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9岁的秘鲁前总统阿兰·加西亚面临人生中第二场牢狱之灾。上一次,他选择逃跑;这一次,他选择死亡。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4月17日凌晨,秘鲁警方堵在他在首都利马的家门口,准备以涉嫌贪腐的罪名将他带走。加西亚请他们稍等片刻,称要给律师打个电话,随后走上二楼。几分钟后,卧室传出一声枪响。
加西亚立刻被送往卡西米罗乌略亚医院抢救,医生对他实施了手术和多次心肺复苏,但已无力回天。
秘鲁国家新闻通讯社Andina宣布了加西亚的死讯。他的支持者高呼着“加西亚万岁”,把医院围得水泄不通。“加西亚总统决定做个自由人。”其所属黨派美洲人民革命联盟党的毛里西奥·穆德在医院门口告诉媒体,“在我们联盟党人看来,这是面对法西斯的病态迫害时采取的光荣和有尊严之举。”
“民众认为他是个圆滑老练、能说会道的政治家,想不到会沦落到这一步。”美洲对话组织主席迈克尔·希夫特告诉《华盛顿邮报》。
将加西亚逼上死路的,是轰动南美的腐败丑闻——奥德布雷希特建筑公司行贿案的延烧。丑闻起源于巴西,在拉美各国引发了一连串政治地震,而秘鲁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世上有两种腐败案:一种叫腐败案;另一种叫奥德布雷希特腐败案。”英国《卫报》评论道。
针对这起“拉美最大腐败案”的调查代号为“洗车行动”。2016年,奥德布雷希特建筑公司高层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为拿到合同,公司向拉美数国官员行贿近8亿美元。同年12月,该公司同意支付26亿美元罚款,这是全球对腐败案件开出的数额最大的罚单。
涉嫌受贿的名单上,加西亚赫然在列。调查认为,2006年至2011年间,他在自己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收了利马地铁工程的回扣。随着调查展开,秘鲁法院下令禁止他出境。2018年11月,他向乌拉圭驻利马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未能成功。
身为拉美最大的建筑公司,奥德布雷希特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短短几十年间,它发展为跨国企业,并在2010年达到巅峰。当时,它在21个国家拥有18.1万名员工。从美国的篮球馆到安哥拉的水电站,从委内瑞拉的地铁设施到巴西2014年奥运会的场馆,都有奥德布雷希特公司的身影。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该公司的组织行动部是专事行贿的部门,他们精心打点与政客的关系,并向政治候选人献金。在有严格银行保密法的国家,他们开设账户,让资金先经过4个银行账户,再流入代理人的账户,由代理人转交给政客。他们通过与主网断开的局域网进行联系,以代号称呼政客:“德古拉”“德国酸菜”“糟老头”……有位政客娶了比他小40岁的娇妻,他的代号是“伟哥”。
2015年6月,该公司创始人的孙子、CEO马塞洛·奥德布雷希特被捕。随后,数十名公司高管相继入狱。2016年,他们所有人都签了辩诉交易协议,同意以污点证人的身份指认涉案政客。
秘鲁最近的4名前总统都在接受腐败调查。4月19日,司法部门宣布对前总统库琴斯基实行36个月的“预防性监禁”,他因高血压被送进医院,目前在重症监护室里。前总统藤森之女藤森庆子因涉嫌收取120万美元贿赂而被拘留。在2018年10月的民调中,94%的秘鲁人认为,该国的腐败达到“严重”甚至“非常严重”的程度。
在广大的南美地区,奥德布雷希特丑闻酝酿了一场政治风暴。该公司高管承认,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行贿换取合同。
厄瓜多尔副总统格拉斯是被这一丑闻拉下马的第一名政府高官。2017年12月,他被判6年监禁。检察官宣布,他收了1350万美元的贿赂。巴西前总统特梅尔及手下近三分之一的部长正在接受调查,其中包括他的外交部长和幕僚长;哥伦比亚调查了一名交通部前副部长和一名前参议员,前总统桑托斯的竞选团队负责人承认,桑托斯的竞选资金来自奥德布雷希特公司的不定期赞助;巴拿马对17名政府官员提起诉讼,并向该公司罚款5900万美元;墨西哥传唤了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前董事和多名员工;智利司法部查封了该公司在智利的办公机构;多米尼加、危地马拉分别对该公司开出了1.84亿美元和1790万美元的罚单……
据巴西《环球报》报道,共有29个国家要求巴西协助对奥德布雷希特公司进行调查。BBC分析认为,这一丑闻或将造成数十年的政坛混乱,可能是掀开漫长的政治肃清运动的第一幕。丑闻曝光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影响会被时间冲淡,相反,它愈烧愈烈。放眼整个拉美地区,能长期与如此多国家的政坛高层保持“密切联系”,奥德布雷希特公司是“独一份”。
所有涉案者都坚决否认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并驳斥该公司高管在说谎。BBC指出,这些供词或许有真有假:很难判断污点证人们是在供认罪行,还是在编造检察官愿意听的故事,毕竟,减刑的诱惑太大了。
“我从没收过贿赂。”自杀前一天,加西亚在推特上写道,“那些指控我的人是真正的腐败分子。”
加西亚从1980年开始担任秘鲁国会议员,1985年第一次当选总统。有“南美肯尼迪”之称的他身高1.82米,走路大步流星,演讲时爱用方言俚语,康德和莎士比亚的句子能信手拈来。英国路透社评价他是“拉美最优秀的演讲家之一”。
在加西亚的第一个总统任期,秘鲁债台高筑,外债超过130亿美元。他上任后宣布降低外债利息,成为秘鲁人心中的“人民英雄”。然而,民意的蜜月期很快终结了:政府的现金流断裂,经济陷入危机。当他提出将该国银行收归国有时,激起了民愤。为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他实施财政紧缩计划,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率飙升到4000%以上。街头救济处排起长队,失业率居高不下,万人大罢工时有发生,要求他下台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加西亚身边的人透露,加西亚希望能像1973年死于政变的智利总统阿连德一样,“在辉煌时谢幕”。据说他曾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两次递交辞呈,都被副总统断然拒绝。终于熬到任期结束时,等待他的却是牢狱之灾——他被指控贪污。加西亚逃离秘鲁,在流亡中等待了9年,直到诉讼失效才回到祖国。
此后,加西亚以“重视商业的中间派”形象重返政坛,他坚称自己已改头换面。“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人蠢到一个错误犯了两次’。”他告诉BBC。2006年,他以超过50%的得票再次当选总统。
第二次上任的加西亚削减政府开支、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实现了秘鲁40年来最大的财政盈余。财政收入一路飙升,政府开始大兴土木,在900多座城镇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他在第一个任期内挑战市场经济,惨遭滑铁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家辛西娅·麦克林托克与加西亚见过面,她告诉美国彭博社,“痛定思痛,他决心放开采矿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
2001年到2010年,秘鲁的GDP增长了73%,一跃成为拉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加西亚的领导下,该国人均GDP年增长54%。面对大好的经济形势,他决定全速推进建设。第二次离任时,他的支持率为42%,在秘鲁已算很高。然而,又一次参加竞选时,他仅获得6%的投票,不得不黯然退场。
2010年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仍然相信秘鲁能创造奇迹。“但这很难。我尽力了。”他说。
4月17日下午,秘鲁总统维兹卡拉宣布举国哀悼3天,国会等公共机构降半旗。在加西亚的守灵仪式上,女儿宣读了他的遗书:“我见过别人被游街示众,下场悲惨。阿兰·加西亚绝不忍受这些屈辱。我把尊严留给子女,把骄傲留给朋友,把轻蔑留给敌人。”
加西亚死了,奥德布雷希特丑闻还在继续发酵。南美多国民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将渎职者绳之以法。“腐败在拉美由来已久,它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根源之一。”政治分析师乔万尼·罗密欧对BBC说,“人们希望此案开创先河,杜绝腐败。”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青年参考》2019年4月25日〕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4月17日凌晨,秘鲁警方堵在他在首都利马的家门口,准备以涉嫌贪腐的罪名将他带走。加西亚请他们稍等片刻,称要给律师打个电话,随后走上二楼。几分钟后,卧室传出一声枪响。
加西亚立刻被送往卡西米罗乌略亚医院抢救,医生对他实施了手术和多次心肺复苏,但已无力回天。
秘鲁国家新闻通讯社Andina宣布了加西亚的死讯。他的支持者高呼着“加西亚万岁”,把医院围得水泄不通。“加西亚总统决定做个自由人。”其所属黨派美洲人民革命联盟党的毛里西奥·穆德在医院门口告诉媒体,“在我们联盟党人看来,这是面对法西斯的病态迫害时采取的光荣和有尊严之举。”
“民众认为他是个圆滑老练、能说会道的政治家,想不到会沦落到这一步。”美洲对话组织主席迈克尔·希夫特告诉《华盛顿邮报》。
“拉美最大腐败案”引发“地震”
将加西亚逼上死路的,是轰动南美的腐败丑闻——奥德布雷希特建筑公司行贿案的延烧。丑闻起源于巴西,在拉美各国引发了一连串政治地震,而秘鲁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世上有两种腐败案:一种叫腐败案;另一种叫奥德布雷希特腐败案。”英国《卫报》评论道。
针对这起“拉美最大腐败案”的调查代号为“洗车行动”。2016年,奥德布雷希特建筑公司高层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为拿到合同,公司向拉美数国官员行贿近8亿美元。同年12月,该公司同意支付26亿美元罚款,这是全球对腐败案件开出的数额最大的罚单。
涉嫌受贿的名单上,加西亚赫然在列。调查认为,2006年至2011年间,他在自己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收了利马地铁工程的回扣。随着调查展开,秘鲁法院下令禁止他出境。2018年11月,他向乌拉圭驻利马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未能成功。
身为拉美最大的建筑公司,奥德布雷希特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短短几十年间,它发展为跨国企业,并在2010年达到巅峰。当时,它在21个国家拥有18.1万名员工。从美国的篮球馆到安哥拉的水电站,从委内瑞拉的地铁设施到巴西2014年奥运会的场馆,都有奥德布雷希特公司的身影。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该公司的组织行动部是专事行贿的部门,他们精心打点与政客的关系,并向政治候选人献金。在有严格银行保密法的国家,他们开设账户,让资金先经过4个银行账户,再流入代理人的账户,由代理人转交给政客。他们通过与主网断开的局域网进行联系,以代号称呼政客:“德古拉”“德国酸菜”“糟老头”……有位政客娶了比他小40岁的娇妻,他的代号是“伟哥”。
2015年6月,该公司创始人的孙子、CEO马塞洛·奥德布雷希特被捕。随后,数十名公司高管相继入狱。2016年,他们所有人都签了辩诉交易协议,同意以污点证人的身份指认涉案政客。
秘鲁最近的4名前总统都在接受腐败调查。4月19日,司法部门宣布对前总统库琴斯基实行36个月的“预防性监禁”,他因高血压被送进医院,目前在重症监护室里。前总统藤森之女藤森庆子因涉嫌收取120万美元贿赂而被拘留。在2018年10月的民调中,94%的秘鲁人认为,该国的腐败达到“严重”甚至“非常严重”的程度。
29个国家要求调查这家公司
在广大的南美地区,奥德布雷希特丑闻酝酿了一场政治风暴。该公司高管承认,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行贿换取合同。
厄瓜多尔副总统格拉斯是被这一丑闻拉下马的第一名政府高官。2017年12月,他被判6年监禁。检察官宣布,他收了1350万美元的贿赂。巴西前总统特梅尔及手下近三分之一的部长正在接受调查,其中包括他的外交部长和幕僚长;哥伦比亚调查了一名交通部前副部长和一名前参议员,前总统桑托斯的竞选团队负责人承认,桑托斯的竞选资金来自奥德布雷希特公司的不定期赞助;巴拿马对17名政府官员提起诉讼,并向该公司罚款5900万美元;墨西哥传唤了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前董事和多名员工;智利司法部查封了该公司在智利的办公机构;多米尼加、危地马拉分别对该公司开出了1.84亿美元和1790万美元的罚单……
据巴西《环球报》报道,共有29个国家要求巴西协助对奥德布雷希特公司进行调查。BBC分析认为,这一丑闻或将造成数十年的政坛混乱,可能是掀开漫长的政治肃清运动的第一幕。丑闻曝光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影响会被时间冲淡,相反,它愈烧愈烈。放眼整个拉美地区,能长期与如此多国家的政坛高层保持“密切联系”,奥德布雷希特公司是“独一份”。
所有涉案者都坚决否认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并驳斥该公司高管在说谎。BBC指出,这些供词或许有真有假:很难判断污点证人们是在供认罪行,还是在编造检察官愿意听的故事,毕竟,减刑的诱惑太大了。
“我从没收过贿赂。”自杀前一天,加西亚在推特上写道,“那些指控我的人是真正的腐败分子。”
“人们希望此案开创先河,杜绝腐败”
加西亚从1980年开始担任秘鲁国会议员,1985年第一次当选总统。有“南美肯尼迪”之称的他身高1.82米,走路大步流星,演讲时爱用方言俚语,康德和莎士比亚的句子能信手拈来。英国路透社评价他是“拉美最优秀的演讲家之一”。
在加西亚的第一个总统任期,秘鲁债台高筑,外债超过130亿美元。他上任后宣布降低外债利息,成为秘鲁人心中的“人民英雄”。然而,民意的蜜月期很快终结了:政府的现金流断裂,经济陷入危机。当他提出将该国银行收归国有时,激起了民愤。为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他实施财政紧缩计划,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率飙升到4000%以上。街头救济处排起长队,失业率居高不下,万人大罢工时有发生,要求他下台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加西亚身边的人透露,加西亚希望能像1973年死于政变的智利总统阿连德一样,“在辉煌时谢幕”。据说他曾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两次递交辞呈,都被副总统断然拒绝。终于熬到任期结束时,等待他的却是牢狱之灾——他被指控贪污。加西亚逃离秘鲁,在流亡中等待了9年,直到诉讼失效才回到祖国。
此后,加西亚以“重视商业的中间派”形象重返政坛,他坚称自己已改头换面。“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人蠢到一个错误犯了两次’。”他告诉BBC。2006年,他以超过50%的得票再次当选总统。
第二次上任的加西亚削减政府开支、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实现了秘鲁40年来最大的财政盈余。财政收入一路飙升,政府开始大兴土木,在900多座城镇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他在第一个任期内挑战市场经济,惨遭滑铁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家辛西娅·麦克林托克与加西亚见过面,她告诉美国彭博社,“痛定思痛,他决心放开采矿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
2001年到2010年,秘鲁的GDP增长了73%,一跃成为拉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加西亚的领导下,该国人均GDP年增长54%。面对大好的经济形势,他决定全速推进建设。第二次离任时,他的支持率为42%,在秘鲁已算很高。然而,又一次参加竞选时,他仅获得6%的投票,不得不黯然退场。
2010年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仍然相信秘鲁能创造奇迹。“但这很难。我尽力了。”他说。
4月17日下午,秘鲁总统维兹卡拉宣布举国哀悼3天,国会等公共机构降半旗。在加西亚的守灵仪式上,女儿宣读了他的遗书:“我见过别人被游街示众,下场悲惨。阿兰·加西亚绝不忍受这些屈辱。我把尊严留给子女,把骄傲留给朋友,把轻蔑留给敌人。”
加西亚死了,奥德布雷希特丑闻还在继续发酵。南美多国民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将渎职者绳之以法。“腐败在拉美由来已久,它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根源之一。”政治分析师乔万尼·罗密欧对BBC说,“人们希望此案开创先河,杜绝腐败。”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青年参考》2019年4月25日〕