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根据费雪方程式: MV = PQ可知在产量、货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在货币流通速度、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我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大, 物价水平就会上升, 从而引发通胀。
Dwyer 与Fisher利用多个国家的年度历史数据研究发现,货币供给增长与通胀间存在正相关性。陈希娟对lnDPG、lnM2 是lnCPI 进行协整检验,得出结论:滞后一期的货币供应量在63.45%的程度上影响CPI,而滞后两期的货币供应量对CPI 的影响相对较小,只有15%。由此可见,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很大。
本文试图从长期数据上比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CPI的长期走势,从而达到验证费雪方程式的目的。
一、理论背景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
当前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可概括有以下两点:
1、货币投放量庞大。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避免经济的急速下行,我国中央迅速启动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2008年全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创记录的7.4万亿元;2009年全年货币投放量规模将近10万亿。2010年我国总体采取收缩货币供应的政策,但整体增速仍保持20%以上的高位,货币供绝对量仍较大。
2、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热钱大量流入国内。汇改启动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长期内升值的预期,成为热钱加速进入我国的一大诱因。随着国内经济的触底反弹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新抬头,大量游资重新转向国内。
(三)基本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经济学家Friedman 指出:“通货膨胀无论是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最初是由货币数量的过快增长所引起的。”根据费雪方程式: MV = PQ,在产量、货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从2001-2010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平均值为0.63,近五年的平均值为0.62。可以认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下面将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和CPI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广义货币量(M2)和CPI 指数之间存在何种密切的关系。
二、数据选取
(一)1999-2010年货币供应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报
图一广义货币总量变化
M0 流通中的现金。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二)CPI指数变化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本文中选取的是国家统计局本年一月至十二月以上年同期价格为基期的指数-累计比数据。为简化起见,本文只选取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指数,并且计算出每年12个月CPI累计比,得到各年CPI累计比数据(表一)。在图二中,将连续十二年的CPI累计比数据用坐标描绘出来,然后将12个点用曲线连接。
三、结论
比较图一和图二:很明显,在图一中,从1999至2010年,货币供应量是连年增加的,总体上是上升趋势;在图二中,从1999至2010年,每年CPI累计指数,上下来回波动,除了09年有较大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年变化幅度都在5.0之内,而从总体趋势来看,CPI指数有不太明显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随着各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CPI指数随之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此趋势并不明显。这一点与我们的假设前提及理论背景在数据上大体是吻合的。
依此,我们勉强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关系,推知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验证了针对费雪方程式:MV = PQ可知在产量、货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Dwyer 与Fisher利用多个国家的年度历史数据研究发现,货币供给增长与通胀间存在正相关性。陈希娟对lnDPG、lnM2 是lnCPI 进行协整检验,得出结论:滞后一期的货币供应量在63.45%的程度上影响CPI,而滞后两期的货币供应量对CPI 的影响相对较小,只有15%。由此可见,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很大。
本文试图从长期数据上比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CPI的长期走势,从而达到验证费雪方程式的目的。
一、理论背景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
当前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可概括有以下两点:
1、货币投放量庞大。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避免经济的急速下行,我国中央迅速启动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2008年全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创记录的7.4万亿元;2009年全年货币投放量规模将近10万亿。2010年我国总体采取收缩货币供应的政策,但整体增速仍保持20%以上的高位,货币供绝对量仍较大。
2、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热钱大量流入国内。汇改启动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长期内升值的预期,成为热钱加速进入我国的一大诱因。随着国内经济的触底反弹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新抬头,大量游资重新转向国内。
(三)基本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经济学家Friedman 指出:“通货膨胀无论是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最初是由货币数量的过快增长所引起的。”根据费雪方程式: MV = PQ,在产量、货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从2001-2010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平均值为0.63,近五年的平均值为0.62。可以认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下面将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和CPI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广义货币量(M2)和CPI 指数之间存在何种密切的关系。
二、数据选取
(一)1999-2010年货币供应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报
图一广义货币总量变化
M0 流通中的现金。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二)CPI指数变化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本文中选取的是国家统计局本年一月至十二月以上年同期价格为基期的指数-累计比数据。为简化起见,本文只选取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指数,并且计算出每年12个月CPI累计比,得到各年CPI累计比数据(表一)。在图二中,将连续十二年的CPI累计比数据用坐标描绘出来,然后将12个点用曲线连接。
三、结论
比较图一和图二:很明显,在图一中,从1999至2010年,货币供应量是连年增加的,总体上是上升趋势;在图二中,从1999至2010年,每年CPI累计指数,上下来回波动,除了09年有较大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年变化幅度都在5.0之内,而从总体趋势来看,CPI指数有不太明显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随着各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CPI指数随之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此趋势并不明显。这一点与我们的假设前提及理论背景在数据上大体是吻合的。
依此,我们勉强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关系,推知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验证了针对费雪方程式:MV = PQ可知在产量、货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