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学生乃至全社会都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新的思考:劳动教育是什么?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达到什么效果?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不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教育现状,盲目开展劳动教育,无异于负薪救火,让劳动教育适得其反。为了全面了解现阶段学生尤其是晋中市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行为能力,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对晋中市域范围初一、初二的2000名学生开展了劳动教育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
劳动观念窄化。调查发现,70.2豫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体力活动,脑力劳动不属于劳动;61豫的学生认为,比起劳动,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更加重要;85.3豫的学生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加“体面”;78豫的学生认为,农业劳动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民不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就可以完成农业种植;42%的学生不认为劳动对他们有积极的意义,认为到了劳动的年龄再劳动就可以了。学生对劳动理解片面,劳动观念窄化,劳动意识薄弱,将劳动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出现了不愿意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
劳动技能欠缺。30.7豫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家务劳动;32豫的学生不会使用家里的洗衣机、油烟机等常用设备;5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主业,家庭劳动是父母的工作;35%的学生表示房间需要父母帮忙收拾才会整齐。调查发现,学生普遍不主动参与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秣马厉兵、枕戈待旦方可精准施策,筹谋劳动教育全局。在对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对劳动教育文件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基地根据自身定位,开创了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坚持劳动观念与劳动实践协同推进、传统劳动与科技劳动同步提升的理念,创建营地内与营地外共振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基地内树牢劳动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响应号召,在充分挖掘现有场馆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将营地场馆基础课程向劳动教育课程转型,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类课程夯实劳动价值。在传统类课程中,基地充分运用茶艺、晋商财商、手工艺、金属丝、沙画、微电影、数字音乐、华服、陶艺等现有场馆资源,让场馆资源成为载体,用主题统领课程,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比如,在以“劳模”为主题的大背景下,沙画通过画、金属丝通过做、手工通过剪、陶艺通过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表达自己对劳模的理解与感悟,并通过展示分享环节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劳模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农民,在学生自主分享交流与教师总结中,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通过茶艺课程的实践,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明白采茶的辛苦、制茶的不易,明白茶香的背后是茶人的坚守;在微电影、数字音乐教室,通过赏析讴歌劳动精神的视频和音乐,让学生有所触动,并明白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是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在晋商财商教室,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白劳动创造财富,体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通过系列传统类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
科技类课程丰富劳动内涵。在物联网、三模制作、益智游戏、创客空间、创意搭建、探秘空间、机器人、金工木工、激光内雕等科技类课程中,教师们通过劳动课程的主题设计,结合场馆独特的高科技元素,让学生动手体验,深入探究这些科技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拓展他们对于劳动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科技类的课程,让学生感受科技劳动的力量。就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其他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样,他们用科技改变着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进行顺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劳动。
家政课堂促进劳动延伸。基地开创家政小课堂,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设施,开展家庭日常服务、家庭用具护理、家宴服务、家庭简单维修服务、家庭日常保洁服务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家庭生活必备的技能。此类贴近生活的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推动其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教研跟进,强化教师行为意识。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育是唤醒学生灵魂的事业,而教师则是唤醒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基地为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从教师的治心治身开始,每周固定時间进行教师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教研,注重教师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养成,以此提升其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2.基地外提升劳动技能
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获得经验。基地利用自身特色课程资源,树牢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在基地外,从下设的60家研学基地中,精选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后沟古村,一座农耕的桃源。基地利用这里特有的劳动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劳动教学。学生在这里根据时令,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田间地头到后沟家宴,学生可以感悟完整的劳动教育过程,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会了尊重普通劳动者,爱上了劳动,主动参加劳动,提升了劳动技能。
巨鑫伟业,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在这里,学生通过连栋温室、水肥一体机等现代化农业物联网设施,感受高科技农业。这里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现状,清楚在新兴技术支撑下的新时代劳动现状,会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锻炼新形态下的劳动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学生还可以在老西儿醋博园、鑫炳记等,对比古代纯手工制作工艺与现代高科技工业化生产对劳动者的不同要求,体会传统劳动与科技劳动;在官道巷,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深入学习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中国煤炭博物馆,通过系列化课程,学生探究煤与生活的关系,明白煤不可再生,它之于生活必不可少,对于环境却百害无利,树立运用科技解决煤炭污染问题的理念,勤俭、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精神得以培养。更多劳动课程资源,此处不做一一说明。
基地秉持内外共振联动的理念,致力于在营地内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需求,让学生爱上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营地外结合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有效提高劳动技能。
通过晋中市劳动教育效果调查表,我们发现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明显增强,劳动技能初步具备,但是学生对一些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无法从课程中感悟到劳动教育价值,课程设计还有欠缺。据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将劳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在课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作者單位:晋中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一、问卷调查,深剖细挖析学情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不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教育现状,盲目开展劳动教育,无异于负薪救火,让劳动教育适得其反。为了全面了解现阶段学生尤其是晋中市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行为能力,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对晋中市域范围初一、初二的2000名学生开展了劳动教育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
劳动观念窄化。调查发现,70.2豫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体力活动,脑力劳动不属于劳动;61豫的学生认为,比起劳动,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更加重要;85.3豫的学生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加“体面”;78豫的学生认为,农业劳动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民不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就可以完成农业种植;42%的学生不认为劳动对他们有积极的意义,认为到了劳动的年龄再劳动就可以了。学生对劳动理解片面,劳动观念窄化,劳动意识薄弱,将劳动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出现了不愿意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
劳动技能欠缺。30.7豫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家务劳动;32豫的学生不会使用家里的洗衣机、油烟机等常用设备;5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主业,家庭劳动是父母的工作;35%的学生表示房间需要父母帮忙收拾才会整齐。调查发现,学生普遍不主动参与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二、内外联动,精准施策谋实招
秣马厉兵、枕戈待旦方可精准施策,筹谋劳动教育全局。在对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对劳动教育文件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基地根据自身定位,开创了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坚持劳动观念与劳动实践协同推进、传统劳动与科技劳动同步提升的理念,创建营地内与营地外共振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基地内树牢劳动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响应号召,在充分挖掘现有场馆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将营地场馆基础课程向劳动教育课程转型,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类课程夯实劳动价值。在传统类课程中,基地充分运用茶艺、晋商财商、手工艺、金属丝、沙画、微电影、数字音乐、华服、陶艺等现有场馆资源,让场馆资源成为载体,用主题统领课程,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比如,在以“劳模”为主题的大背景下,沙画通过画、金属丝通过做、手工通过剪、陶艺通过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表达自己对劳模的理解与感悟,并通过展示分享环节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劳模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农民,在学生自主分享交流与教师总结中,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通过茶艺课程的实践,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明白采茶的辛苦、制茶的不易,明白茶香的背后是茶人的坚守;在微电影、数字音乐教室,通过赏析讴歌劳动精神的视频和音乐,让学生有所触动,并明白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是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在晋商财商教室,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白劳动创造财富,体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通过系列传统类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
科技类课程丰富劳动内涵。在物联网、三模制作、益智游戏、创客空间、创意搭建、探秘空间、机器人、金工木工、激光内雕等科技类课程中,教师们通过劳动课程的主题设计,结合场馆独特的高科技元素,让学生动手体验,深入探究这些科技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拓展他们对于劳动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科技类的课程,让学生感受科技劳动的力量。就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其他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样,他们用科技改变着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进行顺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劳动。
家政课堂促进劳动延伸。基地开创家政小课堂,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设施,开展家庭日常服务、家庭用具护理、家宴服务、家庭简单维修服务、家庭日常保洁服务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家庭生活必备的技能。此类贴近生活的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推动其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教研跟进,强化教师行为意识。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育是唤醒学生灵魂的事业,而教师则是唤醒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基地为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从教师的治心治身开始,每周固定時间进行教师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教研,注重教师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养成,以此提升其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2.基地外提升劳动技能
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获得经验。基地利用自身特色课程资源,树牢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在基地外,从下设的60家研学基地中,精选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后沟古村,一座农耕的桃源。基地利用这里特有的劳动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劳动教学。学生在这里根据时令,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田间地头到后沟家宴,学生可以感悟完整的劳动教育过程,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会了尊重普通劳动者,爱上了劳动,主动参加劳动,提升了劳动技能。
巨鑫伟业,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在这里,学生通过连栋温室、水肥一体机等现代化农业物联网设施,感受高科技农业。这里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现状,清楚在新兴技术支撑下的新时代劳动现状,会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锻炼新形态下的劳动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学生还可以在老西儿醋博园、鑫炳记等,对比古代纯手工制作工艺与现代高科技工业化生产对劳动者的不同要求,体会传统劳动与科技劳动;在官道巷,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深入学习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中国煤炭博物馆,通过系列化课程,学生探究煤与生活的关系,明白煤不可再生,它之于生活必不可少,对于环境却百害无利,树立运用科技解决煤炭污染问题的理念,勤俭、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精神得以培养。更多劳动课程资源,此处不做一一说明。
基地秉持内外共振联动的理念,致力于在营地内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需求,让学生爱上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营地外结合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有效提高劳动技能。
三、跟踪反馈,力求实效戒虚功
通过晋中市劳动教育效果调查表,我们发现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明显增强,劳动技能初步具备,但是学生对一些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无法从课程中感悟到劳动教育价值,课程设计还有欠缺。据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将劳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在课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作者單位:晋中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