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一、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宝” 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球、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天鹅举行“保龄球大赛”,邀请了8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高。
2、创设交流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课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与学生。如:在讲《9加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帮小兔子采蘑菇”。告诉学生小兔子已经采了9个蘑菇,小兔子想请你们帮它再采一些,可你采的蘑菇的个数不能超过小兔子采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准备帮小兔子采几个?算一算你和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经过讨论,9加几的题就在学生们帮小兔子采蘑菇中总结出来了。这样,教学题材不是来源与教材,而是来源于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而且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利用学生课堂上解题中所发生的错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教学《分类》时,创设了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帮助小朋友在凌乱的房间里找东西”,引出分类;然后在“帮住在水中的小动物找家”,及动手活动“给定的交通工具应行驶在哪儿”,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在“水果、蔬菜”的分类中,使学生感悟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分类就在身边,从而扩展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类的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巩固算法及加减法意义。首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现肯德基的优惠券,让学生看一看每一种食物的优惠价,然后让学生模仿购买,一是让学生购买两种食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钱;二是给学生19元钱买一种食品,应找回几元。让学生讨论,汇报第一种时,让学生讨论合理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宝” 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球、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天鹅举行“保龄球大赛”,邀请了8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高。
2、创设交流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课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与学生。如:在讲《9加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帮小兔子采蘑菇”。告诉学生小兔子已经采了9个蘑菇,小兔子想请你们帮它再采一些,可你采的蘑菇的个数不能超过小兔子采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准备帮小兔子采几个?算一算你和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经过讨论,9加几的题就在学生们帮小兔子采蘑菇中总结出来了。这样,教学题材不是来源与教材,而是来源于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而且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利用学生课堂上解题中所发生的错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教学《分类》时,创设了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帮助小朋友在凌乱的房间里找东西”,引出分类;然后在“帮住在水中的小动物找家”,及动手活动“给定的交通工具应行驶在哪儿”,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在“水果、蔬菜”的分类中,使学生感悟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分类就在身边,从而扩展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类的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巩固算法及加减法意义。首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现肯德基的优惠券,让学生看一看每一种食物的优惠价,然后让学生模仿购买,一是让学生购买两种食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钱;二是给学生19元钱买一种食品,应找回几元。让学生讨论,汇报第一种时,让学生讨论合理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