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共识。十六七岁的年龄又是青少年独立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缺点展开讨论,并就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分析能力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以便于同行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创新阅读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056-01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创造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
纵观历史上凡是对社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人大多有着鲜明的个性思想,语文阅读教学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平时思想保守、做事情唯唯诺诺、缺乏主见,他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就会很少。
创造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必须要做到加强学生的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与竞争欲望,在课堂讨论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容易抹杀学生的独立思想,比如受封建伦理道德和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上仍旧存在着许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一言堂和满堂灌,整个课堂缺乏民主气氛,缺乏学生积极参与论辩的机会,这种状况独立思想如何培养?只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充分認识阅读与思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其实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所以阅读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在其过程中最活跃的就是大脑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与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学生用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风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阅读领悟文学价值,博采众长,达到为我所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借鉴和模仿很有帮助。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把握作品所传递出作者的思维轨迹,并在寻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研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教师只重视语言文字外在的形式讲解,往往是解剖教材,图解概念,弄巧成拙,最后将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听课的时候往往在看无关紧要的小说或者在用手机上网,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3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需要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和谐共创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需要感,需要的意识越是强烈,思维发展潜力就越大,一旦学生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变成追求的时候,思维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满足学生的对语文阅读的需要感:其一,妙设导语,引发阅读需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不能够得到满足,要把这种需要感和阅读教学挂起钩来,就是要设计好课堂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导语在课堂中起着诱导作用;其二,抓关键语句设疑问。疑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性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依据,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处在学习的阶段,不善于从文章逻辑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此处设置疑点,对吸引学生阅读很重要。
3.2 循环递进,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处,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处在活跃的状态,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应因势利导把思维活动导向深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由语言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开始,逐渐过渡到对文体、内容等吸收信息,初步进行理性认识阶段,最后达到一个欣赏评价阶段。
在具体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分层递进的原则,促使学生视野开阔,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发现学生缺乏对文章整体综合的把握,思维的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所以有的时候会对教师讲解感到茫然,我认为在讲解分析之前必须做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然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主题含义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最后把握对全文技巧的充分领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理解。
3.3 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觉”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恰当的传授思维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用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增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意识,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该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不应该只钻研某个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个阶段的语文课本,了解它的逻辑体系,并且要将相关的思维融入其中。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系统的,教师在讲某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设法归纳,迁移、分析,综合,比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有名言:“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略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从而唤醒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在阅读中强调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 姜健荣.试论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及其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3).
[2] 权曙明.阅读本质论[J].语文学习,2006(11).
[3] 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教育评论,2000(4).
[4] 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6.
[5] 梁丽萍.开放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9(6).
[6] 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2).
[7] 朱忠义.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9(4).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创新阅读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056-01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创造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
纵观历史上凡是对社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人大多有着鲜明的个性思想,语文阅读教学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平时思想保守、做事情唯唯诺诺、缺乏主见,他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就会很少。
创造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必须要做到加强学生的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与竞争欲望,在课堂讨论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容易抹杀学生的独立思想,比如受封建伦理道德和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上仍旧存在着许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一言堂和满堂灌,整个课堂缺乏民主气氛,缺乏学生积极参与论辩的机会,这种状况独立思想如何培养?只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充分認识阅读与思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其实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所以阅读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在其过程中最活跃的就是大脑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与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学生用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风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阅读领悟文学价值,博采众长,达到为我所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借鉴和模仿很有帮助。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把握作品所传递出作者的思维轨迹,并在寻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研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教师只重视语言文字外在的形式讲解,往往是解剖教材,图解概念,弄巧成拙,最后将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听课的时候往往在看无关紧要的小说或者在用手机上网,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3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需要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和谐共创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需要感,需要的意识越是强烈,思维发展潜力就越大,一旦学生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变成追求的时候,思维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满足学生的对语文阅读的需要感:其一,妙设导语,引发阅读需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不能够得到满足,要把这种需要感和阅读教学挂起钩来,就是要设计好课堂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导语在课堂中起着诱导作用;其二,抓关键语句设疑问。疑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性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依据,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处在学习的阶段,不善于从文章逻辑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此处设置疑点,对吸引学生阅读很重要。
3.2 循环递进,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处,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处在活跃的状态,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应因势利导把思维活动导向深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由语言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开始,逐渐过渡到对文体、内容等吸收信息,初步进行理性认识阶段,最后达到一个欣赏评价阶段。
在具体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分层递进的原则,促使学生视野开阔,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发现学生缺乏对文章整体综合的把握,思维的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所以有的时候会对教师讲解感到茫然,我认为在讲解分析之前必须做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然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主题含义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最后把握对全文技巧的充分领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理解。
3.3 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觉”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恰当的传授思维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用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增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意识,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该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不应该只钻研某个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个阶段的语文课本,了解它的逻辑体系,并且要将相关的思维融入其中。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系统的,教师在讲某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设法归纳,迁移、分析,综合,比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有名言:“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略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从而唤醒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在阅读中强调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 姜健荣.试论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及其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3).
[2] 权曙明.阅读本质论[J].语文学习,2006(11).
[3] 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教育评论,2000(4).
[4] 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6.
[5] 梁丽萍.开放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9(6).
[6] 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2).
[7] 朱忠义.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