该大于账面数,使得高校资产严重失实,账实不符。
3.财务管理方面的变化。(1)构建了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从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到经济业务的核算再到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都统一在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进行操作和监督,使得学校内部各部门都能参与到其中来,使教育资金的使用从计划到结果分析都能做到公开、透明、科学。(2)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将教育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纳入到预算编制中来,统筹安排国有资产的购置、调拨、使用、处置,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教育资金的使用做到“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3)有效控制了办学成本,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新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改变了原有会计制度中对于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要分别进行核算的预算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中的时间差,将原来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方式变成了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向或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式,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将财务部门的定位从以核算为主的后勤部门逐步向综合性的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并重的重心转移。同时,运用目标管理方法,以绩效预算为纽带,强化办学成本核算,达到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三、新体制下市属高校会计核算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了真正发挥高校新的会计核算模式的优越性,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加强重视,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技能。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出台也需要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变更,这种变更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学校高层的支持。应当强化领导层的财务管理意识,结合新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一套更加细化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为高校新会计核算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财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保障。同时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从核算主体、核算基础和科目设置均发生了变化,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大挑战。在执行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尽快掌握新制度改革的各项内容,要加强新制度的培训和学习,注重对财务专业业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财务工作由单纯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2.配合改革尽快做好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的配套升级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市属高校,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还应当做好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配套升级工作,尽快调整升级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在运用操作过程中应定期与财政部门沟通,及时掌握了解新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确保在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能全面详细地做好新旧制度的接口工作,以满足新的核算方法和报告体系。
3.加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1)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在预算编制时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定的预算编制标准,摸清、了解本年度学校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及其轻重缓急程度,并对所有产生的应收与应付进行先期的预见,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准确、详细的掌握预算编制的各项基本数字,确保编制的预算体系能够细化到各个项目和部门,保证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力。(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高校应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坚持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授权,实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内部权利制衡,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等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防止高校权力过于集中和人为因素降低资源管理效率的情况,要以科学性、实用性、严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为原则, 建立一套健全的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结合新的《会计制度》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资产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高校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作为校内监管体系的监控主体,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方式与管理措施,升级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健全各项资产的账卡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资产的现状、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资产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等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时对账并及时将数据变动情况告知财务,以便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高校应当从国有资产的评估管理、 产权管理、日常管理、经营管理、投资与收益管理以及若干特殊问题等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法规体系,对高校资产的合理使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保全等提供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财务处)
市属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公共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质量以及效率也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及模式应运而生。2012年,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该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在所有事业单位中全面施行。市属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长期以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如基建“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的资金核算不清晰、预算编制不科学、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等。会计核算观念的落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考核指标不明确、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不可比、会计制度不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已不能满足高等学校办学核算需求,市属高校普遍存在预算编制执行流于形式、资金流量监控体系缺失、忽视办学成本核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教育资金配置不公平、财务风险日益加大的现象,影响了市属高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为适应新制度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属高校会计核算模式和制度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市属高校新旧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
原有的市属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为对象,主要是反映与控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随着高校的会计核算环境越来越复杂,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 无法满足提高资金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新会计制度的颁行与旧制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会计科目的变化。(1)增加的会计科目:包括“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文物文化资产”、“待处置资产损溢”、“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财政拨款结转结余”、 “非财政拨款结转”、“其他支出”、“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2)减少的会计科目:主要包括“成本费用”、“借入款项”、“拨出专款”、“拨出经费”、 “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结余分配”等科目。(3)规范化的会计科目:如“产成品”和“材料”等改成“存货”、“现金”改成“库存现金”、“应交税金”改成“应交税费”、“附属单位缴款” 改成“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应缴预算款”改成“应缴国库款”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1)对固定资产而言,高校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实际成本入账,但在后续使用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核算磨损价值、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科目余额无法真实反映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得不到反映,造成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与实际使用相背离,会计数据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已耗损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实际价值虚高的情况普遍存在。(2)对无形资产而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市属高校,在购入或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会计核算往往是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科目,导致月末资产债表上就不能披露该项无形资产购入和使用摊销情况,致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之外,形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虚减,甚至还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3)对基建核算而言,基本建设会计独立于高校会计核算之外,从而形成一个会计主体,两套核算账,高校事业会计报表中不包含基建业务运营的会计数据和信息,而基建会计报表中也不包括教育事业活动的信息。在日常经济业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早已经交付使用,却因为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衔接不严从而导致竣工工程多年无法入账,高校的实际资产数应该大于账面数,使得高校资产严重失实,账实不符。
3.财务管理方面的变化。(1)构建了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从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到经济业务的核算再到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都统一在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进行操作和监督,使得学校内部各部门都能参与到其中来,使教育资金的使用从计划到结果分析都能做到公开、透明、科学。(2)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将教育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纳入到预算编制中来,统筹安排国有资产的购置、调拨、使用、处置,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教育资金的使用做到“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3)有效控制了办学成本,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新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改变了原有会计制度中对于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要分别进行核算的预算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中的时间差,将原来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方式变成了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向或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式,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将财务部门的定位从以核算为主的后勤部门逐步向综合性的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并重的重心转移。同时,运用目标管理方法,以绩效预算为纽带,强化办学成本核算,达到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三、新体制下市属高校会计核算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了真正发挥高校新的会计核算模式的优越性,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加强重视,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技能。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出台也需要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变更,这种变更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学校高层的支持。应当强化领导层的财务管理意识,结合新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一套更加细化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为高校新会计核算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财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保障。同时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从核算主体、核算基础和科目设置均发生了变化,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大挑战。在执行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尽快掌握新制度改革的各项内容,要加强新制度的培训和学习,注重对财务专业业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财务工作由单纯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2.配合改革尽快做好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的配套升级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市属高校,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还应当做好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配套升级工作,尽快调整升级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在运用操作过程中应定期与财政部门沟通,及时掌握了解新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确保在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能全面详细地做好新旧制度的接口工作,以满足新的核算方法和报告体系。
3.加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1)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在预算编制时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定的预算编制标准,摸清、了解本年度学校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及其轻重缓急程度,并对所有产生的应收与应付进行先期的预见,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准确、详细的掌握预算编制的各项基本数字,确保编制的预算体系能够细化到各个项目和部门,保证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力。(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高校应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坚持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授权,实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内部权利制衡,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等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防止高校权力过于集中和人为因素降低资源管理效率的情况,要以科学性、实用性、严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为原则, 建立一套健全的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结合新的《会计制度》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资产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高校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作为校内监管体系的监控主体,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方式与管理措施,升级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健全各项资产的账卡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资产的现状、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资产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等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时对账并及时将数据变动情况告知财务,以便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高校应当从国有资产的评估管理、 产权管理、日常管理、经营管理、投资与收益管理以及若干特殊问题等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法规体系,对高校资产的合理使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保全等提供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