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知识大海的港湾,
课桌——我们心中的航船,
一支笔就是一把橹,
我们全是骁勇的船员。
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
人人忙着起锚解缆,
老师的话语激起朵朵浪花,
轻轻地拍打智慧的船舷
……
多么诗意的课堂,牵动着你我美好的情怀;多么灵动的教育,绽放着育人最炫的光彩。与诗中的教育相比,当前的教育似乎少了份灵性,多了份霸气;少了份自然,多了份人造痕迹。教育越来越“返朴归真”,几乎成了急功近利的“叫育”:苦口婆心式劝教、义正词严式责令。教育越来越与医学“相像”了:你有缺点帮你改正,你有过失帮你补救。教师就扮演着诊疗所和美容机构的角色。这种教育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但时间一长,教育的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在此,我们不禁要反思: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自我生成”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意味着“引导、唤醒”。学生应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的变量”。他们不仅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要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防“糊涂一点”“天真一点”“无助一点”,从而获得学生的帮助,借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心灵与心灵的融合。以不教而教的无痕教育,让教育绽放新的魅力,对教师来说无痕教育播种的不仅是希望与爱,更有一份美丽。让学生于无言处,享受教育的洗礼,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大智铸就一湾清池
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定离不开一种优秀的教育手段。如何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发芽、成长?教师就要善于放下架子,善于“糊涂一把”,回到学生的起跑点,做一个睿智的支持者,为学生铸就一湾清池,让学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新学期开始时,面对教室空荡荡的墙壁,我思考着该贴点什么,但以往说教式的条幅,与学生早就不“来电”了,这些条幅也仅仅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科学家的资料和他们的照片,并“误将”班上一些学生的照片,混淆其中,然后发动学生当参谋进行选举并帮助粘贴。一些大科学家纷纷当选“科学之星”,那些学生的照片,自然“落选”了。粘贴后,学生边观看边赞叹。一个“落选”的学生赞叹之余,惋惜地说:“我的照片要是能与这些科学家的照片挂在一起,那多了不起。我就成了小科学家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表示都希望自己的照片能上“科学之星”榜。学生那仰慕的眼神告诉我,火候到了,我便顺水推舟取下“科学之星”榜里面“黃金地段”中已粘贴好的科学家照片和事迹介绍,留出一片空白,并宣布:“从今以后,这个空白靠你们来填,谁表现出众,我就把他(她)的照片贴在这里,让他(她)成为学校的‘科学之星’”,学生们欢喜雀跃。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比以前更认真了,我知道他们都暗自较劲,看谁的照片能够先贴上去。
教师的一次善意的“马虎”,拨动了学生求上进的心弦。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任何一种有声的说教,来的更激烈、更深远。
(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以童心营造一份和谐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而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为了占领这个阵地,征服学生,教师们用心良苦:引导、游说、劝教、责令、甚至“恶招”连连,往往将课堂弄得乌烟瘴气。教育的意图太直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就算被动接受,也不能很好地“消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呢?这是当今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快进入暑期,学生积极性不高,朗读课上,读书声稀稀朗朗的。不想窗外大树上,一只蝉突然焦躁地叫起来,蝉的鸣叫打破了课堂的和谐,取而代之是课堂的骚动与学生的哄笑。几个平时较调皮的男生,异常兴奋,露出坏笑的脸上。我淡然一笑说:“同学们,蝉向我们发出挑战,它要和我们比赛,看看谁朗读得更响亮。”学生会意赶紧读起来,那几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读起来。一会儿班内就传出爽朗的读书声,最后连蝉什么时候“休战”都没人察觉。
惊扰课堂、中断教学的意外,必定是影响教育的“寒流”。而教师不经意的“点染”,化“寒流”为一缕“春风”,勾画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奏响了尊重、理解、爱的旋律。回望上面的小例子,教育的祥云笼罩着课堂,学生何以“青霭入看无”?靠的是教师那人文情怀下的,一份难得的童心。以童心去营造一份和谐,远比人造的风景更壮丽。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大爱酝酿一种境界
少年儿童应该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开朗,朝气蓬勃。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高年级孩子心理出现一些异常,显得极端逆反,最后逐渐演变成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甚至是“害群之马”。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往往拿捏不准,管轻了无效果,管重了又极易走向反面。这些“害群之马”,常常使教育陷入僵局,将教育逼进“山穷水尽”的境地。针对这种特定年龄段特定的心理特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则避其锋芒,避免“硬对硬”的正面交锋,而要以柔克刚,让教育以无痕的方式植根到学生头脑中。
上学期末,班上有几个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心神不宁、男生爱出风头、女生爱打扮等症状。经过调查,果然是“早恋”事件困扰着这些原本天真活泼的少男少女。面对棘手的“早恋”,我不敢冒然行动,这类情况若处理不当,学生极易破罐子破摔,由“地下”转到“地上”,局面将难以收拾。我惟有等待,等待教育的最佳时机,然后突然袭击,争取出奇制胜。机会来了,特殊的暖冬天气促使校园里的桃树开了花,我抓住机遇组织学生观察这冬天里反季节的桃花。学生先不明就里,叽叽喳喳地赞叹,兴致颇高。乘热打铁,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桃花能开的长久吗?开过后能结出果实吗?学生纷纷摇头,并对早开的桃花表示惋惜。我又乘胜追击:“人生也如这桃树,在生长发育的时节,只有拼命汲取养分,打好基础,才能茁壮成长。而学生时代正是汲取知识的大好时机,任何错过花期的开花,是收不到果实的。顺应自然规律,生命之花才开得绚烂,并结出硕果。”全班学生若有所思,那几个陷入“早恋”情节的主人公更陷入了深思。事后我又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所感。从学生的所思所感中,我知道我已破译了学生“早恋”的密码,帮学生解开了心中“早恋”的情结。
这种以不治而让其自治的无痕教育,让平时的教育工作变得威力无比又魅力四射:教室脏了,教师不是“乌云密布”,而是弯弯腰,伸伸手,学生会自动加入捡垃圾的大军;雪白的墙壁上有了脚印,教师不是“破口大骂”,而是提来水,亲自洗去污痕,从此墙壁上一尘不染。让学生受教育的莫过于这些无言的行动。
无痕教育,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更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教育的无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技巧,它浸润着教师的一种智慧、一种爱与一种美德。我们的教育因它而生动,我们的灵魂因它而崇高。
课桌——我们心中的航船,
一支笔就是一把橹,
我们全是骁勇的船员。
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
人人忙着起锚解缆,
老师的话语激起朵朵浪花,
轻轻地拍打智慧的船舷
……
多么诗意的课堂,牵动着你我美好的情怀;多么灵动的教育,绽放着育人最炫的光彩。与诗中的教育相比,当前的教育似乎少了份灵性,多了份霸气;少了份自然,多了份人造痕迹。教育越来越“返朴归真”,几乎成了急功近利的“叫育”:苦口婆心式劝教、义正词严式责令。教育越来越与医学“相像”了:你有缺点帮你改正,你有过失帮你补救。教师就扮演着诊疗所和美容机构的角色。这种教育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但时间一长,教育的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在此,我们不禁要反思: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自我生成”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意味着“引导、唤醒”。学生应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的变量”。他们不仅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要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防“糊涂一点”“天真一点”“无助一点”,从而获得学生的帮助,借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心灵与心灵的融合。以不教而教的无痕教育,让教育绽放新的魅力,对教师来说无痕教育播种的不仅是希望与爱,更有一份美丽。让学生于无言处,享受教育的洗礼,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大智铸就一湾清池
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定离不开一种优秀的教育手段。如何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发芽、成长?教师就要善于放下架子,善于“糊涂一把”,回到学生的起跑点,做一个睿智的支持者,为学生铸就一湾清池,让学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新学期开始时,面对教室空荡荡的墙壁,我思考着该贴点什么,但以往说教式的条幅,与学生早就不“来电”了,这些条幅也仅仅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科学家的资料和他们的照片,并“误将”班上一些学生的照片,混淆其中,然后发动学生当参谋进行选举并帮助粘贴。一些大科学家纷纷当选“科学之星”,那些学生的照片,自然“落选”了。粘贴后,学生边观看边赞叹。一个“落选”的学生赞叹之余,惋惜地说:“我的照片要是能与这些科学家的照片挂在一起,那多了不起。我就成了小科学家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表示都希望自己的照片能上“科学之星”榜。学生那仰慕的眼神告诉我,火候到了,我便顺水推舟取下“科学之星”榜里面“黃金地段”中已粘贴好的科学家照片和事迹介绍,留出一片空白,并宣布:“从今以后,这个空白靠你们来填,谁表现出众,我就把他(她)的照片贴在这里,让他(她)成为学校的‘科学之星’”,学生们欢喜雀跃。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比以前更认真了,我知道他们都暗自较劲,看谁的照片能够先贴上去。
教师的一次善意的“马虎”,拨动了学生求上进的心弦。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任何一种有声的说教,来的更激烈、更深远。
(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以童心营造一份和谐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而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为了占领这个阵地,征服学生,教师们用心良苦:引导、游说、劝教、责令、甚至“恶招”连连,往往将课堂弄得乌烟瘴气。教育的意图太直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就算被动接受,也不能很好地“消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呢?这是当今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快进入暑期,学生积极性不高,朗读课上,读书声稀稀朗朗的。不想窗外大树上,一只蝉突然焦躁地叫起来,蝉的鸣叫打破了课堂的和谐,取而代之是课堂的骚动与学生的哄笑。几个平时较调皮的男生,异常兴奋,露出坏笑的脸上。我淡然一笑说:“同学们,蝉向我们发出挑战,它要和我们比赛,看看谁朗读得更响亮。”学生会意赶紧读起来,那几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读起来。一会儿班内就传出爽朗的读书声,最后连蝉什么时候“休战”都没人察觉。
惊扰课堂、中断教学的意外,必定是影响教育的“寒流”。而教师不经意的“点染”,化“寒流”为一缕“春风”,勾画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奏响了尊重、理解、爱的旋律。回望上面的小例子,教育的祥云笼罩着课堂,学生何以“青霭入看无”?靠的是教师那人文情怀下的,一份难得的童心。以童心去营造一份和谐,远比人造的风景更壮丽。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大爱酝酿一种境界
少年儿童应该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开朗,朝气蓬勃。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高年级孩子心理出现一些异常,显得极端逆反,最后逐渐演变成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甚至是“害群之马”。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往往拿捏不准,管轻了无效果,管重了又极易走向反面。这些“害群之马”,常常使教育陷入僵局,将教育逼进“山穷水尽”的境地。针对这种特定年龄段特定的心理特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则避其锋芒,避免“硬对硬”的正面交锋,而要以柔克刚,让教育以无痕的方式植根到学生头脑中。
上学期末,班上有几个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心神不宁、男生爱出风头、女生爱打扮等症状。经过调查,果然是“早恋”事件困扰着这些原本天真活泼的少男少女。面对棘手的“早恋”,我不敢冒然行动,这类情况若处理不当,学生极易破罐子破摔,由“地下”转到“地上”,局面将难以收拾。我惟有等待,等待教育的最佳时机,然后突然袭击,争取出奇制胜。机会来了,特殊的暖冬天气促使校园里的桃树开了花,我抓住机遇组织学生观察这冬天里反季节的桃花。学生先不明就里,叽叽喳喳地赞叹,兴致颇高。乘热打铁,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桃花能开的长久吗?开过后能结出果实吗?学生纷纷摇头,并对早开的桃花表示惋惜。我又乘胜追击:“人生也如这桃树,在生长发育的时节,只有拼命汲取养分,打好基础,才能茁壮成长。而学生时代正是汲取知识的大好时机,任何错过花期的开花,是收不到果实的。顺应自然规律,生命之花才开得绚烂,并结出硕果。”全班学生若有所思,那几个陷入“早恋”情节的主人公更陷入了深思。事后我又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所感。从学生的所思所感中,我知道我已破译了学生“早恋”的密码,帮学生解开了心中“早恋”的情结。
这种以不治而让其自治的无痕教育,让平时的教育工作变得威力无比又魅力四射:教室脏了,教师不是“乌云密布”,而是弯弯腰,伸伸手,学生会自动加入捡垃圾的大军;雪白的墙壁上有了脚印,教师不是“破口大骂”,而是提来水,亲自洗去污痕,从此墙壁上一尘不染。让学生受教育的莫过于这些无言的行动。
无痕教育,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更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教育的无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技巧,它浸润着教师的一种智慧、一种爱与一种美德。我们的教育因它而生动,我们的灵魂因它而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